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46 唐穆宗–李恒(一)

小说: 唐朝秘史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唐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章节无错乱精修!
 

元和十五年,长安城的宫闱深处弥漫着压抑的气息。唐宪宗李纯在大明宫的寝殿中溘然长逝,死因扑朔迷离,一时间宫廷内外人心惶惶。宦官梁守谦、王守澄等人在暗中频繁往来,他们在密室中密谋,烛火摇曳映照出他们贪婪而狡黠的面容。

梁守谦目光阴鸷,低声说道:“那李恒性情软弱,易于掌控,若拥立他为帝,我们手中的权势不但能保住,说不定还能更上一层楼。”

王守澄点头附和,脸上露出一丝阴笑:“不错,只要我们拿捏住他的弱点,这大唐的天下,还不是我们说了算。”

于是,在他们的谋划和运作下,李恒在众人复杂的目光中,神色复杂地登上了皇位。

登基大典当日,金銮殿上庄严肃穆,李恒身着华丽龙袍,头戴冕旒,缓缓走上那至高无上的龙椅。望着殿下群臣山呼万岁,他心中既有对权力的一丝窃喜,又有对未来的迷茫。他深知,这大唐的江山看似繁华依旧,实则暗流涌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党争之祸,如阴霾般笼罩着这个庞大的帝国。

李恒即位之初,本有一番改革弊政、重振朝纲的雄心。他大赦天下,减免了部分地区的赋税,希望能给百姓带来一些实惠,也借此树立自己的贤君形象。然而,朝廷内部的复杂局势很快让他的努力付诸东流。

李恒试图削弱宦官势力,巩固皇权。他秘密召集几位心腹大臣到御书房,房内烛火摇曳,气氛紧张。

李恒皱着眉头,语气凝重地说:“诸位爱卿,如今宦官势力过大,己然威胁到朕的皇权,朕欲逐步收回他们手中的兵权,你们意下如何?”

一位大臣拱手道:“陛下圣明,宦官专权己久,确实该加以遏制。只是他们在宫中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还需从长计议。就说那梁守谦,在禁军之中安插了不少亲信,稍有不慎,恐生祸端。而且,他们还掌控着宫廷的诸多消息渠道,我们的行动很可能被他们提前知晓。”

另一位大臣也忧心忡忡地说:“陛下,那王守澄等人手段狠辣,若知晓我们的计划,怕是会生出事端,还望陛下谨慎行事。而且,他们与朝中部分大臣勾结紧密,那些大臣为了自身利益,定会为宦官们通风报信。我们必须想个万全之策,既能削弱宦官势力,又能保证陛下的安全。”

李恒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朕心意己决,只是此事需秘密进行,不可走漏半点风声。待时机成熟,朕定要将他们的势力连根拔起。朕打算先从一些边缘的宦官势力入手,逐步瓦解他们的阵营。”

然而,消息还是不慎走漏,以梁守谦、王守澄为首的宦官集团迅速做出反应。他们在李恒面前哭诉,称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绝无谋逆之心,同时又在朝中散布谣言,诬陷那些支持李恒的大臣企图谋反。

梁守谦涕泪横流,跪在李恒面前,声泪俱下地说:“陛下,老奴等对陛下一片忠心,日月可鉴,万不敢有半点不臣之心啊。陛下为何听信小人谗言,要夺了我们的兵权?想当年,陛下能顺利登基,老奴等也是出了不少力啊。陛下若是收回兵权,老奴等日后如何为陛下效命?这禁军之中,都是老奴等一手带出来的兄弟,他们对陛下也是忠心耿耿,陛下怎能如此怀疑我们?”

