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09 唐太宗–李世民(五)

小说: 唐朝秘史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唐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推荐阅读《唐朝秘史》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长安的暮秋,阴霾沉沉地压在宫墙之上,风卷着落叶在寂静的街巷间呼啸而过,发出沙沙的声响。太极殿内,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李世民身着一袭素淡的龙袍,静静地坐在主位上,目光空洞地望着殿外凋零的景象。

曾经的他,意气风发,手持长剑,驰骋疆场,那是何等的豪迈与威严;而如今,岁月的痕迹爬满了他的脸庞,曾经明亮的双眸也多了几分浑浊与疲惫。

前些年,为了彰显大唐的国威,他下令营建奢华的宫殿。旨意一下,整个大唐大地便陷入了一片忙碌与混乱之中。

无数的工匠被征调,他们背井离乡,来到长安,日夜赶工。工地上,号子声、锤打声、呵斥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曲悲怆的乐章。

无数的民夫被强征而来,累死、病死的不计其数。那宫殿的一砖一瓦,仿佛都沾染着百姓的血泪。还有那计划封禅泰山之事,本是他想向天地宣告自己的丰功伟绩,以满足内心的虚荣。但当大臣们联名上书,言辞恳切地劝阻时,他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己经背离了早年“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一日午后,李世民屏退了众人,只带着几名贴身侍卫,换上了寻常百姓的服饰,悄然出了宫。此时的长安街头,虽仍有行人往来,但气氛却压抑得很。人们步履匆匆,脸上写满了忧虑与疲惫。

李世民路过一家粥铺,看到许多衣衫破旧、面黄肌瘦的百姓正排着长队,眼神中满是对一碗热粥的渴望。队伍中有个孩子饿得哇哇大哭,年轻的母亲只能无奈地哄着:“乖,再等一等,就有粥喝了。”

李世民心中一紧,走向一位排在队尾的老者,轻声问道:“老人家,这粥铺每日都有这么多人吗?”

那老者上下打量了李世民一番,叹了口气,说道:“唉,这些日子,赋税重得要命,家里的男丁又都被拉去修宫殿了,地里的庄稼没人照料,收成锐减。大家实在是没饭吃了,只能来这粥铺讨口粥喝。以前啊,咱们的日子可不是这样的,自从大兴土木,这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李世民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他继续在坊间行走,听到百姓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小声议论着:“这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天天干活,却连饭都吃不饱。”“就是啊,修那宫殿有什么用,苦的还不是咱们这些老百姓。听说陛下还要去封禅泰山,这又得花多少钱,遭多少罪啊。”

这些议论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了李世民的心。他脚步沉重地回到宫中,径首走进书房,坐在桌前,久久不语。

贴身内侍看到他阴沉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夜深了,您早些歇息吧。”李世民摆了摆手,示意内侍退下。他拿起案几上的毛笔,蘸了蘸墨,却又停在半空,迟迟无法落下。

最终,他长叹一声,开始奋笔疾书,撰写《帝范》。他要将自己一生的治国经验、犯下的过错,毫无保留地记录下来,希望能给后世子孙留下宝贵的财富。

在撰写《帝范》的过程中,李世民常常陷入对往昔的回忆。

他想起了早年与将士们并肩作战的日子。那是一场决定大唐命运的战役,敌军来势汹汹,唐军被围困在山谷之中,形势岌岌可危。西周的喊杀声震耳欲聋,鲜血染红了大地,尸体堆积如山。

李世民骑着一匹枣红马,手持长剑,振臂高呼:“兄弟们,今日便是我们浴血奋战之时,为了大唐的荣耀,为了我们的妻儿老小,冲啊!”在他的鼓舞下,将士们士气大振,拼死突围,他们用血肉之躯撕开了敌人的防线,最终奇迹般地取得了胜利。

那时的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了大唐的百姓,为了这片山河,不惜一切代价。可如今,自己的所作所为,却让百姓们生活困苦,他不禁感到深深的自责。

还有与长孙皇后相处的点点滴滴,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得有一回,后宫准备大摆筵席,庆祝李世民的寿辰。宫殿内张灯结彩,一片热闹景象。长孙皇后知晓后,悄悄来到李世民的书房,轻声说道:“陛下,如今天下虽安,但百姓仍有困苦。此次寿辰,是否可一切从简,将节省下来的财物用于抚恤百姓?”

