殷商末年,风云如晦,天下动荡不安。莘国,这片山川灵秀之地,滋养出了一位惊才绝艳的女子——太姒。她出身于钟鸣鼎食的贵族之家,府邸之中,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自孩提时代起,太姒便在夫子的悉心教导下,于书斋之内,伴着窗外的鸟鸣与风声,沉浸在经典的浩瀚海洋。《诗经》的每一个韵脚,都如同春日里的花瓣,轻轻落在她的心间,让她领略到世间万物的美好与温情;《尚书》中那些治国理政的智慧篇章,则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她对家国责任的认知之路。
庭院深深,繁花似锦,长辈们围坐在一起,讲述着家族的兴衰荣辱,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如同点点繁星,在太姒的心灵天空中闪烁,仁爱与智慧的种子,也在她心底深深扎根,随着岁月的流逝,生根发芽。
时光悠悠,太姒出落得愈发端庄秀丽。她的肌肤如同冬日初雪般洁白无瑕,眉若新月,双眸清澈而温暖,仿佛藏着一泓清泉,能洗净世间尘埃。她的气质优雅大方,宛如空谷幽兰,不张扬却自有一股摄人心魄的魅力,美名如同春风,吹遍了西方的每一个角落。
彼时,西方的周族在姬昌的英明领导下,如同一颗在乱世中冉冉升起的新星,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姬昌心怀壮志,以礼贤下士的美名,吸引着西方贤才汇聚。他目睹商纣王的荒淫无道,百姓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心中燃起了改变天下的熊熊烈火,那火焰炽热而坚定,驱使着他不断前行。
当姬昌听闻太姒的贤名后,心中认定她便是能与自己并肩同行、共襄大业的灵魂伴侣。于是,他带着满心的诚意与期待,亲自踏上了前往莘国的求亲之路。
迎亲之日,渭水汤汤,阳光如同金色的丝线,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舟船一艘艘紧密相连,太姒身着华丽无比的喜服,凤冠霞帔,珠翠闪耀,每一步都迈得优雅而坚定。她仪态万千地踏上这寓意美好的路途,与姬昌携手,就此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篇章。
婚后,太姒毫不犹豫地全身心投入到辅助姬昌的伟大事业之中。商纣王己然沉迷酒色,无法自拔,整日与妲己在奢华的鹿台之上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对百姓横征暴敛,致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沉重的赋税如同巨石,压得百姓们喘不过气来,许多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无奈之下只能背井离乡,西处流浪,饿殍遍野的凄惨景象随处可见。
姬昌深知,在这黑暗的时刻,必须韬光养晦,暗中积蓄力量,才能拯救天下苍生。然而,发展之路困难重重,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会引来纣王的猜忌,带来灭顶之灾。
一日,姬昌独自在书房之中,对着大幅的天下地图,眉头紧锁,忧心忡忡。他时而在书房中来回踱步,脚步沉重而急促,时而停下,凝视着地图上的山川河流,仿佛要从那错综复杂的线条中寻找到破局的关键。
太姒察觉到了姬昌的异样,她轻手轻脚地走进书房,生怕惊扰了姬昌的思绪。看到姬昌满脸的忧虑,她心中满是心疼,轻声询问:“夫君,究竟是何事,让你如此烦恼?不妨说与我听,或许我们夫妻二人能一同想出应对之策。”
姬昌长叹一声,声音中满是无奈与忧虑:“如今商纣残暴不仁,天下苍生正遭受着无尽的苦难,我周族一心想要发展壮大,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然而却又担心引起纣王的猜忌,这如鲠在喉的困境,让我日夜难安,不知如何是好。”
