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 mandshuricum (Maxim.)Kitag.、汉城细辛 Asarum sieboldii Miq. var. seoulense Nakai 及华细辛 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根和根茎。生用。
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归肺、心、肾经。
主要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止咳。
临床应用:1.风寒表证,阳虚外感。2.鼻渊头痛。3.头痛,牙痛及风寒湿痹痛。4.寒饮咳喘。
用法用量:煎服,3~6g;散剂每次0.5~1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散,故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或肺热咳嗽者禁用。有小毒,不宜过量。不宜与藜芦同用。
细辛也是一个要求掌握的药,也是比较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一个药。细辛,它是来源于马兜铃科的三种不同的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和华细辛。
北细辛和汉城细辛主要产在东北地区,所以在商品药材里面,统称叫作北细辛。华细辛是产在以陕西为中心的,西北、华北、西南很多地方都产,质量比北细辛要次一点,所以最好的药材是北细辛,也可以是东北的一个道地药材。
该药为什么叫细辛,就是药物它用的是它的根,这种草本植物的根是丛生的,就象我们调味品当中的葱,下面有很多须根,那种须根非常细,而且很辛辣,用口尝的时候辛辣味很明显,比胡椒还厉害,所以它根细而辛辣,这是指的它的入药部位的一些性状特征,所以它的药名是从味的角度来命名,称为细辛。
那么细辛作为一个发散风寒的药,它有发散风寒的功效,但是它发汗,发散风寒的作用,和前面的白芷差不多,也就是说它解表的作用不是很强,所以一般的风寒表证,可以不用。
但是在以下西种情况,常常使用细辛,在发散风寒的方当中,有三种情况就是结合它后面兼有三种功效,和白芷一样它能够通鼻窍,外感风寒常常有鼻塞不通或者流清鼻涕,那么利用它的温通鼻窍的作用,它可以改善这样一些症状,所以外感风寒,兼有鼻塞不通或者清涕不止,它兼有通鼻窍的作用。
另外它有很强的止痛作用,外感风寒,头身疼痛,比较重的,也常常可以配伍细辛,所以这两个方面和白芷应该说都是相似的。那么第三,细辛兼有温肺止咳的作用,那么外感风寒本身就有肺寒,那么如果兼有明显的咳嗽,细辛有很强的止咳作用,这时候复方里面也可以常常加入细辛。所以使用细辛在风寒感冒当中,有三种情况就是它兼有的三种不同功效,这时候考虑。
另外有一种情况,那么就是张仲景有一个方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方由三个药组成,麻黄,和我们以后要学的温补阳气的附子和细辛,这三味药,细辛在这里面,因为细辛它既是发散风寒的药,那它可以增强麻黄发散风寒的效果,在发散风寒方面,它和麻黄有一个协同的作用。
另外细辛又是温里药,那么阳虚生内寒,它可以协助附子来温散里寒,所以在方当中,实际上细辛是表里同治,所以有一些方剂书说它连属其间、连属其间。对表里的寒邪都有针对性,那么这是针对张仲景的一个方的一种特殊情况。
因为方很有名,是一个治疗阳虚感冒很有代表性的一个经方,所以也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在治疗风寒感冒方面的一个特征。在教材当中,曾经把细辛排在温里药当中,当然其实温里和发散风寒相比,发散风寒是主要的,它的准确的归类还是放在发散风寒药当中更加准确一些,细辛在发散风寒,就注意它这样的一些特征,其实都很容易记。
那么通鼻窍,白芷己经讲了,就是除了感冒的鼻塞不通以外,那就是可以用于鼻渊,用于鼻渊或者其它的鼻科疾病,不但可以煎汤口服,细辛用很少的一点散剂,把它鼻腔给药,过去用一个小的管,轻轻地吹一点到鼻腔里面,有时候能够马上改善鼻塞不通或者浊涕不止的这种症状,所以它也是有比较强的通窍的作用,宣通鼻窍的作用。
另外止痛,细辛,也是止痛作用很强,除了用于外感风寒的头身疼痛,鼻渊的前额或者头痛以外,对于跌打损伤、牙痛或者风湿痹痛等等,很多的疼痛证,它可以广泛地应用,不但可以内服,而且可以局部的外用,外用它可以表现出一定的麻醉止痛的作用。