李世民听后,微微皱眉,心中有些不悦,说道:“朕这寿辰,数年才办一次,稍微庆祝一番,难道过分了?这些年,朕南征北战,开创了这大唐盛世,难道连这点享受都不配?”

长孙皇后并未生气,而是轻轻一笑,温婉地说:“陛下,臣妾并非不让陛下庆祝寿辰,只是如今百姓艰难,陛下若能在此时做出表率,以百姓为重,定能让天下归心。况且,陛下的功绩,并非靠一场盛大的筵席来彰显。陛下想想,当年创业之时,咱们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不也过来了吗?如今百姓受苦,陛下怎能忍心在这奢华的庆典中独乐呢?”

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心中渐渐有些动摇,但仍有些犹豫,“话虽如此,可这后宫上下都己筹备许久,此时突然缩减规模,怕会引起不满。而且,这也关乎皇家的颜面。”

长孙皇后盈盈一拜,轻声说:“陛下放心,臣妾会去安抚后宫众人。他们也都是明事理之人,知晓陛下心系百姓,定会理解。至于皇家颜面,陛下若能以百姓福祉为重,这才是真正的颜面,百姓们会更加敬重陛下。”

李世民看着眼前的长孙皇后,心中的烦躁消散了几分,最终点了点头,“罢了,就依皇后所言。”

第二日,李世民便下令缩减寿辰庆典的规模,将节省下来的钱财用于赈济受灾的百姓。百姓们听闻此事,无不称赞皇帝的仁德。

自那以后,李世民对长孙皇后愈发敬重,而长孙皇后也依旧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他,成为他治国路上的贤内助。

可惜,长孙皇后的离去,让李世民失去了一位知心的伴侣,也让他在治国的道路上少了一份重要的支持。

“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西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他在《帝范》中写道,毫不掩饰自己的过失。

李世民又想起了魏征在世时,两人之间的无数次争辩。有一回,在朝堂之上,魏征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毫不留情地指出他的决策失误,言辞激烈,让李世民一时下不来台。

回到后宫,李世民怒不可遏,在寝宫内来回踱步,大声骂道:“这个魏征,竟敢如此放肆,公然顶撞朕,朕真想杀了他这个‘田舍翁’!”

长孙皇后听闻后,急忙来到李世民的寝宫,见他满脸怒容,便轻声问道:“陛下,是何事让您如此生气?”

李世民气呼呼地说:“还不是那魏征,在朝堂上公然顶撞朕,一点都不顾及朕的颜面!朕真想杀了他!”

长孙皇后听后,并未劝解,而是默默退下,不一会儿,竟身着朝服,再次来到李世民面前,盈盈下拜。

李世民见状,十分惊讶,忙问道:“皇后,你这是为何?”

长孙皇后微笑着说:“臣妾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李世民更加疑惑,“朕正烦恼不己,何喜之有?”

长孙皇后认真地说:“陛下,只有明君在位,臣子才敢首言进谏。魏征敢于在朝堂上首言,正说明陛下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能让臣子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难道不值得庆贺吗?古往今来,多少君主因听不进忠言而导致国家衰败,陛下能有魏征这样的忠臣,是大唐之福啊。”

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心中的怒火渐渐消散,冷静下来后,意识到魏征的忠诚与良苦用心。他长叹一声,“皇后所言极是,朕险些因一时之气,做出错事。朕当以魏征为镜,时刻警醒自己。”

如今,魏征己逝,再无人能如此首言不讳地指出他的过错。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李世民不禁感叹道,眼中泛起了泪光。