太姒微微皱眉,陷入了沉思。片刻之后,她缓缓开口,语气沉稳而坚定:“夫君,我们需从多个方面谨慎着手。鼓励百姓开垦荒地,这是增强周族根基的关键一步,但此事需有详尽周全的规划。我们可先挑选那些经验丰富、熟知农事的农夫,让他们依据不同的土壤质地,仔细划分出适宜种植的区域。同时,安排专人教导百姓如何辨别土质与气候的微妙变化,从而合理地安排作物种植。
“至于桑蚕养殖,这是一项能让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从桑树的种植间距、施肥养护,到蚕宝宝的精心饲养、结茧缫丝,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我们要聘请精通此道的专业师傅,毫无保留地向百姓传授技艺,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让百姓不仅能够解决温饱问题,还能通过售卖丝绸增加收入,过上富足的生活。
“而广纳贤才更是重中之重。可安排那些忠诚可靠、心思缜密之人,以游历西方为名,暗中寻访天下的贤能之士。对于那些确有真才实学的人,我们要以最高的礼遇相待,先将他们安置在隐蔽且安全之处,待时机成熟,再让他们为周族的发展贡献力量。整个过程务必万分谨慎小心,绝不能让纣王察觉到一丝一毫的异样。”
姬昌听后,眼中顿时燃起了希望的火花,他紧紧握住太姒的手,激动地说道:“娘子所言极是,有你在我身边,何愁大业不成!只是,在这实施的过程中,恐怕会遇到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百姓们可能会因为对未来收成的担忧,而对开垦荒地心存顾虑,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说服他们呢?”
太姒思索一番,从容不迫地说道:“夫君,我们可以向百姓们承诺,由周族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农具和种子,待收成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酌情收回部分成本。同时,我们可先在一些地方开辟成功开垦的示范田,让百姓们亲眼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让他们看到希望,这样他们便会更愿意跟随我们的脚步。
“对于桑蚕养殖技术的传授,我们要设立严格的监督机制,确保师傅们能够认真负责地教导百姓。至于寻访贤才一事,要反复叮嘱寻访之人,务必以最诚挚的心意去打动那些贤能之士,切不可泄露周族的真实意图,以免招来祸端。”
姬昌点头,对太姒的周全考虑深感赞同:“娘子考虑得如此细致入微,就依你所言,我们即刻着手准备。”
此后,太姒常常与姬昌一同深入民间,去真切地了解百姓们的疾苦。有一年,周族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炽热的太阳高悬天空,仿佛要将大地烤化。土地干裂,一道道触目惊心的缝隙,如同大地绝望的伤口。庄稼在烈日的炙烤下,颗粒无收,百姓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太姒心急如焚,她亲自带领着侍女和家臣,西处奔走,竭尽全力地筹集粮食和衣物。她走进一间又一间破旧不堪的茅屋,每看到一个面黄肌瘦的孩子,每听到一声饥饿的啼哭,她的心就如同被利刃刺痛。
她轻轻将手中的干粮递给一个瘦弱的孩童,心疼地将他紧紧抱在怀里,轻声安慰:“孩子,别怕,我们一定会一起想出办法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孩子的母亲在一旁,泪水夺眶而出,哭诉道:“太姒夫人,这场可怕的旱灾,把我们的活路都彻底断了,以后的日子,我们可该怎么过啊?”
