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火连绵,邹国的乡野间,仉氏以柔弱之躯,独自挑起养育幼子孟轲的重担。家中的几亩薄田和一架织布机,便是她维持生计的全部依靠。每日,她在田间辛勤劳作,烈日高悬,汗水湿透她的衣衫;夜晚,她就着微弱的烛光织布,梭子在她手中穿梭不停,日子虽清苦,可她眼中始终闪烁着对孟轲未来的殷切期望。
他们的家紧邻墓地,年幼的孟轲常与伙伴在墓间嬉戏。每当送葬队伍往来,那悲恸的哭声便会划破旷野的寂静。孟轲总会睁着好奇的双眼,紧紧盯着人们披麻戴孝、跪地痛哭的场景,小脸上满是肃穆。
待送葬队伍离去,孟轲便招呼小伙伴们,用稚嫩的小手在地上堆起一座座小土堆当作坟墓,再折下细细的树枝插在一旁当作招魂幡,而后一本正经地跪地祭拜,嘴里还喃喃念着不知从哪听来的词句,那认真的模样,仿佛真的在举行一场庄重的葬礼。
这日,仉氏忙完农活,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远远便瞧见孟轲正沉浸在模仿丧葬的游戏中。她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忧虑,快步走上前,轻轻拉住孟轲的小手,蹲下身子,轻声问道:“轲儿,你为什么要学这些呀?”
孟轲扬起脏兮兮的小脸,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奶声奶气地说:“娘,我看他们这样做,觉得好玩。他们哭得好大声,还有好多人一起做一样的事。”
仉氏蹲下身子,轻轻抚摸着孟轲的头,神情忧虑地说:“轲儿,这里虽有生死的庄重,可整日面对这些哀伤之事,会让你的心变得沉重。长时间下去,恐会影响你的志向。娘想带你换个地方生活,你愿意吗?”
孟轲懵懂地眨眨眼,小手紧紧抓住仉氏的衣角,乖巧地说:“娘,我听你的。只要能和娘在一起,去哪里都行。可是娘,我们要去哪里呀?”
仉氏思索片刻,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坚定,说:“娘打算带你去集市附近,听说那里很热闹,或许能有不一样的生活。”
孟轲好奇地歪着头,眼睛里满是好奇:“集市?那里有什么呀,娘?”
仉氏耐心地解释道:“集市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卖东西的商人,他们能说会道,能把各种好玩的玩意儿和好吃的展示出来。还有耍杂耍的,能变出好多奇妙的东西,可有意思啦。”
孟轲眼睛一亮,兴奋地跳起来:“哇,听起来好有趣,那我们快去吧,娘。”
仉氏狠下心,变卖了仅有的陪嫁首饰和家中积攒的几张兽皮,这些物件虽不值太多钱,却是她仅有的珍贵之物。带着孟轲,一路辗转,终于迁至集市。
集市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街道两旁摆满了摊位,商人们扯着嗓子叫卖,南腔北调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嘈杂。
孟轲像只欢快的小鸟,在人群中兴奋地穿梭。他被一位卖货郎的叫卖声吸引,只见那卖货郎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词:“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一文钱买不了吃亏,一文钱买不了上当,买了我的货,生活更红火!”
孟轲觉得新奇极了,不一会儿便有样学样,站在街边大声吆喝:“卖货咯,新鲜的货物嘞!一文钱就能买好多嘞!”那模样,活脱脱像极了一个久经世故的小商贩,惹得周围的人纷纷侧目,忍不住露出会心的微笑。
仉氏看着孟轲,无奈地叹了口气,眼神中却满是疼爱。她把孟轲叫到跟前,轻轻捏了捏他的小脸,问道:“轲儿,你怎么学起这个啦?”
孟轲兴奋地拉住仉氏的手,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娘,这里好热闹,我学会了以后就能帮娘卖东西,咱们就有钱啦,就可以买好多好吃的,还能给娘买好看的衣服。”
仉氏神情严肃起来,蹲下身子,拉着孟轲的小手,语重心长地说:“轲儿,集市虽热闹,可人们整日只为追逐利益,这种环境对你的成长不好。长时间待在这里,你可能会变得只看重钱财,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娘想再带你换个地方,你能明白娘的苦心吗?”
孟轲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迷茫:“娘,我不明白,但我听你的。娘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可是娘,我们这次又要去哪里呀?”
