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37 唐德宗-李适(二)

小说: 唐朝秘史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唐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章节无错乱精修!
 

李适端坐在幽暗密室中,面前的烛火明明暗暗,映照着他满是懊悔与急切的面容。他望着眼前几位被贬却忠心耿耿的老臣,声音里满是愧疚:“朕一时昏聩,错信卢杞那奸佞之徒,致使朝堂乌烟瘴气,国家深陷困境,实在是无颜面对列祖列宗,更对不起天下百姓。如今大唐危在旦夕,还望诸位爱卿能不计前嫌,与朕一同重振朝纲。”

老臣苏敬文率先跪地,眼眶泛红,声音带着几分哽咽:“陛下,过去之事己无法更改,当下最要紧的是重振朝堂。臣等承蒙陛下厚爱,哪怕肝脑涂地,也定当竭尽全力!”

“是啊陛下,”老臣林鹤堂也赶忙跪地,附和道,“只要陛下有决心,我等齐心协力,定能让大唐重回正轨,再现往日辉煌。”

为了彻底铲除卢杞的残余势力,李适重新启用秘密调查组。调查组的成员们乔装成市井小民、行商走贩,穿梭在大街小巷、官员府邸,小心翼翼地收集着罪证。

在一次秘密调查中,成员张成扮作卖货郎,挑着担子来到卢杞党羽、吏部侍郎赵宏的府邸附近。他一边摇着拨浪鼓,一边高声叫卖,眼睛却时刻留意着府里的动静。

这时,一个神色慌张的仆人匆匆从府里出来,与门口的守卫低声交谈了几句。张成心中一动,故意上前搭讪,用几文小钱从仆人那里套出了赵宏近期与卢杞频繁往来、暗中篡改官员考核记录以安插亲信的消息。

就在李适准备收网,将卢杞及其党羽一网打尽之时,意外却发生了。卢杞不知从何处得到了消息,勾结了一批亡命死士,妄图在深夜突袭皇宫,逼李适退位。

密探飞鸽传书,紧急告知朝廷。李适得知消息后,神色冷峻,立刻召集禁卫军统领:“卢杞这逆贼,竟敢狗急跳墙!你即刻率领精锐禁卫军,在皇宫周围设下重重埋伏,务必将这些乱党一网打尽,绝不能让他们踏入皇宫半步!”

禁卫军统领抱拳领命:“陛下放心,末将定当拼死护陛下周全,将逆贼尽数擒获!”

深夜,月色如水,皇宫外一片寂静。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平静,卢杞带着死士们如潮水般涌来。然而,他们刚踏入包围圈,西周便涌出无数禁卫军,将他们团团围住。

“卢杞,你己无路可逃,还不束手就擒!”禁卫军统领大声呵斥道。

卢杞脸色惨白,却仍在负隅顽抗:“哼,想抓我,没那么容易!今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说罢,他挥舞着手中的剑,疯狂地砍向禁卫军。

禁卫军毫不畏惧,奋勇抵抗,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刀光剑影闪烁,喊杀声震耳欲聋。经过一番苦战,禁卫军终于将卢杞及其死士全部制服,成功粉碎了他们的阴谋。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李适怒目圆睁,将一本本记录着卢杞恶行的卷宗狠狠摔在地上:“卢杞,你这奸佞之臣,蒙蔽朕听,陷害忠良,祸乱朝堂,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卢杞双腿发软,瘫倒在地,却仍妄图狡辩:“陛下,臣冤枉啊!这都是有人蓄意陷害,栽赃于臣!定是那些心怀不轨之人,想借陛下之手除掉微臣!”

“证据确凿,你还敢抵赖!”李适怒声呵斥,“你暗中结党营私、伪造账目诬陷忠良,桩桩件件,铁证如山!你勾结藩镇,妄图谋朝篡位,其心可诛!”说罢,李适大手一挥,“来人,将卢杞及其党羽押入大牢,择日问斩!”

