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林月来到村里广播站举行广播举办培训的地方。
几天没来,她发现参加的人少了许多。
知青少了大半,村民更是寥寥无几。
幸好张兰还在,林月连忙问这是怎么回事。
张兰看到林月,就大倒苦水,“你不知道,一开始,自从你走以后,赵慧兰就说,以前你定的一些规定,不符合现在的情况了。
然后就自作主张改成参加三次培训,才给一次的工分。
很多人都不满,不过想着总比没有强,也就没说什么。
后来更过分,不光每次培训的时间延长到2个小时,还必须在培训完写一篇不同主题的广播稿交给她,然后才能走。
写的不好,或者时间不够,全部都不能算工分。
最主要的,她也不给我们讲什么,就把收音机往那一摆,调个节目开始放,听完了就让我们写。
她自已什么都不干。”
旁边的钟鹏也凑过来,“是啊,每次啥都不干,架子还大得很。动不动就拿工分压我们。
好多村民,都是因为写的广播稿不好,被她撵回家去了,不让再来。
我们几个知青,说实话,也都不想参加了,
不过是想着马上就要比赛了,没几天,这才想忍下来算了。”
“对了,林月,广播站的工作那么清闲,你怎么说不干就不干了?”,张兰疑惑的问道。
“我的不干的原因,喏,”林月下巴微抬,指了指台上,“就在那。”
不远处,赵慧兰拎着她的收音机,走上了临时搭的一个讲台。
她看到了林月。
于是姿态更加趾高气昂。
现在广播站她说了算,没有碍眼的人,自然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今天听《新闻和报纸摘要》,听完写份广播稿交给我,我说合格才可以,不合适的话,没办法给大家记工分。”
赵慧兰一上台,找个地方一坐,就开始给大家放广播。
要是她的话,她才不想听这些,为了这群人,才不得不放这种广播。
真耽误时间呀,别误了我一会的小说联播就好。
“瞧见没,这架势大的。”张兰小声跟林月说道。
“这还是好的呢,前两天直接给我们放小说联播,她自已倒是听得津津有味。”钟鹏也快受不了了。
林月沉住气,“没几天了,参加完就好。何况,今天这个广播,确实值得一听。”
两人想想也是,好歹能了解一些最新的政策和方针,还有国家大事,总好过回去吹牛聊天强。
林月耐心听了1个多小时,终于听到一些“蛛丝马迹”。
前两天,上面的领导召开了关于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指出现在大学招生制度多有弊病,建议改进。
林月心头一跳,这不就是说,马上要恢复高考了吗?
就是她这个历史学渣,实在记不得到底是哪一年恢复的。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不是今年,就是明年。
如果能考上大学,也许,他们就能走出这里,这可是改变命运的大好机会。
她向左右看了看,发现张兰钟鹏,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什么。
不过没关系,自已以后再找机会提醒他们就好。
就在广播节目播到尾声时,收音机忽然发出“刺刺啦啦”的声音,然后没两下,收音机就不出声了。
赵慧兰听的昏昏欲睡,满脑子想的都是快点结束,她好回去听小说。
昨天的《战斗的青春》正讲到高潮部分,她今天还等着听后面的故事呢。
收音机“罢工”后,她也懵了。
拍拍后盖,没反应。
扯扯天线,也没反应。
之前都好好的,今天这是怎么了。
林月一来就有事情发生,真倒霉。
赵慧兰满腹怨气,似乎已经忘记,这个收音机还是林月修好的。
她下意识看向林月,发出质问。
“林月,你怎么修的收音机,这怎么又坏了。”
林月嗤笑一声,赵慧兰真的是莫名其妙。
“这收音机本就老旧,之前能修好已经是侥幸,
现在又坏了只能说明它寿命已尽。”林月淡淡地说。
赵慧兰却不依不饶,“肯定是你之前就没有修好,现在才会又坏了。
你现在再来看看。”
众人听着她毫不客气的指使林月,都不禁皱眉。
“收音机之前是我修好的,但是我也没收什么报酬,纯粹是废物利用。
现在又坏了,不好意思,我能力有限,修不了。”
林月懒得跟这种蹬鼻子上脸的人废话,这种人,浪费口舌。
钟鹏插话,“之前几次培训也没用收音机。
慧兰同志,你可以给我们讲讲别的啊,
咱公社不是定期还会给广播站提供报纸,书籍吗,
那些也可以给我们说道说道。”
周围一片附和。
赵慧兰在台上涨红了脸。
公社是有定期从县里买报纸和书籍的情况。
但是自从收音机可以使用了,她都是听收音机里的内容。
广播里的消息又快又好,播音员声音又好听,
比她自已看报纸,再从中摘选方便多了。
赵慧兰恼羞成怒,
“你们懂什么,广播里的消息才最准确全面。”
但看着众人不满的眼神,她又不甘心丢面子。
“今天先到这吧,你们写稿子,就写跟今天听到的有关的内容,
广播的事情,回头再说。”
赵慧兰说完,就抱着收音机回公社。
她就不信,上次林月拆开后盖看了看,回去没两天就修好了。
自已也拆开看看,难不成她能看出来的,自已还能看不出来?
林月看着赵慧兰离开的背影,摇了摇头。
随后转身对着众人说道:“其实今天广播里提到的教育改革意义非凡。”
众人一脸好奇。
林月接着说:“刚才提到了大学生招生制度有弊病,
我觉得,以后有可能会恢复高考也说不定。”
众人一听,都愣住了。
只有知青知道恢复高考对自已意味着什么。
钟鹏张兰激动不已。
但是林月不敢把话说的太满,“不过我也是猜测,至于到底怎么样,还得看后面的政策。
不过我觉得,多学知识总没错。”
那倒也是,现在说这些还为时尚早。
不过林月的这句话,算是在他们几个知青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林月想了想,决定就大学生招生制度弊病,写一篇演讲稿。
她本来就不在意工分,能来参加培训会,完全是当初答应了赵支书。
至于这稿件,能不能通过赵慧兰的“审核”,那她就更不在意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QY7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