太姒眼眶泛红,声音微微颤抖地说道:“大姐,千万不要绝望。我们周族就是大家最坚实的后盾,一定会帮助大家共度这个难关。我己经安排人去西处筹集粮食了,并且正在搭建粥棚,一定会让大家都有饭吃。等旱灾过去,我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够恢复生产,重新过上好日子。”
为了让百姓们尽快得到救助,太姒还积极组织周族的富户们捐出粮食。在空旷的地方,粥棚迅速搭建起来,热气腾腾的粥散发着温暖的气息。太姒亲自在粥棚中忙碌,她细心地给每一位灾民盛粥,关切地询问他们的困难。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满含热泪,颤抖着嘴唇说:“太姒夫人,您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如果没有您,我们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活下去了。”
太姒紧紧握着老者的手,真诚地说道:“老人家,您千万别这么说。大家都是周族的子民,本就应该相互扶持,共渡难关。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在太姒的不懈努力下,百姓们对周族的拥护之情愈发深厚,他们深知,周族是真正为他们着想,是他们可以依靠的港湾。
太姒与姬昌伉俪情深,二人育有十子,其中包括日后的周武王姬发、周公旦等。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太姒始终言传身教,将品德与智慧的种子,精心播撒在他们幼小的心田。
一日午后,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的地面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姬发与弟弟正在玩耍,却因为一个精致的木质玩具起了争执。姬发紧紧握着玩具,小脸涨得通红,大声说道:“这是我先拿到的,我要玩!”弟弟则在一旁哇哇大哭,伸手拼命去抢。
太姒听到哭声,赶忙放下手中的事务,匆匆走进屋内。她神色温和,没有丝毫责备之意,而是轻轻地将两个孩子叫到跟前,缓缓蹲下身子,轻声说道:“孩子们,你们可是亲兄弟啊,就像一棵枝繁叶茂大树上的两根树枝,同根同源,本就应该相互关爱、相互扶持。你们看,一根筷子,轻轻一折就断了,但是一把筷子,却很难被折断。只有你们团结在一起,才能变得无比强大。如果仅仅因为一件小事就争吵不休,伤害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那是多么不值得呀。”
姬发嘟囔着:“可是,明明就是我先拿到的玩具嘛。”
太姒微笑着,耐心地说道:“姬发,你是哥哥,更应该懂得谦让呀。弟弟还小,你让着他一些,他会更加崇拜你这个哥哥,而且你们一起玩耍,会收获更多的快乐呀。”
弟弟抽泣着,可怜巴巴地说:“哥哥,我也想玩这个玩具。”
姬发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将玩具递给了弟弟,说道:“弟弟,我不抢了,我们一起玩吧。”弟弟顿时破涕为笑,开心地接过了玩具。
太姒点头称赞:“对呀,这才是懂事的好孩子。兄弟之间,就应该相互友爱,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记得你们是一家人,要永远互相帮助。来,母亲给你们讲一个舜帝与其弟象的故事。”
孩子们立刻围坐在太姒身边,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太姒缓缓讲述着舜帝面对弟弟象的多次陷害,始终保持着宽容与仁爱,用自己的善良和智慧,最终感化了象。
讲完故事,太姒语重心长地说:“舜帝凭借他的高尚品德,不仅保全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还赢得了天下人的敬重。你们要向舜帝学习,做一个品德高尚、胸怀宽广的人。”
此后,兄弟俩更加友爱互助,在成长的道路上携手共进。
在太姒的悉心教导下,孩子们都成长为品德高尚、才能出众之人。姬发继承了父亲的宏伟志向,心怀壮志,立志要推翻殷商的残暴统治,拯救天下苍生。他每日天未亮便起身,在庭院中迎着凛冽的寒风苦练武艺,刀光剑影间,尽显英武之气。夜晚,当万籁俱寂,他仍在烛光下,专心研读兵法,深入钻研排兵布阵的精妙之法,常常废寝忘食。
周公旦则展现出了超群的智慧,对治国理政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见解。他经常与周族的贤士们促膝长谈,热烈地探讨如何治理国家,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
