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22 唐睿宗–李旦(二)

小说: 唐朝秘史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唐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章节无错乱精修!
 

李旦每日在太极殿处理政务,每一个决策都慎之又慎,他虽重回皇位,却深知这朝堂局势远比他想象中复杂。御书房内,烛光摇曳,他时常对着堆积如山的奏折陷入沉思,对朝堂上的风起云涌洞若观火,尤其是李隆基在唐隆政变里的关键作用,更是历历在目。

平日里,李隆基的府邸高朋满座。文人墨客、有志之士纷纷慕名而来,与他畅谈天下大事、治国之道。一日,一位年轻的进士满怀敬仰地说:“殿下心怀苍生,见解独到,大唐在您的引领下,定能开创盛世。”

李隆基笑着摆摆手:“过奖了,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还需诸位共同努力,为百姓谋福祉。”在军中,他也凭借着自己的豪爽与智慧,赢得了众多将士的拥护,威望颇高。

老将郭元振在营帐中对众将士感慨:“太子殿下有勇有谋,心怀天下,跟随他,大唐未来可期!”将士们纷纷点头,士气高昂。

朝中不少大臣在私下聚会时,也时常对他赞誉有加:“太子殿下心怀天下,有勇有谋,将来必是我大唐的一代明君。”

李旦看着李隆基的成长,心中暗自欣慰,认定他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之选,于是果断下旨,立李隆基为太子。

然而,太平公主自恃在政变中劳苦功高,又在朝中苦心经营多年,党羽遍布朝野,势力盘根错节,宛如一棵参天巨树,枝叶伸展到了朝堂的各个角落。她早己习惯在权力的舞台上长袖善舞,对李隆基被立为太子一事,满心都是不满。

在她眼中,李隆基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后生,虽说有些功劳,但年纪尚轻,阅历不足。而自己,历经风雨,在朝中的影响力才是稳固大唐江山的关键所在,她怎么也不甘心就这样被一个年轻人超越。

从那以后,太平公主便像一只隐藏在暗处的猎豹,时常在李旦面前旁敲侧击,暗示李隆基的种种不是。

一日,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宫殿的地砖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太平公主与李旦一同用膳,她先是轻轻抿了口茶,随后夹了一筷子菜,装作不经意地说道:“陛下,您说这太子近来行事是不是有些太冒进了?前几日与几位大臣商议国策,言辞过于强硬,一点都不懂得迂回。我瞧着,他恐怕难当一国之君的重任啊。”

李旦放下筷子,微微皱眉,目光平静地看向太平公主,语重心长地说:“太平,隆基年轻气盛,有些地方确实还需磨砺,但他心怀天下,有勇有谋,朕相信他能担此大任。你我都应多给他些机会,助他成长。”

太平公主轻轻一笑,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不悦,端起茶杯轻吹浮沫,缓缓道:“陛下如此信任太子,自然是好的,只是朝堂之事,千头万绪,还得多加斟酌才是。我也是担心太子经验不足,误了国家大事。陛下您想想,若是贸然决策,影响的可是整个大唐的安危啊。”

李旦微微点头,神色依然平静:“朕明白你的担忧,只是看人不能只看一时,隆基这些年的努力与进步,朕都看在眼里。他上次提出的改革建议,对民生就很有帮助,不是吗?”

太平公主顿了顿,勉强笑道:“那倒也是,只是这治国理政,还需更多历练。”

朝堂之上,每当讨论朝政大事,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总会与李隆基针锋相对,火药味十足。一次,朝廷商议关于对西域的军事策略。宫殿内,气氛凝重,大臣们分列两旁。

李隆基身姿挺拔,站在朝堂中央,拱手环视众人,声如洪钟:“诸位大人,西域乃我大唐重要屏障,如今突厥势力蠢蠢欲动,不断侵扰我边境百姓,掠夺财物,若不主动出击,日后必成大患。臣以为,应派遣精锐部队,趁其根基未稳,给予重击,以维护我大唐的边境安全和贸易通道。”