王守澄也跟着哭号:“是啊,陛下,我们都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才尽心尽力地伺候陛下,如今却被人诬陷,实在是冤枉啊!陛下,您可不能听信那些奸臣的话,寒了我们的心啊。”

李恒看着他们,心中有些动摇,说道:“朕并非不信任你们,只是这兵权之事,关乎社稷安危,朕不得不慎重考虑。你们若真的忠心,就该理解朕的苦衷。朕也不想看到朝廷内部争斗不休,只要你们能安分守己,朕自然不会为难你们。”

梁守谦连忙说:“陛下,老奴等对陛下的忠心天地可表。这兵权若不在我们手中,如何能更好地保护陛下,保护这大唐江山呢?还望陛下三思啊。陛下想想,若是没了我们,这宫中的大小事务,谁来为陛下打理?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岂不是更加肆无忌惮?”

李恒在宦官的迷惑和压力下,看着他们声泪俱下的样子,心中开始动摇。再加上朝中一些被宦官收买的大臣也纷纷进言,为宦官们求情,李恒不得不放弃了削弱宦官的计划,宦官们的势力反而更加膨胀。

彼时,藩镇割据的问题如附骨之疽,始终困扰着朝廷。李恒初登大宝,急于展现自己的治国才能,听了宰相萧俛、段文昌的建议,决定推行“消兵之策”。

李恒看着萧俛和段文昌,眼神中充满期待:“二位爱卿,这‘消兵之策’当真能解决藩镇之患?如今藩镇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号令,朕实在是忧心啊。而且,这些藩镇还时常与朝廷对抗,抢夺资源,让百姓苦不堪言。”

萧俛自信满满地说:“陛下,藩镇拥兵自重,皆因兵多势众。若能消其兵籍,必能削弱他们的势力,如此一来,藩镇割据之局可破。而且,削减兵员后,朝廷的军费开支也能大大减少,可将更多的钱财用于民生建设。臣计算过,若是成功削减藩镇兵力,每年能节省大量的军费,这些钱可以用来修缮水利、兴办学校,造福百姓。”

段文昌也附和道:“陛下,此乃良策,且可节省朝廷军费开支,实乃一举两得之事。那些藩镇士兵,大多是为了生计才投身军旅,如今若能给他们一些谋生的出路,想必他们也愿意放下武器。比如,可以鼓励他们回乡务农,或者从事手工业,朝廷还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支持。”

李恒微微颔首:“既如此,那就依二位爱卿所言,推行此策。但一定要妥善安排那些被消去兵籍的军士,切不可让他们流离失所,生出事端。朕担心,若是处理不当,这些军士可能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再次被藩镇利用。”

然而,他以为的一劳永逸之策,却如同在火药桶上点火。被消去兵籍的军士们走投无路,心中满是怨恨。河朔三镇很快抓住机会,再度举起叛旗。

卢龙、成德两地的叛乱如狂风骤雨般袭来,叛军烧杀抢掠,百姓生灵涂炭。李恒匆忙派裴度等将领率军征讨。然而,战事并不顺利,大唐的军队在叛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

裴度满脸疲惫,身上还带着战场上的硝烟味,他跪在李恒面前,愧疚地说:“陛下,臣无能,未能剿灭叛军,还损兵折将,实在是罪该万死!那叛军熟悉地形,又得到当地一些势力的支持,我军难以施展拳脚。而且,叛军的武器装备也十分精良,他们似乎早有准备,我们的进攻屡屡受挫。”

李恒心急如焚,拍案而起:“裴爱卿,如今战事吃紧,朕不怪你。但你务必想出破敌之策,否则这大唐的江山可如何是好!朕将大军交予你,是对你的信任,你一定要扭转战局。朕听说,叛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你能否找到机会分化他们?”

裴度咬牙道:“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与叛军周旋到底!臣打算重新部署兵力,加强情报收集,寻找叛军的弱点,再伺机而动。只是,如今军饷短缺,将士们的士气也有所低落,还望陛下能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如今军中粮食供应不足,士兵们常常饿着肚子打仗,武器装备也缺乏修缮和更新,这对战斗力影响很大。”

李恒皱着眉说:“朕也知道军饷的问题刻不容缓,己下令加征赋税,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你先稳住军心,朕会再想办法筹集军饷。朕打算派人去富庶的江南地区,督促当地官员加紧征收赋税,同时,也会考虑向一些富商借贷,以解燃眉之急。”