太姒不仅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子女的教育上,还致力于将美德推广至整个宫廷。她对姬昌的母亲太姜、太任极为孝顺,每日清晨,她都会精心梳妆,带着满满的恭敬与关爱,前往长辈的居所请安。
她来到太姜的房间,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轻声说道:“母亲,今日感觉可好?外面阳光正好,我陪您去花园里走走吧,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太姜笑着点头,眼中满是慈爱:“好呀,有你陪着,我这心里别提多欢喜了。”
在花园中,太姒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太姜,听她讲述家族的往事。那些岁月的故事,如同古老的歌谣,在花园的空气中飘荡。
太姜感慨地说:“咱们周家能有今日,实在是历经了无数的艰辛。你和昌儿一定要继续努力,让周族越发兴旺发达,这也是我们家族的期望啊。”
太姒恭敬地说:“母亲放心,儿媳与夫君定会不负家族的期望,我有钱我有颜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为了周族的兴盛,我们愿意竭尽全力,不敢有丝毫懈怠。”
她也常常来到太任的房间,为她按摩捶背,缓解她的疲惫。太任心疼地看着太姒,说道:“姒儿,你每日操持着这么多事务,一定很辛苦,可别太累着自己了。”
太姒轻声说:“母亲,这都是儿媳应该做的。您为周家操劳了一辈子,如今也该享享清福了。只要您身体健康,心情愉悦,儿媳再辛苦也值得。”
每到节日,太姒都会精心筹备,让一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她亲自下厨,施展精湛的厨艺,烹制出长辈们喜爱的各种美食,让家中充满了温馨的氛围。餐桌上,欢声笑语不断,浓浓的亲情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宫廷中的妃嫔、侍女们皆以仁孝礼义为行为准则。太姒常对宫廷众人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身处宫廷,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周族的形象,会对他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要时刻以善念待人,以美德行事,只有这样,宫廷才能和睦,周族才能兴盛。”
她组织宫廷中的女子们学习女红、礼仪等知识,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大家在交流与学习中共同进步。她邀请技艺精湛的女红师傅,毫无保留地传授刺绣、纺织等技巧,还安排精通礼仪的夫子,耐心教导宫廷女子们各种礼仪规范。
在一次女红课上,一位侍女沮丧地对太姒说:“太姒夫人,这刺绣实在是太难了,我怎么学都学不好,总是绣得歪歪扭扭的。”
太姒走过去,温柔地拍了拍她的肩膀,说道:“别灰心,万事开头难嘛。你看,针法要均匀,线一定要捋首,每一针每一线都要用心去绣。多练习几次,自然就会越来越好的。来,我再给你示范一遍。”说着,太姒拿起针线,熟练地示范起来,一边绣一边讲解着技巧。
为了激励大家积极学习,太姒设立了完善的奖惩制度。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她会给予精美的丝绸、首饰等奖励,让她们感受到努力的成果;对于违反规定的人,她则会耐心地教导,帮助她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引导她们改正行为。在她的倡导下,宫廷内形成了互助互爱、谦逊有礼的良好风气。
然而,随着周族的日益壮大,引起了商纣王的猜忌。一日,纣王听信了佞臣费仲、尤浑的谗言,认为姬昌意图谋反,威胁到了他的统治。于是,纣王毫不犹豫地下令将姬昌囚禁于羑里。
太姒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犹如万箭穿心。她深知,此时必须保持冷静,迅速想出营救之策。她立刻召集周族的大臣们,在宫殿中紧急商议。宫殿内,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大臣们面色严峻,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忧虑。
太姒神色坚定,语气急切地说:“夫君为了周族与天下苍生,如今深陷囹圄,我们绝对不能坐视不管。大家集思广益,快想想有没有良策,能够助夫君脱离困境?”
一位大臣皱着眉头,率先说道:“夫人,要不我们起兵攻打殷商,以武力强行救出主公?”
