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默没有过多解释系统的存在,那太过惊世骇俗。他只是急切地对陈老蔫说:“陈伯,相信我!我知道一种…一种神赐的粮食种子,产量极高,能让我们吃饱!但需要赶紧种下去!现在,立刻,我们需要开一块地!”
陈老蔫半信半疑,但林默的急切和那份不容置疑的笃定,让他下意识地点了点头。柱子虽然虚弱,也挣扎着想帮忙,被林默按住了:“柱子,你好好歇着,保存体力,等你好起来有的是力气活!”
林默根据系统地图的简单指引,和陈老蔫一起在村子废墟边缘,靠近一条几近干涸的小溪旁,找到了一小片相对平坦、勉强能称为“土地”的地方。这里杂草丛生,土质板结,布满了碎石。
没有趁手的工具,林默和陈老蔫只能用手刨,用捡来的破瓦片和木棍撬。手掌很快磨破了皮,汗水混着泥土沾满全身,每一次弯腰都感觉腰背酸痛。陈老蔫年纪大了,体力不支,动作越来越慢,喘息声粗重,但他咬着牙,没有停下。柱子也拖着病体,在旁边力所能及地捡拾石块。
就在两人累得几乎虚脱时,村口的方向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和压抑的哭泣声。
林默警觉地望去,只见一家三口互相搀扶着,踉踉跄跄地走进废墟。男人身材魁梧但面黄肌瘦,眼神疲惫中带着警惕;女人同样瘦弱,怀里紧紧抱着一个昏睡的小女孩;小女孩脸颊凹陷,呼吸微弱。
“谁?” 陈老蔫也看到了,哑着嗓子问。
那汉子看到废墟里还有人,先是一惊,随即脸上露出同病相怜的悲苦:“老哥…俺们是北边赵家庄的流民…村子遭了灾,活不下去了…一路逃荒…娃儿快不行了…看到这里有…有破屋子,想…想找个地方歇歇脚…” 他叫赵大山,声音嘶哑,充满了绝望。
林默心中一动,这正是系统任务需要的“人口”!他看着赵大山一家濒死的状态,再看看自己刚开垦了一小半的土地,以及系统空间里的土豆种子。一个念头清晰起来:要活下去,要完成任务,光靠他和陈老蔫柱子不行,需要人手!
“赵大哥!” 林默走上前,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显得可靠,“这里叫黑石村,也遭了难,现在就剩我们几个。但天不绝人!我们有办法弄到吃的!只要大家伙一起出力开荒种地!留下来,我们一起干!总比在外面饿死强!”
赵大山看着林默年轻却坚定的脸,又看看陈老蔫和病弱的柱子,再看看怀里奄奄一息的女儿,浑浊的眼睛里挣扎了片刻。留下?在这片废墟?开荒?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离开?一家人又能去哪里?不过是换个地方饿死冻死罢了。
最终,对女儿的一线希望压倒了一切。赵大山重重地点了下头,声音哽咽:“成!俺留下!俺有力气!只要能给娃儿一口吃的,让俺干啥都行!”
赵大山的加入,带来了急需的劳力。这个憨厚的汉子仿佛要把所有的绝望都发泄在土地上,抡起林默找来的一根粗木棍,闷头开垦,效率比林默和陈老蔫加起来还高。他那虚弱的妻子也挣扎着帮忙清除杂草。
人多力量大,一小块约莫半分(约三十多平米)的土地终于被艰难地清理出来。土壤依然贫瘠,但至少有了田地的雏形。
林默深吸一口气,避开众人的视线,走到旁边一个破棚子后,“提取”了那份至关重要的曲辕犁图纸。图纸由坚韧的不知名材质构成,上面绘制的结构清晰明了,每一个部件都标注了尺寸和功能说明。他立刻将图纸拿给陈老蔫:“陈伯,您是木匠,看看这个!能照着做出来吗?”
陈老蔫起初有些茫然,但当他的目光落在图纸上那精巧的结构——特别是那明显能节省大量畜力人力的弯曲犁辕时,浑浊的老眼骤然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他颤抖着手指抚摸着图纸,喃喃道:“这…这犁…巧夺天工!老汉我…我试试!有趁手的家伙,应该能成!” 这份图纸,仿佛点燃了他作为匠人的最后一丝热情和希望。
接着,林默又“提取”出几个沾着新鲜泥土、块头、芽眼分明的土豆块茎(种薯)。他捧着这几块其貌不扬却承载着所有人希望的“疙瘩”,走到那片新开垦的土地前,对着围拢过来的陈老蔫、赵大山和他妻子,以及勉强坐起来的柱子,郑重地说道:
“陈伯,赵大哥,嫂子,柱子,看!这就是我们的希望之种!它叫‘土豆’,也叫‘洋芋’、‘马铃薯’。这东西不挑地,好养活,关键是一亩地能产几十倍于粟米的粮食!只要种下去,精心照料,几个月后,我们就能吃饱饭!”
众人看着林默手中那几块黄不拉几的“疙瘩”,听着“几十倍产量”的天文数字,脸上写满了惊疑和难以置信。这东西…真能长那么多粮食?能吃?但林默那份不容置疑的认真,以及他带来的神奇曲辕犁图纸,让这份怀疑中又掺杂着一丝微弱却真实的期盼。
没有更多言语,在林默的指导下,赵大山挥动简易的木耒(一种原始的翻土工具),陈老蔫和妻子帮忙清理碎石,小心翼翼地将宝贵的土豆种薯块埋进了这片寄托着所有人性命和未来的土地里。
夕阳的余晖将废墟和这片小小的试验田染上一层悲壮又充满生机的金色。第一块田,第一粒种,在这片名为“黑石”的绝境之中,悄然种下。
(http://www.220book.com/book/R64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