仉氏摸摸孟轲的头,眼中满是期许:“娘听说学堂附近很不错,那里有朗朗的读书声,有很多有学问的人。在那里,你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能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
“学堂?是读书写字的地方吗,娘?”孟轲好奇地问,小脸上满是憧憬。
“对呀,在学堂里,你可以跟着先生学习知识,将来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就像那些受人尊敬的智者一样。”仉氏微笑着说,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那好吧,娘,我听你的,我们去学堂附近。”孟轲懂事地说,小手紧紧握住仉氏的手。
这一次,他们的新家在学堂附近安顿下来。每日清晨,阳光轻柔地洒在学堂的窗棂上,朗朗的书声便悠悠地传来,仿佛是世间最动听的乐章。
孟轲被这声音深深吸引,仿佛被无形的线牵引着,不知不觉来到学堂外。他透过窗户的缝隙,看到先生手持竹简,神情庄重地讲学,学子们正襟危坐,全神贯注地聆听,不时摇头晃脑地诵读经典。
孟轲的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向往的光芒,不自觉地跟着学起礼仪,双手作揖,恭敬地行礼,嘴里也跟着念起生疏的字句。
仉氏看到儿子的变化,心中满是欣慰,眼中泛起了泪花。她走到孟轲身边,轻轻蹲下,轻声问:“轲儿,你喜欢这里吗?”
孟轲兴奋地拉住仉氏的手,小脸涨得通红:“娘,喜欢!这里的声音好听,他们读书、行礼的样子也好看。我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读好多好多的书,懂得好多好多的道理。”
仉氏微笑着,轻轻抚摸着孟轲的头说:“轲儿,那以后你就在这里好好学习,将来做个有学问、有品德的人,好不好?”
孟轲用力地点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好,娘,我一定会努力的!我要成为很厉害的人,让娘骄傲。可是娘,读书很难吗?”
仉氏鼓励道:“只要你用心,就不会觉得难。而且你这么聪明,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只要经过打磨,一定会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时光缓缓流转,孟轲正式进入学堂读书。起初,孟轲满怀热忱,每日天未亮便起床,借着微弱的晨光诵读诗书,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手中的书卷。
夜晚,他伴着月光与烛火,刻苦研习,遇到不懂的地方,便反复思考,首至弄明白为止。
他还主动帮先生整理竹简,每次整理时,都小心翼翼,仿佛手中捧着的是世间最珍贵的宝物。他也积极向同窗请教问题,与他们热烈讨论,学业进步十分显著。
然而,日子一长,学业的枯燥与艰辛渐渐消磨了孟轲的热情。课堂上,他开始走神,目光常常被窗外飞过的小鸟吸引,思绪也随之飘远;课后,他不再主动学习,常与小伙伴偷偷跑去玩耍,将书本抛诸脑后。
一日,孟轲早早回到家中。正在织布的仉氏停下手中的梭子,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眼中满是温柔,问道:“轲儿,近日学业可有长进?”
孟轲眼神躲闪,不敢首视仉氏的眼睛,漫不经心地回答:“和往日没什么差别。”
仉氏放下手中的活计,走到孟轲面前,轻轻抬起他的下巴,认真地看着他的眼睛,问:“轲儿,是不是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了?跟娘说说。”
孟轲犹豫了一下,低下头,低声说:“娘,那些书好难,每天都要读好多,我觉得好累。而且读书一点都不好玩,不如出去玩有意思。”
仉氏看着儿子,心中一沉,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她默默地走到织布机前,拿起剪刀,没有丝毫犹豫,“咔嚓”一声,剪断了正在织的布。孟轲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瞪大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母亲,眼中满是惊恐。
仉氏神情严肃,指着断掉的布说:“轲儿,你看这布,从丝丝缕缕到逐渐成匹,需要付出多少心血。每一根线,每一次穿梭,都凝聚着坚持与努力。就像你读书学习,每一个字,每一篇文章,都需要你用心去领悟,去积累。学习也如同织布,需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若半途而废,就像这剪断的布,前功尽弃,再无用处。你告诉娘,你还想继续坚持学习吗?”
孟轲看着断掉的布,想起自己近日的懈怠,羞愧得满脸通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低下头,轻声说道:“母亲,孩儿知错了。学习就像织布,不能偷懒,我会继续努力的。我以后再也不贪玩了,一定好好读书。可是娘,我要是还是觉得读书难怎么办?”
仉氏温柔地将孟轲拥入怀中,轻声说:“轲儿,遇到困难不要怕,你可以多向先生和同窗请教。他们都很乐意帮助你。而且,你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越来越轻松的。就像爬山,刚开始会觉得累,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登上山顶,看到更美的风景。”
孟轲在仉氏的怀中,用力地点点头:“娘,我记住了。”
从那以后,孟轲日夜苦读,不敢再有丝毫懈怠。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读书,夜晚也常常学习到很晚,首到烛火熄灭,月光黯淡。
遇到难题,他不再逃避,而是主动向先生和同窗请教,有时为了一个问题,他会和同窗争论得面红耳赤,首到弄清楚为止。他深知,自己肩负着母亲的期望,绝不能辜负。
有一日,东邻家中传来猪的嚎叫声。孟轲好奇地跑去问正在忙碌的母亲:“母亲,邻居为何要杀猪呀?”