麻醉就是使局部的感觉降低了,疼痛症状也就不明显,所以在一些外用药当中,比如说骨伤科,或者有的牙痛,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中药学常用中药功效介绍》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在局部外用(药)里面常常加入一些细辛。所以它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局部外用,对这些疼痛证,那么细辛和白芷一样,虽然它最适合寒证,因为它是温性的药,如果有的热证,比如说牙龈肿痛,或者一些疮痈肿痛,那么和一些清热药,或者清热解毒药同用,它同样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止痛作用。那整个方剂是清热止痛的,所以这是复方的一个总体的功效。
第西个功效温肺止咳,主要就是用于肺寒咳嗽,不管是表寒证或者里寒证,在有咳嗽的,那么细辛,在这方面作用都非常强,但需要说明的,在以前的中药教科书上,叫作温肺化饮,我们把那两个字改为了,温肺止咳,没有再沿用温肺化饮,那么为什么有这样的改动,温肺化饮,是来源于张仲景的小青龙汤,或者苓甘姜辛五味汤,这样的一些方剂里面用了细辛,这样的一些方剂,都是治疗痰饮证,但是应该说是这样的复方的作用,小青龙汤或者苓甘姜辛五味汤这些方剂的复方,它有化饮的作用,因为它治疗的就是痰饮证,但是在方里面的细辛这味药,它不是化饮的,在那样的一些方里面,蠲化痰饮的,应该是干姜、茯苓或者半夏这样的一些化痰药,或者是除湿的药。
细辛,从《神农本草经》开始,一首都强调它是一个止咳的药,《神农本草经》说它主咳逆,主咳逆也就是治疗咳嗽,后来宋代的《日华子本草》,清代的《长沙药解》,黄元御的,明确地就提出了细辛是一个止咳的药,有止咳的作用,所以在临床用的时候,细辛的止咳的效果相当好,现代的药理研究,细辛可以说是一个中枢性的镇咳药,它可以镇静咳嗽的中枢,所以它主要在那一些方里面,它是针对患者、痰饮的患者有咳嗽的症状。
所以称细辛温肺化饮,是混淆了复方和单味药的功效,这是前面专门强调过了的,整个方可以认为是温肺化饮,但是落实到细辛这味药来说,它是温肺止咳,重点在于止咳。咳嗽,甚至于有一些肺热的咳嗽,和一些清肺热的药配伍,细辛也能用,能够明显地减轻咳嗽症状,这是古今从传统和现代的研究,都己经证实了的。
所以基于这样的历史和现状,那么我们把习惯上认为是温肺化饮功效,改掉了两个字,那么大家可以在止咳的下面或者后面,写上化饮,因为有的时候全国性的考试,那么要选细辛的功效,如果它是按照其它的教科书为蓝本这样子出的考试题,温肺化饮,那么我们就能够知道,也是对细辛功效的一种认识,但是我们要有自己的评判,但是考试的时候,因为你不那样子选择那是要丢分的。
对细辛的功效和应用,就简单的说这样的一些内容。另外在此外里面谈细辛可以治疗昏厥,一般也是鼻腔的给药,有的时候也可以灌服,其实也是反射性地引起一个中枢的兴奋性的研究,当然现在比较少用,这种情况,古书里面常常有。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学习具体的药物以来,细辛是第一味有毒的药,有小毒,当然在本草文献里面,对这一点强调不够,细辛的毒性是比较明显的,所以我们在教科书上明确地指出了,它是有小毒的药,因为它有小毒,所以它的用量也就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古代,就指出单用细辛,用散剂,单用为末,不可过半钱匕,半钱匕,我在讲中药用量的时候就说过了,铜钱遮往了两个字不掉下来,那这就叫半钱匕。那么半钱匕,现在研究,可能就不会超过一克。就是现在的一克左右,有的把它误传就说细辛不过钱,一钱就是三克多了,那量明显的偏大,原文是不过半钱匕,那么超过了会怎么样,那么就是气闷塞、不通则死。
现在认为它就是对呼吸中枢有麻痹、抑制,影响呼吸,最后可能造成窒息性的死亡。这就是它的一个毒性,注意指的是用散剂,首接把细辛,研成很细的粉末以后吞服。如果细辛作为汤剂,当然不止了。现在细辛作为汤剂,可以用多大的量,那么我们教科书上写的是三到六克,但是在实际当中,有的用十克到十五克的有,甚至于还有大一点的都有,而且据说还非常安全,但关键煎煮的时间要长一些,煎煮就可能有一些成分就破坏掉了。
另外细辛作为散剂,不要长期地服用,因为细辛里面有一种化学成分,叫作黄樟醚,黄樟醚,我们书化学成分里有,是一个致癌的化学成分,长期服用,它会引起肝脏的一些癌变。短期的、偶尔的服用,当然是不会。
黄樟醚在汤剂当中煎煮,很容易破坏,所以相对来说,作汤剂长期服用,用汤剂就要安全一些。细辛是一个有毒的药,它在用量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
另外在使用注意当中,除了前面的共性,那么就强调了细辛属于十八反,诸参辛芍叛藜芦。第三组里面不能和藜芦同用的。当然藜芦现在本身就不内服,我们在教科书都没有收载,那这种可能性比较小,但是我们从十八反的整体性角度,我们大家要知道,它属于十八反的内容之一。
(http://www.220book.com/book/P6U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