卢杞听闻,吓得脸色煞白,声泪俱下:“陛下饶命啊,陛下饶命!臣只是一时糊涂,被人蒙蔽,求陛下再给臣一次机会!”然而,李适不为所动,卢杞只能被拖出朝堂,绝望地哭喊着。

回想起卢杞初入朝堂时,一副谦卑恭顺的模样,李适不禁痛心疾首。那时的卢杞,每次面圣都言辞恳切,对李适的决策赞不绝口,还时常主动请缨处理棘手事务,逐渐赢得了李适的信任。他利用李适对他的信任,在朝堂上排除异己,但凡有与他意见不合的大臣,都会被他暗中算计。

而当卢杞察觉到秘密调查组在调查他时,他一边暗中追杀调查组的成员,一边试图买通朝中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官员为他求情。那些被他收买的官员,在朝堂上为他说好话,试图干扰李适的判断。

卢杞还派心腹威胁秘密调查组的成员王强,让他交出证据,否则就对他的家人不利。王强虽心中害怕,但仍坚守正义,将此事告知了调查组组长。最终,在李适的坚持下,没有被这些人误导,成功掌握了卢杞的犯罪证据。

解决了卢杞之后,李适将目光投向了经济民生。他重新审视“两税法”的实施情况,派遣得力官员到各地考察。然而,考察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部分地区的官员阳奉阴违,导致百姓并未真正享受到改革的红利。

李适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在朝堂上,他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地说道:“诸位爱卿,如今‘两税法’推行受阻,百姓未能从中受益,该如何是好?”

户部尚书赵宏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陛下,依臣之见,当务之急是加强对地方官员的培训与监督,让他们切实执行‘两税法’,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可地方官员盘根错节,”宰相陈康面露难色,“若强行推行,恐怕会引起他们的抵触,反而适得其反。”

李适沉思片刻,目光坚定地说道:“此事关乎国家兴衰、百姓福祉,绝不能退缩。先挑选一批清正廉洁、能力出众的官员,前往各地进行指导和监督,对那些执行不力的官员,严惩不贷!”

就在政策推行的关键时刻,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席卷而来。田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李适心急如焚,在朝堂上不停地踱步:“诸位爱卿,如今大旱,百姓受灾严重,该如何是好?”

户部尚书赵宏上前一步:“陛下,当务之急是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可朝廷粮储有限,”宰相陈康忧心忡忡,“若灾情持续,恐难以为继。”

这时,李适目光坚定:“先全力救灾,再想其他办法。务必保证百姓有饭吃,同时组织官员深入灾区,安抚百姓,鼓励他们生产自救。传朕旨意,各地官员务必全力协助救灾,若有玩忽职守者,严惩不贷!”

然而,朝廷的粮食储备有限,随着灾情的持续,粮食渐渐供不应求。一些不良商人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粮价,使得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李适得知后,雷霆震怒。

“这些不法商人,竟敢发国难财!”李适拍案而起,“御史大夫何在?”

御史大夫孙明立即出列,拱手说道:“臣在!”

“即刻彻查此事,将那些哄抬粮价的奸商全部缉拿归案,严惩不贷!”李适下令道。

“臣遵旨!”孙明领命而去。孙明带着手下西处查访,在一家米行发现了囤积的大量粮食。

米行老板起初还百般抵赖,孙明拿出证据,老板才不得不交代是受了几个大粮商的指使。孙明顺藤摸瓜,将这些不法商人一网打尽。

旱灾刚过,南方多地又突发洪灾,洪水肆虐,冲毁房屋、淹没农田。李适刚将救灾物资运往旱灾地区,又要紧急调配资源应对洪灾。

“这可如何是好?两处灾情并发,物资调配成了难题。”李适眉头紧锁,心急如焚。

工部尚书郑泽上前一步,恭敬地提议:“陛下,可从临近的几个州府紧急征调物资,先运往洪灾地区,同时组织军队协助百姓抗洪抢险,修筑堤坝、疏散群众。”

李适微微点头:“就依卿所言,务必尽快行动,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传朕旨意,各地军队即刻前往灾区,听从当地官员指挥,全力救灾!”军队到达灾区后,与百姓一起日夜奋战,扛沙袋、修堤坝,许多士兵累倒在地,但仍坚持抢险。

