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一个名士风流与动荡战织的时代。建康城的谢家府邸,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尽显名门望族的气派。庭院中,西季的花卉错落有致,春有桃李争艳,夏有荷香阵阵,秋有金桂飘香,冬有寒梅傲雪,曲径通幽之处,弥漫着淡淡的书香与花香。就在这片富贵温柔且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谢道韫诞生了。
自咿呀学语起,谢道韫便展露出超乎常人的聪慧。她对文字有着天然的敏锐,常常像个小尾巴一样,跟在叔父谢安身后,听他与一众文人雅士谈诗论道。那些高深的诗词典故,就像一把把神秘的钥匙,虽然她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奥秘,但却在心中种下了文学的种子。
“叔父,他们说的这些诗词,都是在讲过去发生的事吗?”小道韫仰着脑袋,一双大眼睛里满是好奇,拉着谢安的衣袖问道。
谢安笑着蹲下身,摸了摸她的头,耐心解释道:“诗词啊,既能写过去之事,也能抒发心中的情感,描绘眼前的美景,用处可大啦。”
小道韫眨眨眼睛,似懂非懂,却坚定地说:“那等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们一样,用诗词说好多好多有趣的事儿。”
稍大一些,谢道韫开始跟着府中的先生读书识字。她不仅学习速度快,还总能举一反三,让先生惊叹不己。
先生教她读《诗经》,读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时,她托着腮帮子,认真地问:“先生,这写桃花盛开的句子,如此美好,是不是也藏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呢?”
先生又惊又喜,连连点头称赞:“道韫,你悟性极高,能从诗句中领会到这般深意,实在难得。这世间文字的魅力,便在于此,能寄托人的情思。”
“那我以后也要写出这样动人的诗句!”谢道韫眼中闪烁着光芒,满是憧憬。从那以后,她更加勤奋地学习诗词,常常在庭院的石凳上,一坐就是半天,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
谢安对这个侄女宠爱有加,时常将她带在身边,参与各种文人雅集。在那些聚会中,谢道韫看着长辈们挥毫泼墨、吟诗唱和,心中满是向往。有一次,一位来访的文人故意逗她:“小才女,你可知这世间最美的诗词是哪一首?”
谢道韫歪着头,认真思考片刻后说:“诗词之美,各有千秋,就像这园中的花朵,每一朵都有它独特的姿态和芬芳,又怎能评判出哪一朵最美呢?”
文人抚掌大笑:“妙哉妙哉,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解!日后定能在文坛大放异彩。”周围的文人雅士也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对她的才情赞不绝口。
寒冬时节,一场大雪纷纷扬扬飘落,整个世界银装素裹。谢府的厅堂内,炭火熊熊,暖意融融。谢安将家中子侄们召集起来,准备讲论文义。
他抬眼望向窗外纷飞的雪花,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
侄子谢朗率先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忍不住小声嘀咕:“盐撒在空中,哪有雪花的轻盈灵动呀。”
谢安听到,笑着问:“道韫,那你觉得像什么?”
谢道韫脆生生地说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开怀大笑:“道韫此句,妙极!把雪比作柳絮,既有形态之似,又添灵动之美。”众人也纷纷赞叹,从此,“咏絮之才”的美誉便不胫而走,谢道韫的才名在士族间渐渐传开。
随着时光流转,谢道韫出落得亭亭玉立,到了婚嫁的年纪。出于家族联姻的考量,她嫁给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
新婚当日,谢府与王府张灯结彩,热闹非凡。送亲的队伍浩浩荡荡,一路上吹吹打打,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观看。谢道韫身着华丽的凤冠霞帔,坐在花轿中,心中既有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又有些许忐忑。
“不知我的夫君,会不会和我一样喜爱诗词呢?”她在花轿中暗自思忖。
初入王家,谢道韫努力适应着新的环境。她满心期待着能与丈夫举案齐眉、琴瑟和鸣,一同探讨诗词歌赋,度过美好的时光。
然而,婚后的生活却让她大失所望。王凝之虽出身名门,却性格木讷,对文学艺术的感悟远不及谢道韫。
有一次,谢道韫兴致勃勃地拿着自己新写的诗词,想与王凝之分享:“凝之,你看我这首诗,写的是庭院中那株盛开的海棠,你觉得如何?”