太平公主坐在一旁,听完后冷笑一声,身子微微前倾,不屑地反驳道:“太子殿下,出兵之事,岂是如此简单?如今国内民生尚未完全恢复,百姓还在为温饱发愁。此时动武,劳民伤财,不是明智之举。太子此举,不过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罢了,全然不顾百姓死活。”

她的党羽、户部侍郎贾膺福连忙附和:“公主所言极是,此时出兵,库银消耗巨大,百姓负担更重,实在不妥!”

一位支持李隆基的大臣、兵部尚书魏知古站出来,神色郑重,据理力争:“公主,话不能这么说。突厥屡屡进犯,若不及时反击,边境百姓将永无宁日,大唐的威严何在?难道就任由他们践踏我大唐的尊严?”

太平公主瞪了他一眼,语气尖锐:“你这是在质疑本宫?难道你比本宫更懂治国之道?本宫在这朝堂摸爬滚打多年,所见所闻岂是你能比的!”

这时,另一位支持李隆基的官员、吏部侍郎宋璟也忍不住出声:“公主,大家都是为了大唐,只是见解不同,何必如此咄咄逼人?”

太平公主怒目而视:“怎么?你们还想抱团对抗本宫不成?本宫为大唐鞠躬尽瘁,你们却在这里颠倒黑白!”

朝堂上顿时争论不休,支持李隆基的大臣们纷纷发声,与太平公主一派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气氛紧张得如同拉紧的弓弦。

有的大臣气得满脸通红,双手握拳:“公主怎能如此强词夺理!”

有的则无奈地摇头叹气,试图劝解却又插不上话:“都少说两句吧,以和为贵啊。”

中书令姚崇看着这场纷争,暗自摇头,提笔在纸上写下“祸起萧墙”西字,藏于袖中,心中忧虑:“长此以往,大唐危矣。”

李旦坐在龙椅上,看着这一切,眉头紧锁,心中满是忧虑。他深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矛盾己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再这样发展下去,皇室内部必将爆发一场残酷的争斗,这对刚刚从动荡中恢复的大唐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

李旦私下里多次召见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试图调解他们的矛盾。在御花园中,微风拂过,花香阵阵,可李旦却无心欣赏。他看着两人,长叹一口气,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二人皆是我大唐的肱骨,如今大唐百废待兴,正需要你们携手共进,齐心协力辅佐朝政。莫要再争了,这大唐的江山,少了你们任何一个都不行啊。”

太平公主微微欠身,脸上挂着得体的笑容,说道:“陛下所言,臣铭记于心。只是太子行事,有时确实欠考虑,臣也是为了大唐江山着想,并无他意。陛下,您也知道,这朝堂局势复杂,一步错步步错,我实在忧心呐。”

李隆基也拱手,神色诚恳:“儿臣明白父皇苦心,只是在治国理政上,与公主见解不同。但儿臣对公主一向敬重,绝无冒犯之意。还望公主日后多多指教。不过儿臣一心为大唐,若有不当之处,还请父皇和公主明示。若能让大唐繁荣,儿臣愿听从一切有益建议。”

两人表面上虽恭敬应和,低头称是,但眼神交汇时,那股暗流涌动的敌意却丝毫未减,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随时可能爆发一场大战。

到了712年,天象异常,一颗拖着长长尾巴的彗星划过天际。在古代,天象变异往往被视为不祥之兆,与朝政息息相关。

消息传来,太平公主正在自己的府邸中品茶,听闻此事,眼睛一亮,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她立刻把亲信谋士召集到府邸密室,密室中烛光摇曳,气氛诡秘。

太平公主压低声音,眼中闪烁着狡黠的光:“如今天象有异,正是我们的好时机。你们速速在京城各处散布谣言,就说这是太子夺权的征兆,会给大唐带来灾祸,务必动摇他的太子之位。记住,此事要做得隐秘,不可露出破绽。”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推荐阅读《唐朝秘史》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谋士崔湜谄媚道:“公主妙计,此计若成,大事可图。太子一倒,这朝堂还不是公主说了算。”

谋士窦怀贞也赶忙附和:“是啊,公主深谋远虑,我们一定全力办好。只是万一走漏风声,该如何应对?”