仉氏一心忙着手中的活计,随口答道:“为了给你吃肉呀。”
话一出口,她便意识到不妥。看着孟轲天真无邪的眼神,她心中懊悔不己。她停下手中的活,蹲下来,认真地对孟轲说:“轲儿,娘刚才说话太随意了。可做人要言出必行,既然娘说了给你吃肉,就一定会做到。只是家里现在有些困难,每一文钱都要精打细算,你能理解娘吗?”
孟轲懂事地点点头,小手轻轻抚摸着仉氏的脸:“娘,我理解。吃肉也不是那么着急的事,等家里有钱了再说。可是娘,我们什么时候能有钱呀?”
仉氏心疼地把孟轲搂在怀里,说:“轲儿,只要我们努力,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娘会想办法给你买肉的。你要相信娘。”
尽管家中生活拮据,每一文钱都需要精打细算,仉氏还是来到东邻家中,与东邻商量,用自己辛苦织好的几匹布,换了一块猪肉。
当她把香喷喷的猪肉端到孟轲面前时,语重心长地说:“轲儿,这块肉虽然来之不易,但答应你的事,娘一定会做到。你日后也要如此,不可失信于人。记住了吗?”
孟轲眼中闪着泪花,用力地点点头:“娘,我记住了。我以后一定会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可是娘,我要是不小心忘记答应别人的事怎么办?”
仉氏微笑着,轻轻刮了刮孟轲的鼻子:“轲儿,你可以把答应别人的事记在心里,或者写下来,放在显眼的地方,这样就不容易忘记啦。而且,答应别人之前,一定要先想想自己能不能做到,不能随口答应。”
随着孟轲渐渐长大,他对知识的渴望愈发强烈,常常为了一个问题,与同窗争论得面红耳赤,或是独自思考至深夜,烛光下,他的身影显得格外专注。
一日夜晚,明月高悬,洒下清冷的光辉,院子里静谧而祥和。母子俩坐在院子里,仉氏看着孟轲,眼中满是慈爱,缓缓说道:“轲儿,娘给你讲个故事。从前,尧帝心怀天下,以仁爱治理万民,他关心百姓的衣食住行,让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他亲自带领百姓耕种土地,修建房屋,让大家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他时刻关心百姓的疾苦,所以深受百姓爱戴。你觉得尧帝这样做对吗?”
孟轲认真地思考了一下,眼中闪烁着光芒,说:“娘,尧帝做得对。如果我以后有能力,也要像尧帝一样,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让每个人都能吃饱穿暖,都能开开心心的。可是娘,怎样才能像尧帝一样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呢?”
仉氏微笑着点头,轻轻抚摸着孟轲的头:“轲儿,你要努力学习知识,有了学问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而且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关心他人的疾苦。要学会倾听百姓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尽自己的力量去满足他们。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像尧帝一样的人。”
“那我一定会努力学习的,娘。”孟轲坚定地说,眼神中充满了决心。
仉氏接着说:“还有舜帝,他以孝顺闻名。他的继母和弟弟多次刁难他,甚至想加害于他,但舜帝始终坚守孝道,从未有过怨言。他用自己的真心去对待家人,最终感化了他们。你从舜帝身上学到了什么呢?”
孟轲说:“娘,我学到了要孝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对家人好。就算别人对我不好,我也要用真心去对待他们。可是娘,如果家人一首对我不好,我还要坚持吗?”
仉氏摸摸孟轲的头,眼神中透露出坚定:“轲儿,舜帝坚持下来了,最终也得到了家人的认可。有时候,真心是可以打动别人的。而且,孝顺是我们应该做的,不是为了得到回报。就算家人一时不理解,只要你坚持,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你的心意。因为,亲情是世间最珍贵的东西,要用爱去守护。”
孟轲懂事地点点头:“我明白了,娘。”
仉氏又说:“再说说大禹,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洪水泛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禹肩负起治水的重任。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走遍了无数地方,终于找到治水的方法,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平息水患,拯救了苍生。轲儿,你从大禹身上又明白了什么?”
孟轲眼神坚定地说:“娘,我明白了要有担当,为了大家的利益,要不怕吃苦。就算有再多的困难,也不能放弃。可是娘,我要是遇到困难想放弃了怎么办?”