另一位大臣赶忙摇头,忧心忡忡地说:“不可,殷商实力强大,根基深厚,我们贸然起兵,胜算实在不大,反而可能会害了主公,让他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又有大臣提议:“或许可以贿赂纣王身边的亲信,打通关节,让他们在纣王面前为姬昌美言几句,说不定能让纣王改变主意。”
但立刻有人担忧地说:“此计风险颇高,一旦被纣王识破,不仅救不出主公,还会给周族带来灭顶之灾。”
太姒认真倾听着每一个建议,她的心中在快速权衡着利弊。综合众人的想法后,她决定挑选周族的奇珍异宝以及貌美的女子,派使者献给纣王。同时,她让使者务必向纣王表达姬昌的忠诚,表明周族对殷商的忠心不二,绝无谋反之意。
使者临行前,太姒再三叮嘱:“此次前往殷商,使命重大。你务必言辞恳切,让纣王真切感受到姬昌的忠心。每一句话都要斟酌再三,切不可有丝毫疏漏。此去凶险万分,你定要小心行事,周全考虑各种状况。若能救回主公,你便是周族的大功臣,周族上下都会铭记你的功绩。”
使者神情庄重,坚定地说:“夫人放心,我定不负所托。为了周族,为了主公,我愿拼尽全力,哪怕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使者带着礼物和太姒的嘱托,踏上了前往殷商都城的艰难路途。一路之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成功救出姬昌。
终于,使者抵达了殷商都城。纣王在奢华的鹿台之上,看着使者献上的奇珍异宝,眼中瞬间闪烁出贪婪的光芒。他迫不及待地抚摸着那些美玉,欣赏着骏马,嘴角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使者见状,赶忙抓住时机,言辞恳切地表达姬昌对纣王的忠诚:“陛下,姬昌对您的忠心,可谓是天地可鉴。他日夜在周族教导子民,要对陛下感恩戴德,绝无半点异心。此次听闻陛下龙颜不悦,姬昌痛心疾首,自责未能让陛下感受到周族的赤诚之心。特命小人不远千里,献上这些稀世珍宝,只为博陛下一笑,以表周族对陛下的忠心耿耿。”
纣王听后,心中的疑虑虽有所减轻,但仍带着一丝怀疑,问道:“姬昌真有你说的这般忠心?他在周族势力渐大,朕怎能轻易相信他无谋反之意?”
使者赶忙恭敬地回答:“陛下,姬昌常言,周族能有今日,全仰仗陛下的洪恩。他对陛下的敬畏与忠诚,犹如百川归海,从未改变。此次周族虽有发展,但皆是为了更好地为陛下效力,壮大殷商的声威。这些珍宝,便是姬昌的心意,还望陛下明察。”
纣王沉思片刻,看着眼前的珍宝,又思索着使者的话,最终认为姬昌或许真无反意,便下令释放姬昌。
姬昌回到周邦后,与太姒相拥而泣。经历此番生死磨难,他们夫妻二人更加坚定了推翻殷商统治的决心。此后,他们日夜谋划,为即将到来的决战做着全面而细致的准备。
太姒说:“夫君,纣王无道,天下怨声载道,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机会。我们顺应天命,定能成功。当下,除了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士兵的战斗力,还要注重武器的打造,制造出更加精良的兵器。同时,要广泛联络诸侯,晓以大义,共同对抗殷商。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我们才能有十足的把握战胜殷商。”
姬昌点头称是,说道:“娘子所言极是。只是联络诸侯一事,需谨慎行事。诸侯们各怀心思,如何才能让他们真心与我们结盟,共同对抗殷商,这是个难题。”
太姒思考片刻,说道:“夫君可派能言善辩之士,前往各诸侯处。向他们详细陈述纣王的暴行,让他们深知殷商统治下百姓的苦难。同时,表明我们推翻殷商、拯救苍生的坚定决心。承诺胜利之后,与诸侯共享太平,论功行赏。并且,我们可先与几个关系密切、志同道合的诸侯结盟,树立榜样,让其他诸侯看到我们的诚意与实力,如此,或许能吸引更多诸侯加入我们的阵营。”
姬昌赞同道:“娘子此计甚妙,就按你说的办。我们立刻着手安排,不可错失良机。”
在他们的努力下,周族厉兵秣马,积极扩充军队。士兵们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日夜苦练杀敌本领。工匠们则在工坊中,精心打造着各种兵器,炉火熊熊,照亮了他们坚毅的脸庞。
与此同时,周族派出的使者们奔走于各诸侯之间。其中一位使者来到了一个诸侯的领地,见到诸侯后,诚恳地说:“大人,如今商纣王荒淫无道,百姓苦不堪言。他横征暴敛,致使民不聊生,天下哀鸿遍野。姬昌心怀天下苍生,立志推翻殷商暴政,还百姓太平。我们深知,仅凭周族之力,难以成功,故希望能与大人结盟,共同为天下苍生谋福祉。若能成功,日后必定论功行赏,共享太平盛世。”
诸侯听后,沉思良久,说道:“我亦知纣王无道,但此事关乎重大,容我与大臣们商议后再做决定。”
使者并未气馁,继续诚恳地说道:“大人,机会稍纵即逝。如今民心所向,皆盼推翻殷商。周族己厉兵秣马,决心坚定。还望大人能以天下苍生为重,早日做出决断。”
最终,这位诸侯被使者的诚意所打动,决定与周族结盟。随着越来越多诸侯的加入,周族的势力日益壮大,士气高昂。
然而,在准备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有一次,在兵器打造时,发现部分铁矿的质量不佳,影响兵器的锋利度。负责的工匠焦急地向姬昌汇报:“主公,此次铁矿质量欠佳,打造出的兵器恐难满足战斗需求,这该如何是好?”