在军事方面,李适深知藩镇割据不除,国家难安。他整顿军队,提升士兵待遇,招募良将,积极筹备军事力量。就在军队整顿初见成效时,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趁大唐内乱、边境空虚,频繁侵扰。李适不得不抽调部分兵力前往边境防御,这使得平定藩镇的计划暂时受阻。

边关守将发来急报,李适紧急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如今边关告急,诸位有何良策?”李适神色凝重,目光扫视着众人。

大将军王猛向前一步,抱拳说道:“陛下,臣愿率精锐部队前往边关,击退外敌!”

“不可,”老将周平皱着眉头,缓缓说道,“如今平定藩镇也至关重要,兵力分散恐难以兼顾。臣以为,可先派部分兵力前往边关防御,同时与少数民族部落周旋,寻找时机削弱藩镇势力。”

李适沉思片刻,微微点头:“周将军所言有理。先派五千精锐前往边关,加强防御,同时派使者前往少数民族部落,与其谈判,争取时间。”使者到达少数民族部落营地后,与部落首领进行了多轮艰难谈判,最终暂时达成和平协议。

此时,朝中一位手握重兵的大将王武,暗中与藩镇勾结,企图谋反。李适通过密探得知此事后,不动声色地将王武的亲信调离关键岗位,又派忠诚的将领监视其一举一动。在王武准备起兵叛乱前夕,李适先发制人。

李适在朝堂上威严下令:“将王武及其党羽拿下!”

王武惊慌失措,却仍在故作镇定:“陛下,这是何意?臣对陛下忠心耿耿啊!”

“哼,你暗中与藩镇勾结,妄图谋反,证据俱在,还想狡辩?”

李适怒喝,“你与藩镇书信往来,约定起兵日期,以为朕不知晓?将他押入大牢,听候处置!”

文化教育上,李适大力倡导儒家思想,鼓励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他亲自前往太学,与学子们交流,倾听他们对国家治理的看法。

然而,一些保守的贵族和官员却对李适的文化改革心存不满,他们认为这些举措会动摇传统的社会秩序,于是在背后暗中抵制,甚至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民众闹事。

李适将带头抵制的贵族代表召入宫中,神色严肃地问道:“你们为何要抵制文化改革?”

贵族代表钱坤低头说道:“陛下,祖宗之法不可轻易更改,这些新举措恐会扰乱人心,动摇我大唐根基。”

李适耐心解释:“时代在变,若一味守旧,如何能培养出经世致用的人才?如何能让大唐繁荣昌盛?如今大唐内忧外患,正需新鲜血液注入,方能重振雄风。”

钱坤仍不死心:“可这会让许多人失去既得利益啊,陛下三思。”

“为了大唐的未来,”李适目光坚定,“些许既得利益又算得了什么?若再有人暗中抵制,定不轻饶!”

李适决定重用一位年轻有为的学者张衡,让他负责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张衡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如设立奖学金鼓励贫寒学子求学、编写新的教材融入实用知识等。然而,这些举措触动了一些旧学究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在朝堂上弹劾张衡,指责他离经叛道。

“陛下,张衡所提之法违背祖训,断不可行!”旧学究代表李夫子义愤填膺,“此等歪门邪道,会误导学子,败坏学风!”

张衡据理力争:“时代不同,教育之法也应与时俱进。新教材能让学子更好地了解当下社会,培养实用之才,何错之有?如今大唐面临诸多挑战,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而非只会死读书的迂腐之士。”

李适看着两方,缓缓开口:“张衡之法,朕以为可行。若能为大唐培养出更多人才,便值得一试。李夫子,你等也应与时俱进,莫要固步自封。”

改革之路依旧艰难,朝堂守旧势力阻挠新政策,地方藩镇时有反抗,民间百姓适应政策也需时间。但李适决心坚定,无论多少艰难险阻,都要带领大唐走向繁荣,重现昔日辉煌!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唐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唐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