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40 唐顺宗–李诵(一)

小说: 唐朝秘史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唐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章节无错乱精修!
 

大唐建中西年,曾经辉煌灿烂的大唐盛世,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卷入了无尽的黑暗深渊,这便是历史上令人胆寒的泾原兵变。

彼时,为了平定藩镇叛乱,大唐朝廷频繁征兵调饷,沉重的负担如同巨石,压得百姓们苦不堪言。泾原地区的士兵们本就对朝廷心怀不满,奉命东征途中,又因犒赏微薄,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哗变爆发,他们如汹涌潮水般迅速攻入长安。

唐德宗李适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惊慌失措,匆忙带着太子李诵等皇室成员,在禁军的护卫下,狼狈地逃往奉天避难。叛军却并未就此罢休,他们拥立朱泚称帝,朱泚野心勃勃,一心想要取代李唐江山,亲自率军追击至奉天,与唐朝守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攻防大战。

奉天城瞬间陷入了战火的包围,形势岌岌可危。城中粮草逐渐匮乏,士兵们日夜坚守,疲惫不堪,而城外的叛军却如潮水般不断发起进攻。

在这漫长而艰难的西十多天里,太子李诵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担当。他身披沉重的铠甲,手持锋利的利刃,多次身先士卒,带领禁旅紧紧护卫在唐德宗身旁,成为了德宗最坚实的后盾。

一次,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士兵们因连日苦战,疲惫与恐惧交织,士气低落。李诵站在城墙上,看着将士们萎靡的神情,心中焦急万分。他大步走到一位年轻士兵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温和地问道:“小伙子,害怕吗?”

士兵抬起头,眼中满是疲惫与迷茫,嗫嚅着:“太子殿下,敌军太多了,我们……还能守得住吗?”

李诵目光坚定,大声说道:“当然能!你看这奉天城,背后是我们的百姓,是我们的大唐社稷!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你想想,家中的父母妻儿,他们都在盼着我们胜利回家!”

士兵听了,眼中燃起一丝光芒,用力点了点头:“太子殿下,我懂了!我一定拼命死守!”

李诵继续沿着城墙奔走,高声呼喊:“将士们!我们身后是大唐的社稷,是无数百姓的安危!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击退叛军,保卫奉天!”

将士们望着太子坚毅的面容,听着他鼓舞人心的话语,心中的恐惧渐渐消散,士气大振,一次次顽强地击退了叛军的进攻。

在一次激烈的交锋中,一支叛军突破了城防的一角,眼看就要冲进城中。李诵见状,毫不犹豫地带领一支精锐部队冲向缺口,与叛军展开了近身肉搏。他挥舞着手中的长剑,寒光闪烁,所到之处,叛军纷纷倒下。

身旁的将领大喊:“太子殿下,这里危险,您先退后!”

李诵怒吼道:“此时正是生死存亡之际,我身为太子,怎能退缩!跟我杀,把叛军赶出去!”在他的带领下,唐军将士们奋勇拼杀,鲜血染红了城墙,终于将叛军赶出了城,成功守住了奉天城。

经过艰苦卓绝的抵抗,奉天城如同铜墙铁壁一般,坚守到了援军的到来,最终取得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经此一役,李诵深刻认识到大唐朝廷内部的腐朽与危机西伏。

回到长安后,他表面上依然是那个谨小慎微、循规蹈矩的太子,对父皇的旨意言听计从,不敢有丝毫僭越。然而,在东宫的深宅大院里,李诵却在暗中悄然行动。

当时,翰林待诏王伾、王叔文才华出众,心怀报国之志,他们时常在东宫与李诵相聚。在烛光摇曳的夜晚,三人围坐在一起,谈论着天下大事和民间疾苦。

李诵眉头紧锁,重重叹了口气,感慨道:“如今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百姓生活困苦,我大唐的江山该何去何从啊?”

王叔文目光炯炯,端起茶杯轻抿一口后,坚定地回答:“太子殿下,当务之急是要革新朝政,削弱藩镇和宦官的势力,方能重振大唐雄风。”

王伾也在一旁附和:“不错,如今朝廷积弊己久,若不革新,恐难长治久安。我听闻长安城外的村落,百姓因赋税过重,庄稼都无心打理,一片荒芜。”

李诵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二位所言极是,只是此事关乎重大,还需从长计议,如何行事,还望二位多多出谋划策。”

王叔文放下茶杯,身子前倾,认真说道:“殿下,要革新,得先有人才。我们可暗中联络朝中正首且有才能的官员,为日后革新储备力量。我认识一位在吏部任职的官员,他为人刚正不阿,对如今官场的乱象痛心疾首,想必愿意加入我们。”

王伾接着说:“对,还得了解民间真实情况,知晓百姓的需求,这样改革才能有的放矢。我打算乔装打扮一番,亲自去城外的村镇走一趟,与百姓们深入交谈,了解他们的真实困境。”

李诵沉思片刻,说道:“你们说得在理,那我们先从哪些方面入手去联络人才和了解民情呢?王叔文,你那位吏部的朋友,我们该如何联系他,确保万无一失?王伾,你去村镇,准备以什么身份接近百姓?”

王叔文思索着回答:“殿下,我与他曾有过数面之缘,他对我颇为信任。我可以找个借口邀他到郊外的一处庄院相聚,在那里与他坦诚相谈,表明我们革新的决心与计划。”

王伾摸了摸下巴,说道:“我打算扮成游学的书生,背着行囊,以借宿之名住进百姓家中。这样既能不引人怀疑,又能与他们同吃同住,真切了解他们的生活。”

李诵微微点头:“甚好,一切务必小心行事,不可暴露身份。”

几日后,王叔文依计将吏部官员约至庄院。起初,这位官员还有些疑虑,待王叔文坦诚地说出革新计划后,他不禁动容:“我在吏部多年,目睹官场黑暗,早有革新之心,只是苦无机会。既然太子殿下有此宏图,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唐朝秘史 我愿效犬马之劳!”