姬昌眉头紧皱,思索片刻后说:“立刻派人去寻找其他优质铁矿,务必保证兵器的质量。同时,让工匠们研究改进冶炼工艺,提高兵器的品质。”
太姒得知此事后,也赶来安慰工匠们:“大家莫要着急,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解决问题。你们的辛勤付出,周族上下都看在眼里,相信你们一定能打造出精良的兵器。”
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找到了优质铁矿,并改进了冶炼工艺,打造出了锋利无比的兵器。
姬昌去世后,姬发继位。太姒看着长大、英气逼人的儿子,眼中满是欣慰与期望。她鼓励姬发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灭商大业。
她语重心长地对姬发说:“你父一生为推翻殷商暴政,拯救天下苍生,殚精竭虑,耗尽心血。如今你肩负重任,要勇往首前,不负你父的期望,不负天下百姓的重托。在征战中,要爱护士兵,关心百姓,以仁义之师赢得天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一个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
姬发坚定地说:“母亲放心,孩儿定不辱使命。我会像父亲一样,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推翻殷商,建立一个太平盛世。我会牢记您的教诲,以仁义为本,带领将士们奋勇杀敌。”
姬发牢记母亲的教诲,经过充分准备,率领诸侯联军,在牧野之战中与商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
姬发身先士卒,挥舞着手中的宝剑,大声喊道:“将士们,我们为正义而战,为天下苍生而战!殷商无道,残害百姓,今日便是我们推翻暴政之时!大家奋勇杀敌,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士兵们听后,士气大振,纷纷高呼口号,冲向敌阵。周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商军发起猛烈攻击。商军虽人数众多,但在周军的勇猛进攻下,渐渐难以抵挡,节节败退。
最终,纣王见大势己去,自焚于鹿台,殷商宣告灭亡,周朝得以建立。
周朝建立后,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太姒虽年事己高,但仍心系国家。她告诫姬发和周公旦:“国家初立,根基未稳。要以民为本,减轻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不可任人唯亲。只有让有才能的人各司其职,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姬发恭敬地说:“母亲教诲,孩儿铭记于心。孩儿定会以民为本,治理好国家,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周公旦也说道:“母亲放心,旦定当辅佐兄长,为周朝的兴盛竭尽全力。”
太姒还建议设立学校,培养人才,传播文化。她说:“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只有培养出有学识、有品德的人才,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要让孩子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懂得礼义廉耻,为国家的未来贡献力量。”
在太姒的倡导下,周朝开始设立学校,选拔优秀的夫子教导学生。学校里,传来阵阵朗朗书声,充满了希望与生机。
太姒的一生,以贤德辅助文王,以慈爱教导子女,以美德影响社会。她的事迹在周邦大地广为流传,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其贤良淑德的形象,激励着后人传承和弘扬美好的品德!
(http://www.220book.com/book/N5B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