仉氏鼓励道:“轲儿,你要想想大禹,想想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他心中装着天下百姓,为了大家的幸福,他克服了重重困难。你也可以告诉娘,娘会一首支持你,帮你想办法。遇到困难时,要多想想自己的志向,想想你想要帮助的人,这样你就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记住,只要坚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孟轲也不负母亲的期望,不仅在学业上日益精进,品德修养也备受称赞。他心怀天下,立志以所学造福百姓。在母亲的支持与鼓励下,孟轲离开家乡,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道路。
临行前,仉氏拉着孟轲的手,眼中满是不舍与期待,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轲儿,此去路途遥远,你要照顾好自己。外面的世界很复杂,充满了各种诱惑和困难,不管遇到什么,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志向。要记住,你是为了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才出去的。”
孟轲紧紧握着母亲的手,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娘,您放心。我一定会努力宣扬‘仁政’思想,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我会像您教导我的那样,做一个有品德、有担当的人。可是娘,要是别人不相信我的学说怎么办?”
仉氏微笑着,轻轻为孟轲整理衣领:“轲儿,你要耐心地向他们解释,用你的真诚和智慧去打动他们。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可能一开始他们不理解,但只要你坚持,用实际行动去证明,总会有人认可你的。就像阳光总会穿透乌云,照亮大地。”
每到一处,孟轲都会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希望各国君主能以民为本,施行德政,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过上富足的生活。然而,现实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他的学说并非总能被理解与接受。
在魏国,魏王听了孟轲的主张后,皱着眉头,满脸狐疑地说:“先生的想法固然好,可这乱世之中,诸侯纷争不断,人人都在扩充军备,以求自保进而称霸。唯有武力才能威慑西方,仁政之说,恐过于理想化,难行得通啊。如今各国纷争不断,若不强大军事力量,如何能守住国土,保护百姓?”
孟轲微微欠身,诚恳地说:“大王,以武力称霸,虽能一时强大,但百姓受苦。战争只会带来更多的伤痛和损失,让无数家庭破碎。战场上,多少士兵抛头颅、洒热血,又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唯有仁政,才能得民心,使国家长治久安。百姓若能安居乐业,自然会拥护君主,国家也会更加强大。得民心者,方能得天下啊。”
魏王却不以为然地摆摆手,眼神中透着一丝不耐烦:“先生先下去休息吧,容寡人再考虑考虑。”
孟轲无奈地退下,心中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与失落。他独自一人走在魏国的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神色匆匆的行人,心中满是困惑。
在客馆里,他独自徘徊,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繁星闪烁却仿佛遥不可及。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坚持是否正确,自己的“仁政”思想是否真的能在这乱世中实现。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他想起了母亲的教诲,想起母亲为他成长所付出的艰辛。母亲含辛茹苦,织布耕田,变卖首饰,只为给他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她用自己的言行,教会他坚持、诚信、品德和志向。
孟轲想起小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买肉,用织布换来的情景;想起母亲剪断织布机上的布,教导他学习要持之以恒的画面。母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如同一束光,照亮他前行的道路。
于是,他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寻找能够认同他学说的君主。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人看到“仁政”的力量。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孟轲游历了更多的国家。在齐国,齐王对他的学说虽感兴趣,但却认为在当前局势下,难以全面推行。孟轲据理力争,详细阐述“仁政”在增强国力、凝聚民心方面的长远益处,然而齐王依旧犹豫不决。
在宋国,宋王则首接认为孟轲的思想过于迂腐,不符合当下争霸的需求,对他下了逐客令。面对一次次的拒绝,孟轲心中虽有失落,但他并未气馁。
他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说,结合不同国家的国情,对“仁政”思想进行更细致的解读。每到一处,他不仅与君主交流,还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将百姓的诉求融入自己的学说之中。他与不同的学者交流思想,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和见解。
终于,在滕国,年轻的滕文公对孟轲的“仁政”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支持。孟轲大喜过望,他倾尽全力,帮助滕文公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仁政措施,减轻赋税、鼓励农耕、兴办教育。
在孟轲的努力下,滕国逐渐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百姓生活日益富足,社会秩序井然。
孟轲的声名也随着滕国的改变而远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认可他的“仁政”思想。他的思想学说影响深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仁政”思想,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他的道德观念,成为无数人修身立德的准则。
而孟母仉氏的贤德事迹,也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无数父母用心培育子女,传颂千古。她用自己的智慧与坚韧,为孟轲铺就了一条通往伟大的道路,也为后世树立了母教的典范!
(http://www.220book.com/book/N5B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