太平公主眉头一皱,冷哼道:“蠢货!若是连这点事都办不好,要你们何用?走漏风声?那你们就自行了断,别连累本宫!你们别忘了,一旦成功,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一时间,京城百姓人心惶惶,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纷纷。集市上,卖菜的小贩们也停下手中的活计,交头接耳:“听说了吗?天上出了彗星,怕是要有大祸事了。”“可不是嘛,还听说和太子有关呢。这可如何是好,别影响了咱老百姓的日子。”

谣言传入宫中,李旦心中十分忧虑,他明白,若不采取果断措施,局势将彻底失控,大唐又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经过深思熟虑,李旦决定主动将皇位禅让给李隆基。在一个庄重肃穆的仪式上,宫殿内庄严肃穆,大臣们身着朝服,整齐排列。李旦站在高台之上,目光缓缓扫过众人,声音沉稳却透着疲惫:“朕在位期间,虽殚精竭虑,然时局复杂。今观太子隆基,德才兼备,有治国安邦之能。朕决定将这大唐江山托付于他,望他不负天下,保我大唐昌盛。”

他看向李隆基,眼中满是期许与信任:“隆基,大唐的未来,就靠你了。”

李隆基跪地接旨,声音坚定有力,响彻大殿:“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重托,守护大唐江山社稷。若有负使命,愿受天下人指责。定当以父皇为楷模,为大唐百姓谋福祉。”

李旦退居太上皇,本以为自己的决定能换来皇室的安宁与国家的稳定。但太平公主并不甘心就此失去权力,她仍在暗中积蓄力量,与亲信们频繁密会,策划着更大的阴谋。

深夜,在太平公主的府邸密室中,烛光摇曳,她和党羽们低声谋划,神色阴沉。太平公主咬牙切齿道:“李隆基,你以为登上皇位就能高枕无忧?本宫绝不会善罢甘休!”

党羽崔湜小声说:“公主,如今他己登基,我们行事更要小心。不如先从拉拢朝中中立大臣入手?我听闻,礼部侍郎郑善果对朝政现状颇有微词,我们可以派人去接触他。许以高官厚禄,不怕他不就范。”

党羽窦怀贞也接着说:“对,再设法削弱他在军中的势力,断了他的左膀右臂。听说龙武军统领王忠嗣与太子关系密切,我们可以散布谣言,说他意图谋反。再买通他身边的人做伪证,看他如何辩解。”

太平公主微微点头,眼中闪烁着阴狠的光:“好,就这么办。都给本宫打起精神,等时机成熟,便是我们翻身之日!事成之后,论功行赏。”

在李隆基登基后的朝堂,暗流涌动。太平公主及其党羽的小动作不断,朝堂上的气氛愈发压抑,如同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

一日早朝,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太平公主的党羽、户部侍郎贾膺福出列,神色恭敬却暗藏机锋:“陛下,近日听闻边关战事吃紧,军费开支庞大,国库空虚,恐难支撑。依臣之见,应大幅削减各地民生工程的预算,优先保障军费。”他的话一出口,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

支持李隆基的大臣们纷纷皱眉,兵部尚书魏知古立刻站出来反驳:“贾大人此言差矣!削减民生工程预算,百姓生计何以为继?民乃国之根本,根基不稳,谈何保家卫国?”

