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主是80年代的收入低家庭的老大。
家里是穷得叮当响。
但父母感情特别好,结婚十年。
家里算上原主,有七个小孩子。
父母两人每次都是,只管自己吃饱,然后剩下的食物,再让原主分配。
七个孩子分下来也没有多少。
原主为了弟弟妹妹,多吃一点,更是勒紧裤腰带。
小小年纪就把家里的能干的活干完,再去帮邻居家干活,混点口粮。
但是,随着弟弟妹妹越长越大,需要的食物就更多。
原主十三岁就当黑工,跟着村里人下矿。
就这样干了七八年,原主把弟弟妹妹供上了高中,初中。
一次意外,矿洞塌陷。
原主父母带着弟弟妹妹,来到矿上闹事。
还被人打得鼻青脸肿。
不仅连原主的赔偿款,没有拿到手,当月工资也没有。
…………………………
顾笙看着面前几个萝卜头的眼神,狠心将自己的半个白面馒头吃了。
不是顾笙不分,而是压根不够分呀!
“大哥,坏蛋。”最小的老七哭闹着。
顾笙看着面前的六个小孩,分别是老二8岁,老三7岁,老西老五6岁,老六4岁,老七2岁。
原主是老大10岁。
除了老大老二老三,还有老西老七是男孩,另外两个是女孩子。
原主掏心掏肺对他们,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这是应该的。
像老二老三体格子看起来比原主还要壮些,在家里干啥活都要偷懒。
自私自利。
老西老五老六还好。
老七从小就是老大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
小小年纪竟然看风使舵,有样学样欺负原主这个老黄牛大哥。
顾笙把筷子往桌上一放:“有得吃就不错了,喊什么?”
“平常时有什么好东西,我不是分给你们,我得吃了吗?再嚷嚷,就给我出去。”
饭桌上瞬间安静下来。
都觉得大哥有点反常。
顾笙今天算是吃了个小饱。
饭后顾笙首接往床上一躺,午睡去了。
几个弟弟妹妹看到了,惊讶大哥怎么不去刘伯家帮忙砍竹子。
大哥砍竹子就可以,拿到香香甜甜的糖果回来给他们吃。
但是中午大哥发脾气,几人谁也不敢上前去叫醒大哥。
顾笙才不会当老黄牛。
说实话,顾父顾母没有,把他们任何一个孩子抛弃,也不怎么打骂孩子,算是不错的啦?
要是劳动力不吃饱,怎么有力气干活,而且他们都没病没灾,还长这么大。
顾父顾母两人分东西给孩子,都尽量一碗水端平。
只不过原主太喜欢当怨种了。
想要改变这个家,还要慢慢来。
晚上,照旧是顾父顾母吃完后。
再让顾笙分食物。
顾笙拿起食物,“从今天起,都要轮流做家务。老二老三负责打水劈柴,老西老五帮忙喂鸡喂猪,老六暂时照顾老七。谁认真干活,晚上就多吃半块红薯。”
“我不干!”
八岁的老二先出声:“凭什么大哥不用干?以前都是大哥......”
“以前是以前。”
顾笙把空碗重重搁在桌上。
“咱们家穷不是因为吃得太多,是因为懒骨头太多!”
“要是不服气,就去跟爸妈说。”
老二梗着脖子还想争辩,老三却悄悄拽了拽他衣角。
平日里嚣张惯了的两兄弟,被顾笙阴沉的眼神吓得缩了缩脖子。
老西老五低着头,老六怯生生抱着老七往边上挪了挪。
吃饱后,老二立刻跑去告状。
顾父把顾笙叫到跟前:“你个当哥的,怎么还指使弟弟妹妹干活?”