王凝之只是敷衍地看了一眼,便说:“嗯,写得不错。”然后就又去忙自己的事了,这让谢道韫十分失落。
“难道他一点都不理解我对诗词的热爱吗?”谢道韫望着王凝之离去的背影,满心惆怅。此后,她常常独自在王家的庭院中漫步,看着西季更迭,将心中的孤独与落寞化作一句句诗词。
回门那天,谢道韫回到谢家,脸上却不见新婚的喜悦,反而带着几分愁容。谢安关切地询问:“王郎,逸少之子,不恶,汝何恨也?”
谢道韫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谢安微微皱眉,轻声安慰:“夫妻相处,需要些时日磨合,或许日后他能懂你的心思。”
“但愿如此吧。”谢道韫苦笑着,眼中却满是迷茫。
在王家的日子里,谢道韫虽时常感到孤独,但她并未放弃对诗词的热爱。她常常独自在王家的庭院中漫步,观察着西季的更迭,将心中的感悟化作诗句。有时,她也会与王家的姐妹们相聚,举办小型的诗会。
“姐妹们,今日这满园的菊花盛放,不如我们就以菊花为题,吟诗联句吧。”谢道韫微笑着提议。
众人纷纷应和。一位姐妹率先吟道:“秋菊迎霜绽,金黄映日娇。”
谢道韫接道:“孤芳凝雅韵,逸志傲云霄。”
这时,一个调皮的姐妹突然提议:“道韫,不如我们来点特别的,每人不仅要吟诗,还要做出与诗句意境相符的动作,如何?”
众人哄笑起来,纷纷表示有趣。于是,当谢道韫吟出“孤芳凝雅韵,逸志傲云霄”时,她轻轻抬起头,眼神望向远方,身姿挺拔,仿佛真的有一股傲然之气。
其他姐妹也各自发挥,有的模仿菊花绽放的姿态,有的做出迎着风霜的模样,诗会中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在诗词的世界里忘却了烦恼,谢道韫也在这短暂的时光里寻得了一丝慰藉。
除了诗会,谢道韫还会尝试将诗词与生活中的乐趣相结合。春日里,她会带领家中女眷在庭院中举行“飞花令”,以花为主题,轮流说出含“花”字的诗句,输的人要罚做一件有趣的事,比如模仿动物的形态,或是讲述一个笑话。一时间,庭院中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此起彼伏的诗句。
夏夜,她会在庭院中摆上茶点,邀请众人围坐,借着月光和点点烛火,开展“联诗会”。大家根据眼前的夜景,依次联句,共同创作一首长诗。谢道韫总能巧妙地承接上句,又自然地引出下句,让整首诗既富有意境,又充满了生活气息。
有一回,王凝之偶然路过,看到她们热闹的场景,不禁停下脚步。谢道韫见状,眼中闪过一丝期待,邀请他一同参与。
王凝之犹豫片刻,还是婉拒了,这让谢道韫眼中的光芒瞬间黯淡下去。但她很快调整心情,继续投入到诗词的欢乐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谢道韫渐渐习惯了在王家的生活节奏,她也努力在平淡的日子里寻找与王凝之的共同话题。有一次,她听闻王凝之对书法略有研究,便精心准备了一些书法作品,在一个闲暇的午后,主动与王凝之探讨。
“凝之,我听闻你对书法颇有见解,我近日收集了几幅佳作,想与你一同赏析。”谢道韫微笑着说,眼中带着一丝期待。
王凝之似乎被她的热情感染,难得地认真起来,与她一起品评书法的笔法、结构和神韵。虽然交流的时间不长,但这短暂的互动让谢道韫感到一丝欣慰,她希望这是他们夫妻关系改善的开始。
然而,好景不长。东晋隆安三年,局势动荡不安,孙恩起兵反晋,战火迅速蔓延。会稽城很快被攻破,王凝之身为会稽内史,却沉迷于道教,对军事防御毫不关心。他每日在家中设坛祈祷,相信道祖会派天兵天将前来相助,对谢道韫的劝说置若罔闻。
谢道韫心急如焚,多次劝说王凝之加强防御:“如今局势危急,你身为内史,应调兵遣将,加强城防,怎能整日设坛祈祷?”
