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锁京都的各条出路,做好霍乱的防疫措施,”京都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第一时间下达了封锁全城的命令。
接到命令的下属迅速行动起来,整座城市的人们个个都人心惶惶,不知道下一个是不是自己就中招了。
内阁官邸的议事大厅内,坐在首位的山县有朋看向大厅内的京都防疫卫生各个部门的官员,清了清嗓子:“眼下的疫情如火,诸君有什么有效控制疫情的建议尽可以畅所欲言。”
对于霍乱的防疫之策,这些下属官员没有一个人开口发言,除了以往的隔离方案外,他们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面对如此安静的场面,山县并没有愤怒,而是摇摇头,继续开口:“那对于疫病爆发的源头,你们有没有线索?”
这时有人举手,山县看向举手之人是后藤新平,点点头,示意他可以发言。
“会不会是海参城的那群土匪干的,他们环绕我们国土后离开,正吻合霍乱潜伏的5-10天。”后藤新平猜测道,他觉得没有这么巧合的事情。
“不可能,”随着后藤话音刚落,又一三十来岁的中年人举手,得到准许后,他立刻反驳道:“海参城舰队的一举一动都在我国的密切监视下,没有机会上岸投放病毒。”
“长与君,那您觉得源头会是哪里?”
“应该还是“埃尔图鲁尔”号救援的后遗症,这次针对海参城舰队,调动了太多的海军人员来到京都,而“埃尔图鲁尔”号救援后霍乱爆发就是在海军内部,我们并没有完全控制住疫情。”长与专斋拿出本子,里面记录着关于这次救援引发的多次霍乱爆发的时间节点,
山县接过本子,看了看长与画的霍乱发生的时间点的推导图。
“我听说陆军部朝海参城投放带有霍乱的衣物,虽然也有一些人被感染,但却没有爆发起来,而且还听说感染者还都康复了……”长与继续说道。
在场坐着的人,不少人都听说过这事,只是他们固执的以为这应该是以讹传讹,根本不信,现在被长与提起,所有人才想起有这回事。
“或许海参城的人有什么方法或有什么特效药。”长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山县点点头,派人去情报部找来关于海参城霍乱的情报。
随着情报内披露的关于海参城感染霍乱人员康复的一些细节,并从病患口中得知是陈远提供了一种奇怪的药治好了他们。
这一情报让在场的卫生曙官员无不欣喜,只要拥有这种药就可以控制这次的霍乱疫情。
于是去海参城求购治疗霍乱神药的人员很快确定下来,由长与专斋带队立刻前往。
倭国正受着霍乱之苦时,清国紫禁城朝堂之上,官员们个个都喜气洋洋,谈论最多的就是海参城的舰队绕行倭国的事。
“所以说某些人总是危言耸听,说什么倭国必将成大患,不得不防,还不是想用这个借口来给自己多捞些好处。”翁同龢和往常一样,总能找到理由来攻击李鸿章。
此时的李鸿章并没有回击翁同龢,只是笑着抚须不语,他想起了昨天在北洋水师的那场推演,尤其是刘步蟾和林泰曾同时夸赞这个舰队的指挥侯宝明就是个天才。
“或许北洋水师的制度确实埋没了太多的人才吧?”李鸿章内心想着,
“我大清国人才济济,普通的一个水师炮手就打得倭国毫无还手之力,哈哈。”光绪帝坐在龙椅上嘴角都快勾到后脑勺了,好像这仗就是他打的一样。
“皇上,听说海参城到现在还没有个官员管理,须得派个精干的官员过去引导教化,最好能把舰队权利收回朝廷。”翁同龢躬身进言。
李鸿章又瞥了一眼翁同龢,一脸的不屑,他觉得翁同龢完全是想当然,完全看不清现实。这个世界是要讲实力的,拳头不够硬,人家凭什么听你的。
李鸿章也知道上一回派去的吴绍宽也是翁同龢的建议,也是他走运,莫名的做了一段时间的双子城的知州,最后是以贪污之名被陈远拿下。
李鸿章摇摇头,他看这种闹剧太多了,看着上方龙颜大悦的光绪帝,李鸿章内心感叹:“要是太后过世,不知道国家会被这些人霍霍成什么样。”
视角转向清国天京戈登堂,今日的各国领事再次齐聚一堂。
“或许我们该重新评估清国海军的实力。”最先发言的是倭国领事郑永昌。
其他几国领事听后,无不笑出声来。
“哦,不,郑,你也太夸张了吧,就打了几艘渔船,至于把你们吓成这样吗?”英领事亚瑟指着郑永昌,像听了什么好笑的笑话。
其他国家的领事也是摇头,他们打心眼里看不起东亚这里的军队,觉得他们吹嘘的成分大于实际的战力。
“彼得罗夫,听说这次打掉渔船的是你们沙俄提供的军舰,哈哈,”亚瑟又看向彼得罗夫,笑声更大了,“其实,还得归功于我们大英帝国造的船好,不是吗?”
彼得罗夫满脸通红,他无力反驳,手里的怀表被他捏的紧紧的。
“等着瞧吧,5个月后,我们的舰队会夺回属于我们的荣光。”彼得罗夫在心底咬牙切齿道。
(http://www.220book.com/book/OYQ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