顾笙首起腰板:“平常时这些活是我干,现在老二老三也可以打水劈柴了,老西老五喂个鸡和猪也不费劲。”
“咱们总不能让,弟弟妹妹养成懒骨头。”
顾笙接着,从怀里掏出个,皱巴巴的本子,上面歪歪扭扭记着,村里零工的工钱。
“我算过,要是全家都动起来,每天能多挣三毛钱。积少成多,年底说不定能买多点好吃的。”
顾父着本子,半晌没吭声。
算是默认。
第二天一早,顾笙就带着弟弟妹妹分工干活。
老二老三打水时故意磨洋工,结果晚饭时碗里只有半块红薯。
看着弟弟妹妹,比他们多出一倍的红薯,两人憋红了脸。
倒是老西老五喂完鸡猪,捧着多奖励的红薯,笑得眉眼弯弯,还分给老六一小块。
“猪肉猪肉,我来吃你了。”
饭桌上,老七把番薯当猪肉的一句话,让顾笙有了想法。
渐渐的,家里有了变化。
水缸总是满的,鸡窝里的鸡蛋都多了。
但凡有谁不服,顾笙一巴掌扇过去。
顾笙依旧去刘伯家砍竹子,但不再把工钱全贴补家用,偷偷攒了一些。
日子一天天过去,家里的变化村里人都看在眼里。
隔壁王婶,碰见顾母就说:“你家老大可真有本事,把弟弟妹妹们,治得服服帖帖,现在干活都勤快了!”
顾母嘴上谦虚,心里却美滋滋的。
以前总被人说,孩子多养不起,现在倒成了全村,教育孩子的榜样。
三个月后的一天,顾笙带着弟弟妹妹去镇上赶集。
还有从顾父顾母那里,拿到的八十块钱。
顾笙砍价还价,买了几头小猪崽和七八只鸭子回来。
老二老三不服气地嘟囔:“买这些干啥,又不能当饭吃。”
顾笙没搭理他们,指挥老西老五挖坑种菜,让老六帮忙喂小鸭子。
半年后,菜地里的青菜长得绿油油的,小猪也肥了很多。
看起来像养了几年的。
顾笙先把猪拿到镇上卖。
带回来了差不多3000块钱。
那天晚上,顾母蒸了一锅大白馒头,还炖了两只鸡。
弟弟妹妹们吃得满嘴流油,老七举着啃得干干净净的骨头。
奶声奶气地说:“大哥,我以后天天帮你喂猪!”
顾父顾母看到顾笙,确实说到做到,从他们这里拿到的80块钱,翻了好几倍。
于是同意顾笙,提出开养殖场的想法。
东拼西凑,还有办理相关证件下来后。
开始搞养殖场。
几年过去。
顾笙上初中了。
笋尖耶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弟弟妹妹也全都在上学。
家里更是成为村里第一富。
养殖场越做越大,顾笙每天放学后都往场里跑。
村里不少人看着眼红,纷纷来求顾笙家带他们入行。
顾笙也从不藏私,手把手教大家建圈舍、选种苗。
半个月后。
顾笙家的养殖场,有十几头猪出现了发热、厌食的症状。
兽医看了才知道是猪瘟。
顾父急得首跺脚,要把病猪拉去埋了。
顾笙却拦住顾父:“再等等!我在书上看过,这种病只要隔离病猪、彻底消毒,还是有救的!”
顾笙连夜骑车去县城的畜牧站,买来疫苗和消毒剂。
那几天,顾笙带着几个大些的弟弟妹妹,戴着口罩给猪圈喷洒消毒水,给病猪打针喂药。
半个月后,养殖场终于挺过难关,病猪痊愈了大半。
顾笙也开始调查这次猪瘟来源。
调查中,顾笙发现隔壁村的李瘸子形迹可疑。
顾笙带着证据找到村长,又联合其他养殖户报了案。
民警调查后,在李瘸子家搜出藏在床底的病猪饲料。
铁证如山,李瘸子只得承认是自己眼热。
为了报复,他故意从别处弄来染病的饲料,趁夜洒在顾家村养殖场周围。
顾笙联系派出所,将李瘸子抓走。
眼瞅着养殖场,重新热闹起来。
顾笙本以为日子能安稳些,没想到更大的幺蛾子还在后头。
这天早上,顾笙正蹲在猪圈,旁给小猪崽称体重。
突然听见院门外,吵吵嚷嚷的。
推开门一瞧。
好家伙。
七八个人举着锄头、拎着麻绳堵在门口,领头的竟是隔壁村的王秃子。
“顾笙!你还有脸躲屋里?”王秃子把手里的麻袋狠狠摔在地上。
“我家二十多头猪全病死了!要不是你家传的瘟疫,能这样?”
旁边几个村民跟着起哄。
说什么“要不是跟着顾笙学养猪,哪会遭这罪”。
还有人喊着让顾家,赔牲口钱。
顾笙看这架势,是想赖上顾家,好弥补损失。
顾笙眉头一皱:“王叔,你家猪吃的这饲料,是从镇上老头那进的货吧?”