李恒在宫中焦急地踱步,望着战报上的败讯,心中满是无奈。一天夜里,李恒做了个噩梦,梦见自己身披战甲,在战场上厮杀,却被叛军打得节节败退,最后孤立无援,被敌人团团围住。他从噩梦中惊醒,冷汗湿透了衣衫,心中的恐惧久久无法消散。

为了筹集军饷,李恒不得不向民间加征赋税。一时间,民怨沸腾,街头巷尾都是百姓的抱怨之声。李恒虽心有不忍,但在大臣们的劝说下,还是狠下心来继续推行。

一位大臣进谏道:“陛下,如今百姓本就生活困苦,再加征赋税,恐生民变啊,还望陛下三思。您看那长安城外的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若再加重他们的负担,怕是会激起民愤。而且,近来多地发生灾荒,百姓们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实在是无力承担更多的赋税了。”

李恒满脸愁容:“朕又何尝不知,但如今战事吃紧,若不筹集军饷,拿什么去平叛?也只能暂且委屈百姓了。只希望这战事能早日结束,让百姓们过上安稳的日子。朕也知道百姓们的艰难,等战争结束,朕一定会减免赋税,减轻他们的负担。”

这时,另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陛下,臣以为,加征赋税只能解一时之急,长期下去,民怨积累,恐生大乱。或许可以考虑削减宫廷开支,节省一些钱财用于军饷。比如,减少宫廷的饮食浪费,这些都能节省不少开支。”

李恒有些犹豫:“削减宫廷开支,谈何容易。这宫中上下,多少人的生计都依赖于此,若贸然削减,怕是会引起宫中混乱。而且,宫廷的一些礼仪和活动,也需要一定的开支来维持,若是削减过度,可能会影响到朝廷的威严。”

那位大臣继续说道:“陛下,如今局势危急,不得不有所取舍。比起江山社稷,宫中的些许开支又算得了什么呢?还望陛下以大局为重。我们可以先从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入手,逐步进行调整,这样既能节省开支,又能尽量减少对宫中人员的影响。”

李恒沉思片刻:“容朕再考虑考虑。朕知道你是为了朝廷着想,但这宫廷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谨慎处理。”

此时,一些地方豪强与官府勾结,借机盘剥百姓,使得民间的苦难愈发深重。李恒却因忙于应对战事,未能及时察觉这些乱象。

就在李恒为战事焦头烂额之时,朝廷内部一场关于科举的风波也悄然掀起。长庆元年,段文昌向李恒进言,称礼部考试存在严重的不公正,录取的多是权贵子弟,寒门学子难有出头之日。

段文昌义愤填膺地说:“陛下,此次礼部考试,实在是有失公允,许多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学子落榜,而权贵子弟却轻松高中,这如何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臣听闻,那些权贵子弟为了高中,不惜行贿考官,简首是目无法纪。而且,臣还听说,有些考官收受贿赂后,故意压低寒门学子的分数,这种行为实在是令人发指。”

李恒大怒:“岂有此理!科举乃为国选才之大事,竟敢如此舞弊,朕定要彻查此事!若查实确有舞弊行为,定要严惩不贷,还科举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朕要让天下学子知道,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一定能在科举中脱颖而出。”

这时,一位支持权贵的大臣站出来说:“陛下,此事或许另有隐情,寒门学子落榜,也可能是他们学识不足,不能仅凭一面之词就断定考试不公。而且,权贵子弟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的成绩好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他们是通过不正当手段高中的。”

李恒听了这位大臣的话,眉头紧皱。他深知此事背后牵扯众多,不能轻易决断。于是他诏令成立专门调查组,由清正廉洁的御史大夫为主官彻查此事。

调查组深入调查,发现果真如段文昌所言,考场舞弊现象严重。权贵子弟买通考官,篡改试卷答案。李恒得知真相后龙颜大怒,严惩涉事考官和权贵子弟,重新举行考试,并亲自监考!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唐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唐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