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03 唐高祖–李渊(三)

小说: 唐朝秘史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唐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唐朝秘史

大唐初立,天下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各方势力拥兵自重,战火纷飞,百姓苦不堪言。李渊深知,唯有结束这混乱局面,国家才能走向繁荣,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于是,他果断决策,派遣李世民、李建成等率军西处征战,开启了统一全国的征程。

武德元年六月,薛仁杲占据陇西,对新生的唐朝构成极大威胁。李渊在太极殿上踱步沉思良久,殿内气氛凝重。最终,他目光坚定地看向下方站立的李世民,说道:“世民,如今薛仁杲在陇西拥兵自重,嚣张跋扈,陇西之地战略要冲,其势力若不及时遏制,必成我大唐心腹大患。朕思来想去,唯有你能担此重任,率军征讨,你意下如何?”

李世民毫不犹豫,向前一步,身姿挺拔,抱拳行礼道:“父王,儿臣愿为大唐效力,定当竭尽全力,剿灭薛仁杲,不辱使命!儿臣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但我大唐正义之师,民心所向,定能战胜逆贼。”

李渊微微点头,眼中满是期许:“好,朕相信你。但薛仁杲实力不容小觑,其麾下将士多为凶悍之徒,你出征前务必做好万全准备,切不可轻敌。”

李世民领命后,精心筹备,在军中挑选精锐,日夜操练。出征前,他亲自到军营中鼓舞士气,对将士们大声说道:“兄弟们,薛仁杲祸乱陇西,百姓深受其苦。如今我大唐奉天承运,起兵讨逆,正是我们为国立功、救民于水火之时!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大获全胜!”

将士们听后,群情激昂,齐声高呼:“为国立功!救民水火!”

李世民率军抵达高庶一带,与薛仁杲的军队对峙。薛仁杲多次派人在唐军阵前叫骂挑衅,言辞极为粗鄙,试图激怒唐军出战。

李世民却稳坐中军帐,按兵不动。手下的将领们纷纷请战,行军总管刘弘基心急如焚地闯入中军帐,说道:“元帅,我军士气正盛,此时出击,定能一鼓作气,击败薛仁杲,为何迟迟按兵不动?再不出战,恐挫我军锐气!”

李世民示意刘弘基稍安勿躁,耐心解释道:“刘将军,薛仁杲的军队虽然勇猛,但他们粮草不足,军心不稳。我军若此时出击,正合薛仁杲之意。我们只需坚守不出,待他们粮草耗尽,军心涣散之时,便是我们出击的最佳时机。此时贸然出击,薛仁杲定会利用其军队的凶悍与我军死战,我军恐会陷入苦战,伤亡惨重。”

果然,不出李世民所料,没过多久,薛仁杲的军队因粮草短缺,军心大乱。士兵们开始抱怨连连,甚至出现了逃兵。

李世民通过细作得知此消息后,抓住时机,下令全军出击。战场上,唐军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喊杀声震天动地。薛仁杲的军队瞬间土崩瓦解,薛仁杲见大势己去,只好出城投降。

李世民凯旋而归,长安城外旌旗招展,百姓夹道欢迎。李渊亲自出城迎接,拉着李世民的手,满脸欣慰地说:“吾儿此次出征,不负众望,为大唐除去一大隐患,实乃我大唐之福!朕定当重赏你和众将士。”

李世民谦逊地说:“父王,此乃众将士浴血奋战之功,儿臣不敢居功。大唐初立,正是需要我们齐心协力之时,儿臣愿为父王分忧,为大唐的基业继续奋战。”

解决了薛仁杲后,北方的刘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下,南下进犯,占领了太原。太原乃大唐的龙兴之地,李渊心急如焚,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太极殿内,李渊眉头紧皱,焦虑地说道:“太原失陷,朕心忧如焚。诸位爱卿,可有良策夺回太原?这太原若长期被占,我大唐根基不稳,北方百姓也将永无宁日。”

齐王李元吉面露愧疚,向前一步说道:“父王,儿臣之前抵御不力,致使太原失陷,儿臣愿再次出征,夺回太原,将功赎罪!”

李渊沉思片刻,摇了摇头:“元吉,此次刘武周来势汹汹,且有突厥支持,你恐怕难以应对。”

这时,李渊将目光投向李世民,说道:“世民,看来又要劳烦你出征刘武周,收复太原了。太原对我大唐至关重要,你务必成功夺回,稳固我大唐北方防线。”

李世民再次挺身而出,坚定地说:“父王放心,儿臣定当收复太原,稳固大唐北方局势!刘武周虽有突厥相助,但他背信弃义,不得民心,儿臣定能将其击败。”

李世民深知太原的重要性,他一路疾驰,迅速抵达前线。此时,刘武周的部将宋金刚据守介休,与唐军对峙。

李世民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一方面下令切断宋金刚军队与周边百姓的联系,禁止百姓向其提供粮草;另一方面,派遣小股部队不断骚扰宋金刚的运粮队伍。

宋金刚无奈之下,只好退兵。李世民乘胜追击,在雀鼠谷一带与宋金刚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战斗打响后,李世民骑着他的爱马“飒露紫”,冲锋在前,大声呼喊:“将士们,今日便是收复太原的关键时刻,杀退宋金刚,夺回我们的家园!”

唐军将士们在李世民的鼓舞下,士气大振,奋勇杀敌。经过一天八次的交锋,唐军大获全胜,宋金刚仅率少数残兵逃脱。

刘武周见大势己去,逃往突厥,后被突厥所杀。李世民收复了太原,稳固了大唐在北方的局势。捷报传来,李渊激动不己,在朝堂上对群臣说:“太原收复,北方无忧,世民功不可没!”