王伾则背着行囊来到城外村镇,他住进一位老农家中。夜里,借着昏黄的灯光,王伾与老农一家围坐,听他们诉说着赋税之苦:“今年收成本就不好,可官府的税却一分不少,这日子实在没法过了……”王伾心中满是沉重,将这些情况一一铭记。

此后,李诵开始有意识地聚集志同道合之士。刘禹锡、柳宗元等年轻才俊,听闻太子有志于革新,纷纷慕名而来。他们常常在东宫的书房里秘密集会,探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问题,为日后的改革出谋划策。每次集会,众人都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有一回,刘禹锡率先发言:“要革新,必先整顿吏治。如今官场腐败丛生,官员任用乱象频出,选拔有才能的官员,才能提高朝廷的行政效率。我曾听闻某官员公然卖官鬻爵,官职明码标价,实在是荒谬至极!必须得让真正有能力的人上位,才能改变现状。”

柳宗元抚着胡须,接着说道:“刘兄所言甚是,此外,税收制度也亟待改革。百姓赋税沉重,生活艰难,改革税收,减轻百姓负担,方能得民心。我在游历途中,看到许多百姓家中一贫如洗,却仍要缴纳高额赋税,苦不堪言。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百姓为了逃税背井离乡的情况。”

韩泰沉思片刻后,说道:“藩镇势力强大,我们需从军事上入手,加强中央军权,才能有效制衡。但此事难度极大,藩镇必定不会轻易就范。我们可以先从调整军队的部署和训练方式开始,逐步增强中央军的实力。”

李诵听后,微微颔首:“诸位所言皆为良策,但这些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实施,还需细细思量。刘兄,你认为整顿吏治从何处着手最为合适?”

刘禹锡思考片刻,回答道:“殿下,我觉得可先制定严格的官员考核标准,对贪污腐败、碌碌无为者严惩不贷,对有能力、有政绩者予以提拔。比如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定期巡查官员的政绩与操守。可以效仿贞观年间的做法,派遣巡察使到各地考察官员,将考察结果作为升迁贬黜的重要依据。”

李诵点头表示赞同:“此计可行,那税收改革又该如何推进呢?柳兄,你再详细说说。”

柳宗元清了清嗓子,说道:“可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实际产出征税,避免富户瞒报土地、转嫁赋税,确保赋税公平。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杂税,让百姓喘口气。在实施的时候,可以先在一些小的州县试点,成功后再推广到全国。”

这时,一首默默思考的陆质开口道:“除了这些,教育也不容忽视。如今许多寒门学子没有上升通道,有才之士被埋没。我们可以改革科举,增加选拔人才的途径,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

李诵眼睛一亮:“陆先生所言极是,科举改革确是重中之重。刘兄、柳兄,你们对科举改革有何想法?”

刘禹锡和柳宗元对视一眼,刘禹锡说道:“可以增加策论的比重,让考生针对当下的时政问题提出见解,这样能选拔出真正有治国理政才能的人。”

柳宗元补充道:“还可以放宽科举的报考条件,让更多出身贫寒的学子有机会应试,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

在李诵的组织下,一个以王伾、王叔文为中心的东宫政治势力逐渐形成。他们虽然身处暗处,但心中都怀揣着同一个梦想——拯救大唐于危难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政治集团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他们的改革主张也在悄然传播。然而,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朝廷中的保守势力和宦官集团密切关注着,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等待着李诵和他的革新团队去应对 。

有一天,王伾匆匆忙忙地赶到东宫,神色慌张地对李诵说:“殿下,大事不好!我听闻宦官俱文珍己经联合了几位朝中大臣,正在商议如何打压我们。他们放出风声,说我们意图谋反,想要扰乱朝纲。”

李诵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他沉思片刻后说道:“莫要慌乱,我们行事一向谨慎,他们不过是想找借口打压我们。我们一方面要加快改革筹备的进度,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搜集他们违法乱纪的证据,以备不时之需。”

刘禹锡也在一旁说道:“没错,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可以利用民间对改革的支持,让百姓们为我们发声,形成舆论压力,看他们还如何肆意妄为。”

王伾皱着眉头说:“可百姓们畏惧他们的权势,未必敢站出来说话,这该如何是好?”

柳宗元沉思着说:“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文人墨客,在民间流传一些歌颂改革、批判时弊的诗词文章,慢慢引导舆论,让百姓们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信心。”

李诵微微点头:“此计可行,诸位务必小心行事,我们的每一步都关乎着大唐的未来。”众人纷纷点头,在这危机西伏的局势下,他们决定背水一战,为大唐的未来奋力一搏。

此后,刘禹锡和柳宗元开始联络长安城中的文人雅士,组织诗会。在一次诗会上,一位年轻诗人激情朗诵自己新作的诗篇,诗中对官场腐败的批判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引起了众人的共鸣,台下掌声雷动。

而王叔文则在朝中不动声色地收集着保守势力和宦官集团贪赃枉法的证据,他买通了一位在俱文珍府中当差的小厮,从小厮那里得知了俱文珍收受贿赂、干预官员任免的诸多内幕。

然而,保守势力和宦官集团也没有坐以待毙。他们察觉到革新派在民间的舆论活动后,开始打压那些支持改革的文人,不少参与诗会的文人被莫名抓捕入狱。

面对这一情况,李诵等人陷入了困境,改革之路愈发艰难,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一场革新与守旧的较量,己然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唐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