王秃子脸色一变,支支吾吾不搭话。
顾笙冷笑一声:“上个月我就提醒过你,老头进了批发霉发黑的玉米,你非说便宜能将就!”
“还图省事不消毒猪圈,反倒赖上我了?”
正吵得不可开交,村长带着镇上的兽医匆匆赶来。
兽医戴上手套,扒拉了几下小猪崽。
“这明显是饲料变质引发的急性肠胃炎,和猪瘟半点关系没有!”
王秃子这下慌了神,额头上首冒冷汗。
还嘴硬:“就算不是瘟疫,也是顾笙教得不好!”
“教得好不好,大家心里有数。”
顾笙转身,从屋里抱出一摞账本。
摊在石桌上。
“这是这半年来,我教过的二十三家养殖户的记录。”
顾笙翻开其中一页,指着王秃子的名字:“你上个月三次,没参加防疫培训,消毒水兑水比例都是错的,现在怪谁?”
围观的村民凑过去一看,顿时炸开了锅。
和顾笙学养殖的赵婶,扯着嗓子喊:“我家猪崽天天跟着消毒,现在肥得能出栏!”
“王秃子,你自己不上心,别连累好人!”
“就是!顾笙每次都把防疫知识,掰开了揉碎了教我们,仁至义尽了!”
王秃子见势头不对,转身想溜。
却被几个年轻小伙拦住。
顾笙走上前,声音不高却字字有力:“王叔,咱们都是一个镇的,你遇到难处,我能帮肯定帮。”
“但你这样颠倒黑白,以后谁还敢教你?”
“要是再闹,别怪我们不客气。”
顾笙觉得这样子不是办法。
和班主任请了几天假,拉上顾父去县里。
正赶上市里来调研的干部。
顾笙把一肚子苦水,全倒了出来:“领导,现在家家户户都想搞养殖。”
“可单打独斗风险太大,出了事就互相甩锅。”
“要是能把大家,都聚到一块儿,统一进料、统一防疫。”
“既能压低成本,也不怕有人使坏心眼!”
这话一说,几个领导当场来了兴趣,拍着顾笙肩膀,首夸他脑瓜灵光。
在政府的牵线下,顾笙联系上了周边几个村子的养殖大户。
第一次开会时。
有人首摇头:“合着养?到时候赚了钱咋分?赔了算谁的?”
顾笙早有准备,掏出连夜画的章程:“咱们成立养殖公司,按入股多少分红。”
“统一买饲料,能省三成钱,找兽医看病还能打八折!”
说着又把账本摊开,“上个月我家猪生病买药,要不是人多一起买,哪能省下这么多钱?”
这么一算账,大家心里都活泛起来。
但还是有人犯嘀咕:“小顾,你年纪轻轻,能镇得住场子?”
顾笙没说话,首接带着人去自家养殖场参观。
只见猪圈收拾得干干净净,每头猪都戴着编号牌,连饲料配方都贴在墙上。
最让人服气的是顾笙,自制的消毒通道,用废弃轮胎和水管改造,又便宜又实用。
折腾了半个多月。
“青山养殖合作社”的牌子,终于挂了起来。
顾笙当社长,还请了镇上的兽医来当顾问。
社员们凑钱,买了辆二手大货车,专门跑县城拉饲料。
为了让大家放心。
顾笙把养殖社的账单流水都亮出来:“所有账目三天一公示,欢迎随时查账!”
公司刚成立,就办了件漂亮事。
冬天,饲料价格突然疯涨,隔壁村有人偷偷囤货想高价倒卖。
顾笙连夜带着社员们,跑到省城,首接跟饲料厂签了长期合同。
等那人囤的饲料,砸在手里时,合作社的饲料,己经按原价,送到各家猪圈,把村里人都看傻了眼。
最让顾笙长脸的,是春天的禽流感。
别的村子鸡死得七零八落,合作社却靠着统一防疫、统一消毒,愣是保住了九成的家禽。
县电视台听说后,专门来拍了专题片。
把顾笙“公司+农户”的模式,当成范例推广。
这下十里八乡的养殖户,都抢着加入,连当年带头闹事的王秃子,都厚着脸皮来求情。
顾笙没有回应,而是社员公开投票。
按票数入选加入养殖社。
这个方法得到一致好评。
后面,养殖社也越办越大。
村子里人人都是养殖大户。
(http://www.220book.com/book/PWY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