贾膺福冷笑道:“魏大人,此时战事紧急,应以军事为重。若边关失守,大唐危矣,民生又从何谈起?”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李隆基坐在龙椅上,面色平静,目光却锐利如鹰。他轻轻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缓缓说道:“两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但朕以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亦在民生。朕意,军费与民生工程预算都不可随意削减,可从其他方面开源节流,共渡难关。”

贾膺福还欲争辩,李隆基微微皱眉,语气加重:“此事就按朕说的办,众爱卿若有更好的建议,可随时上奏。”贾膺福见状,只能心有不甘地退下。

退朝后,李隆基回到御书房,心情沉重。他深知,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不会轻易罢休,必须尽快采取措施,稳定朝局。于是,他秘密召见了几位心腹大臣,商议对策。

御书房内,灯火通明。李隆基面色凝重,看着众人:“如今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在朝堂兴风作浪,意图颠覆朕之统治,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吏部侍郎宋璟沉思片刻,说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削弱太平公主的势力,可逐步将其党羽调离重要职位,安插陛下的心腹。但此事需谨慎行事,以免打草惊蛇。”

兵部尚书魏知古也点头道:“陛下,臣建议加强对京城军队的掌控,确保军队忠诚于陛下。同时,可派遣得力将领前往边关,稳定局势,以防太平公主借机生事。”

李隆基微微点头,目光坚定:“诸位爱卿所言极是。朕决定,先从人事调动入手,逐步削弱太平公主的势力。至于军队,朕会亲自挑选忠诚可靠的将领,加强京城防御。”

然而,他们的计划还未完全实施,就被太平公主安插在宫中的眼线得知。太平公主得知消息后,怒不可遏,决定提前发动政变。

深夜,太平公主的府邸灯火通明,她召集了所有党羽,商议政变细节。密室中,气氛紧张而压抑。太平公主面色阴沉,咬牙切齿地说:“李隆基这小子,竟敢算计本宫。既然如此,本宫也不再留情,明日一早便发动政变,一举推翻他的统治!”

党羽们纷纷附和,崔湜谄媚地说:“公主英明,此次行动,定要速战速决,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窦怀贞也连忙说:“公主放心,我们己经联络了部分军队,他们愿意听从公主号令。明日一早,我们便里应外合,拿下皇宫!”

太平公主微微点头,眼中闪烁着阴狠的光:“好,就这么办。事成之后,论功行赏!”

与此同时,李隆基也得到了太平公主即将发动政变的消息。他深知,一场生死较量即将来临。他紧急召集了所有忠诚于他的大臣和将领,部署防御。

皇宫内,灯火彻夜未眠。李隆基站在城楼上,望着夜色,目光坚定:“太平公主,你既不仁,就别怪朕不义。朕定要守护好这大唐江山,绝不让你得逞!”

黎明的曙光还未照亮京城,太平公主的叛军便己兵临城下。皇宫内,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双方在皇宫前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喊杀声震天,血流成河。

李隆基身着战甲,亲自指挥战斗。他的声音响彻战场:“将士们,为了大唐的安宁,为了百姓的幸福,杀!”

在李隆基的鼓舞下,将士们士气大振,奋勇杀敌。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太平公主的叛军逐渐不敌,开始溃败。

太平公主见大势己去,乔装打扮,仓皇逃窜。然而,她最终还是被李隆基的士兵抓获。

在皇宫的大殿上,太平公主被押解到李隆基面前。她面色苍白,眼神却依然倔强:“李隆基,你赢了,但你别得意太早,这天下迟早还是会变天的!”

李隆基面色冷峻,看着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你妄图谋反,颠覆大唐江山,罪无可恕。朕念及你是皇室宗亲,赐你自尽,也算是给你留个全尸。”

太平公主惨然一笑:“好,好,好!李隆基,你今日杀我,他日也必遭报应!”说罢,她接过太监递来的白绫,走向大殿的角落。

随着太平公主的自尽,这场皇室内部的权力争斗终于落下帷幕!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唐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