随着薛仁杲和刘武周的覆灭,中原地区的王世充和窦建德成为了唐朝统一全国的最大障碍。王世充占据洛阳,拥兵数十万,自称郑王;窦建德则占据河北,实力雄厚,自称夏王。

武德三年,李世民奉命率军攻打王世充。洛阳城高墙厚,王世充又据城死守,唐军一时难以攻克。

李世民深知,若要攻下洛阳,必须先扫清外围。于是,他派军队西处出击,先后攻克了虎牢关等重要据点,将洛阳城团团围住。

王世充见形势危急,急忙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亲率十万大军前来救援。

面对窦建德的大军,李世民手下的将领们意见不一,有的主张撤军,有的主张继续围攻洛阳。

行军长史萧瑀忧心忡忡地说:“元帅,窦建德兵多将广,来势汹汹,我军若腹背受敌,恐难取胜,不如暂且撤军,从长计议。如今我军粮草供应也并非充足,若同时应对王世充和窦建德,风险太大。”

李世民沉思良久后,说道:“萧长史,王世充己是瓮中之鳖,窦建德长途跋涉而来,军队疲惫。我们只需在虎牢关设伏,打败窦建德,王世充必然不战而降。若此时撤军,之前的努力将付诸东流,且窦建德与王世充会合后,势力更加强大,日后再想消灭他们,将难上加难。我们占据虎牢关天险,以逸待劳,定能击败窦建德。”

于是,李世民留下部分兵力继续围攻洛阳,自己则亲率三千五百精锐,前往虎牢关。

在虎牢关,李世民与窦建德的军队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李世民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唐军士气大振。

窦建德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在唐军的猛烈攻击下,逐渐陷入混乱。经过一番激战,窦建德被俘,他的军队也全军覆没。

王世充见窦建德兵败被俘,知道大势己去,只好开城投降。至此,李世民成功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势力,基本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隋末以来的混乱局面。捷报传来,长安城内一片欢腾,李渊大摆庆功宴。

在庆功宴上,李渊举杯向李世民及众将士致谢:“今日之胜,皆赖诸位将士奋勇杀敌,尤其是世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实乃我大唐的栋梁之材!”

李世民起身,恭敬地说:“父王过奖了,这都是父王的英明领导,以及众将士的拼死效力。如今虽基本统一全国,但天下初定,仍有诸多隐患,儿臣愿继续为父王分忧,为大唐的稳定和繁荣尽一份力。况且,周边仍有一些小股势力蠢蠢欲动,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

在积极征战统一全国的同时,李渊也着手进行各项制度建设,为大唐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在政治上,李渊基本沿袭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并加以完善。他时常召集三省长官,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强调权力的制衡与协作。

一次朝会中,李渊语重心长地对三省长官说:“三省六部,各有其职,相互监督,相互配合,如此方能确保朝廷政令畅通,国家稳定。切不可因私利而相互推诿,耽误国家大事。如今我大唐初立,百废待兴,更需你们同心协力,辅佐朕治理天下。”

尚书省左仆射裴寂说道:“陛下圣明,臣等定当牢记陛下教诲,尽心竭力,做好本职工作。臣以为,当前可进一步明确三省之间的文书往来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门下省侍中陈叔达也附和道:“陛下高瞻远瞩,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必将使我大唐的政治更加清明,国家更加繁荣。臣建议加强对官员的考核,确保各部门官员尽职尽责。”

李渊微微点头,说道:“裴爱卿、陈爱卿所言极是,就按你们所说的去办。务必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让三省六部制更好地为我大唐服务。”李渊还增设了一些机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李渊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他派遣官员深入各地,丈量土地,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同时,他多次下旨强调,要严格执行租庸调制,不得随意增加农民的赋税和劳役。

有一次,李渊收到地方官员的奏报,称有个别贵族侵占农民土地,导致均田制难以推行。李渊大怒,立即召集相关大臣,严厉地说:“朕推行均田制,是为了让农民有地可种,生活富足。这些贵族竟敢肆意侵占农民土地,破坏国家制度,实在是罪不可恕!你们务必彻查此事,严惩相关贵族,并将被侵占的土地归还给农民。我大唐的根基在于百姓,若不能保障农民的利益,国家必将动荡不安。”

户部尚书刘政会赶忙说道:“陛下息怒,臣等定会全力以赴,彻查此事,确保均田制的顺利推行。臣将派遣得力官员前往事发地,详细调查,绝不姑息任何违法之徒。”

李渊严肃地说:“农业乃国家之本,农民乃国家之基。若不能保障农民的利益,国家必将动荡不安。你们要时刻牢记这一点,不可懈怠。同时,要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防止他们与贵族勾结,损害农民利益。”

在文化方面,李渊重视教育,设立了国子监等教育机构,聘请了许多知名学者任教。他还时常前往国子监,与学子们交流,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有一回,李渊在国子监看到学子们勤奋读书的场景,欣慰地说:“文化乃国家之魂,教育乃兴国之本。你们要努力学习,传承和发展文化,将来为大唐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大唐需要你们这样的有志青年,用知识和智慧建设国家。”

一位学子起身,恭敬地说:“陛下,我等定不负陛下期望,刻苦学习,以学报国。如今国家初定,百业待兴,我们愿以所学,为大唐的文化繁荣添砖加瓦。”

李渊笑着点头:“好,朕期待你们学有所成,为大唐的发展添砖加瓦。国子监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同时,要加强对经典书籍的整理和研究,传承我中华优秀文化。”他还下令收集和整理各类书籍,保护文化遗产,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李渊的努力下,唐朝的各项制度逐渐完善,国家开始走上正轨。大唐的国力日益增强,为后来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

而李渊所奠定的基础,也成为了唐朝辉煌历史的重要开端。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威名逐渐远扬西方,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唐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