王凝之却不为所动:“道祖定会庇佑我们,你不必担忧。”
谢道韫又气又急:“你身为父母官,却如此糊涂,若城破,百姓将生灵涂炭,女权之下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女权之下最新章节随便看!你又如何对得起这一方百姓?”王凝之却依旧我行我素,沉浸在自己的道教世界里。
“你……你简首不可理喻!”谢道韫气得浑身发抖,却也无可奈何。
当孙恩的军队攻入城中时,王凝之与几个儿子都惨遭杀害。谢道韫听闻噩耗,悲痛欲绝,泪水夺眶而出。但她没有被悲伤击垮,而是迅速镇定下来,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决绝。她身着素衣,手持利刃,带着家中女眷和几个家丁,与乱军展开殊死搏斗。
“我乃王家妇,岂容尔等乱贼放肆!”她的声音在战场上回荡,充满了力量。尽管寡不敌众,她最终还是被孙恩的军队俘虏。
孙恩看着眼前这位满身血污却依然气质不凡的女子,心中不禁有些敬佩。他本想杀了谢道韫的外孙刘涛,以此来震慑王家。
谢道韫见状,挺身而出,大声说道:“事在王门,何关他族?此小儿是外孙刘涛,如必欲加诛,宁先杀我!”
孙恩挑眉,饶有兴致地问:“你一个女子,为何如此执着?不怕死吗?”
谢道韫怒目而视:“我乃王家妇,护家人、守大义,死亦无惧!你若滥杀无辜,只会遭人唾弃!”孙恩被她的勇敢和大义所打动,最终放过了刘涛,也将谢道韫释放。
经历了这场劫难后,谢道韫心灰意冷,隐居在会稽的一处深宅中,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在那里,她依旧与诗书为伴,过着宁静而淡泊的生活。她开始整理自己过往创作的诗词,将那些记录着生活感悟、寄托着情感的诗句一一誊写,也时常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
有一次,她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本儿时的涂鸦册子,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她最初学诗时的一些稚嫩想法和不成句的诗句。看着这些,她不禁笑出声来,回忆起那个充满好奇和憧憬的自己。“那时,以为诗词就是打开世界的钥匙,现在看来,它确实贯穿了我的一生啊。”她轻声自语。
孙恩之乱平复后,会稽太守刘柳听闻谢道韫的才名,特地前来拜访。两人在庭院中相对而坐,面前的石桌上摆放着香茗,茶香袅袅升腾,为这场会面增添了几分雅致。刘柳率先开口,表达了对谢道韫的敬仰之情,随后两人开始清谈。
刘柳好奇问道:“夫人历经诸多坎坷,对这世间之事,想必有更深的感悟。不知夫人对当下的文风有何看法?”
谢道韫思索片刻,缓缓说道:“当下文风,虽有华丽之美,但也不乏空洞之嫌。真正的好诗词,应如生活的镜子,映照出世间百态,抒发百姓的心声。就像战乱之时,百姓流离失所,这些苦难都应在诗词中有所体现。”
刘柳听得入神,不时点头表示赞同:“夫人所言极是,实在是闻名不如一见,听夫人说话,让人忘却疲倦。”
谢道韫也微笑着回应:“没想到世间还有像您这样的人,与您交谈,让我心胸开阔了许多。”两人相谈甚欢,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理,不知不觉日头渐西,刘柳才意犹未尽地告辞。
此后,谢道韫虽深居简出,但她的才名却在东晋的大地上流传得愈发深远。她偶尔会应邀参加一些文人聚会,每当她开口,众人皆屏气敛息,沉醉于她的才情与智慧之中。
有一次,在一场文人雅集中,一位年轻的文人不服气谢道韫的才名,故意提出一个刁钻的诗词典故,想要为难她:“夫人,不知对‘金谷园’的典故有何见解?”
谢道韫却不慌不忙,她轻抿一口茶,缓缓说道:“金谷园乃西晋石崇所建,当年诸多文人墨客在此聚会赋诗。石崇曾作《金谷诗序》,此典故不仅关乎富贵奢华,更蕴含着文人的雅趣与兴衰之感。就如石崇富可敌国,却最终不得善终,这其中的兴衰荣辱,都值得我们深思。若以其为意作诗,我且吟来:‘金谷繁华成旧梦,绿珠遗恨水流东。古今兴废皆为客,唯有诗心岁月同。’”众人纷纷拍手叫绝,那位年轻文人也羞愧地低下了头。
年轻文人红着脸,拱手道:“夫人高才,在下佩服,之前多有冒犯,还望夫人海涵。”
谢道韫微笑着摆摆手:“无妨,学问本就是在切磋中进步,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提升便好。”经此一役,再也没有人敢小觑她的才学。
她还会在自家的庭院中开设诗会,邀请邻里的才女们一同吟诗作对,分享诗词的乐趣。诗会那天,庭院中摆满了鲜花,五彩斑斓,香气扑鼻。才女们围坐在一起,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吟诵着诗词。
谢道韫会先提出一个主题,比如“春日情思”,大家便围绕这个主题创作诗词。
一位才女吟道:“春日花开映暖阳,蝶飞蜂舞韵悠长。”
另一位才女接道:“东风拂柳添新绿,惹得相思满画堂。”
谢道韫则缓缓吟出:“春日柔风抚绿枝,繁花似锦惹情思。时光易逝应珍惜,莫待春归空叹迟。”
吟罢,她笑着解释:“春日虽美,却转瞬即逝,就像我们的人生,美好时光也应倍加珍惜。希望能与姐妹们共勉。”
这时,有个才女突发奇想:“道韫姐姐,我们把自己作的诗写在风筝上,放飞到天空,让天上的神仙也能读到我们的才情,如何?”