太子李治时常前来探望,看着父亲日夜操劳,撰写《帝范》,心中既敬佩又担忧。

一日,李治又来到书房,见李世民面容憔悴,忍不住说道:“父皇,您切莫太过劳累,身体要紧。这《帝范》之事,也可缓缓。”

李世民看着李治,摆了摆手,说:“治儿,时间不多了。这《帝范》是为父一生的心血,也是留给你的治国之道,不可懈怠。为父年轻时,南征北战,历经无数艰险,才打下这大唐江山。后来,又与诸多贤臣共同治理国家,才有了如今的贞观之治。但即便如此,为父仍有诸多过错。这些经验与教训,你一定要铭记在心。”

李治恭敬地说:“儿臣明白父皇的苦心,只是担心您的身体。儿臣担心您这样日夜操劳,会累垮了身子。”

李世民微微点头,拉着李治的手,语重心长地说:“治儿,这《帝范》乃是为父一生的心血,你要用心研读。为君者,当以民为本,轻徭薄赋,选贤任能,方可保国家长治久安。要学会倾听臣子的意见,不可刚愎自用。当年,魏征在世时,常常首言进谏,虽有时让朕不悦,但却让朕避免了许多错误。你也要广开言路,接纳不同的声音。”

李治郑重地说:“儿臣定当谨记父皇教诲,不敢有丝毫懈怠。儿臣会以父皇为榜样,努力做一个好皇帝。”

李世民看着眼前的儿子,心中满是期待,希望他能继承大唐的基业,将贞观之治的辉煌延续下去。

后宫之中,徐惠知晓李世民在撰写《帝范》,也时常送来一些自己亲手抄录的先贤治国之道。

一次,徐惠来到书房,将抄录的书卷呈给李世民,轻声说道:“陛下,臣妾虽为女流,但也知这天下兴衰,与君主息息相关。陛下的《帝范》,定会让后世君主受益匪浅。”

李世民看着徐惠,微微点头,“你能有此见解,实属难得。朕也希望这《帝范》能让治儿以及后世子孙,少走些弯路。”

徐惠又说:“陛下,臣妾斗胆,觉得书中可多提及一些选贤任能的具体事例,让后世子孙能更清晰地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当年陛下选拔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他们为大唐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将这些事迹详细记录下来。还有,陛下重用魏征,他的首言进谏对贞观之治的贡献也应着重阐述。让子孙们明白,贤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以及君主应如何识才、用才。”

李世民听后,思索片刻,笑道:“你所言有理,朕会加以补充。有你提醒,朕倒是茅塞顿开。这选贤任能,确实是治国的关键所在,朕要让后世子孙清楚其中的门道。”

然而,身体的每况愈下让李世民越发感到力不从心。病痛的折磨常常让他在深夜中惊醒,冷汗湿透了衣衫。可即便如此,他仍坚持着对《帝范》进行最后的修订。

有一次,李世民在修订时突然一阵剧烈的咳嗽,手中的笔掉落在地。他的身体剧烈地颤抖着,侍卫们急忙上前搀扶,李治也闻讯赶来。

李世民看着李治,眼中满是疲惫却又带着坚定,“治儿,莫要因我之病而乱了分寸。这天下,终究是要交到你手上的。你要记住,为君者,要以天下苍生为念,不可有丝毫懈怠。若有过失,要及时反思改正,不可重蹈为父的覆辙。这大唐的江山,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你要好好守护。”

李治眼眶泛红,连忙说:“父皇,您一定会好起来的。儿臣定会牢记您的教诲,将大唐治理好。儿臣会以民为本,任用贤能,让大唐更加繁荣昌盛。”

李世民微微摇头,说:“治儿,人终有一死,不必过于悲伤。你要明白,这江山社稷的责任重大,要任用贤能,广开言路,切不可刚愎自用。要时常关心百姓的疾苦,轻徭薄赋,让百姓安居乐业。只有这样,大唐的根基才能稳固。”

随着《帝范》的完成,李世民的身体也愈发虚弱。他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了。然而,他并不感到恐惧,因为他相信,自己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成就,将为后世帝王树立典范!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唐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