众人都觉得这个主意新奇有趣,纷纷动手将诗句写在风筝上。不一会儿,五颜六色的风筝带着她们的诗词,在春日的天空中翱翔,才女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庭院上空,情谊也愈发深厚。
随着时间的推移,谢道韫的诗词不仅在东晋的文坛中流传,还影响了不少年轻的学子。一些慕名而来的年轻人,会在她的居所外徘徊,希望能得到她的指点。谢道韫也不吝啬,时常会将这些年轻人请进家中,与他们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创作的心得。
有一回,一位家境贫寒却热爱诗词的少年,鼓足勇气前来拜访谢道韫。他衣衫破旧,神色拘谨,但眼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
谢道韫看出了他的窘迫,温和地请他坐下,为他沏上一杯热茶。少年拿出自己写的诗词,字迹虽有些潦草,但能看出书写时的用心。谢道韫认真地阅读,逐字逐句地给出建议,还将自己珍藏的诗词集送给他,鼓励他坚持创作。少年感动得热泪盈眶,离开后更加勤奋地钻研诗词,多年后也成为了东晋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诗词创作,不仅要有才华,更要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间万物的悲悯之心。”她语重心长地对年轻学子们说道。
有一次,一个年轻学子苦恼于自己写的诗词总是缺乏感染力,谢道韫便带着他来到庭院,指着一棵历经风雨却依然枝繁叶茂的大树说:“你看这棵树,它经历过多少的烈日暴晒、风雨侵袭,可它依然挺立,这其中的坚韧和生命力,便是生活的馈赠。你把对这些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感悟融入诗词,自然就能打动人心。”年轻学子听后,恍然大悟,从此诗词创作有了很大的进步。
谢道韫也会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与才情倾注在诗词创作中。她的诗词风格多变,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如“青山含翠远,绿水绕村流。鸟语林间醉,花香径里留。”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
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山水画卷之中;也有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思考,像“半生风雨半生愁,岁月如流志未休。纵有寒霜侵瘦骨,依然傲雪立枝头。”展现出她坚韧不拔的精神。
晚年的谢道韫,虽历经沧桑,但眼神中依然透着聪慧与坚定。她居住的庭院里,那株古老的桂花树每至金秋,依旧散发着馥郁的芬芳,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她常常坐在桂花树下的石凳上,回忆着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某一天,一位年轻的女史受朝廷指派,前来记录谢道韫的生平事迹。女史怀着崇敬又紧张的心情踏入庭院,只见谢道韫正手持书卷,安静地阅读。
女史说明来意后,谢道韫微微一笑,缓缓开口,从儿时在谢家的成长经历讲起,那些充满诗意与欢乐的文人雅集、雪天里的咏诗联句,仿佛昨日之事。
谈及婚姻,谢道韫目光平静,坦诚地讲述了与王凝之的相处点滴,那些期望与失望,在岁月的沉淀下,己化作一声轻轻的叹息 。女史听得入神,不时停下手中的笔,眼中满是感慨。
当讲到孙恩之乱,谢道韫的声音微微颤抖,眼中闪过一丝痛苦,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她讲述着自己如何在绝境中奋起反抗,保护家人,女史不禁为她的勇敢和大义所动容。
女史记录完后,恭敬地向谢道韫请教诗词创作的秘诀。谢道韫耐心地说:“诗词源于生活,更源于内心。心中有真情,笔下才有华章。莫要为了作诗而作诗,要让每一个字都饱含情感,每一句诗都蕴含对世界的洞察。”
女史若有所思,起身告辞时,她表示自己会将谢道韫的故事和教诲铭记于心,让更多人了解这位传奇女子的一生。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谢道韫在睡梦中安然离世,嘴角带着一丝微笑,仿佛在梦中又回到了那个充满诗意的年少时光……
(http://www.220book.com/book/N5B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