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清澈见底,光滑的卵石在水波的折射下,如同温润的玉。阳光穿过林叶的缝隙,在水面上跳跃,碎成一片片流动的金屑。这里仿佛是世界的初始,一尘不染,生机盎然。
李昭己经在这里度过了七个日夜。七个日夜里,他像一块被格式化后重装系统的硬盘,贪婪地下载着这个世界最基础的“驱动程序”。他的导师,是梁杏。
他曾以为自己脑中那浩如烟海的“未来之瞳”数据库,是这个时代无解的“金手指”。但现实给了他最沉重的一击。那些关于空气动力学、量子物理、社会工程学的宏伟知识,在如何辨认一种有毒的浆果,或如何处理一只野兔的内脏面前,显得可笑而无用。他意识到,自己就像一个带着全套最新版IDE(集成开发环境)的程序员,却被扔进了一个只能用汇编语言甚至打孔纸带编程的古老机房。想要让机器运行,他必须先学会最底层的语言。
梁杏,就是这门语言的化身。
她的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一种被时间千锤百炼后的、简洁而高效的逻辑。她能从风的气味里闻出雨水,从鸟的叫声中听出蛇的踪迹,从泥土的颜色中判断出水源的远近。她不是在“思考”如何生存,她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近乎本能的、与环境高度耦合的“实时运算”。
李昭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放下了所有预设的“算法模型”,开始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观察、模仿、并试图理解梁杏这套“原生操作系统”的运行逻辑。他不再是那个试图“修复”世界的傲慢工程师,而是一个小心翼翼的、试图给自己的“应用程序”打上第一个“兼容性补丁”的学徒。
然而,田园诗般的宁静并不能完全掩盖生存的严酷底色。这个看似丰饶的“新手村”,同样遵循着能量守恒定律。
他们的食物来源极不稳定。梁杏的陷阱有时能捕获到野鸡或兔子,但更多的时候是空空如也。他们花了大半天时间追逐一头小鹿,最终却只换来一身疲惫和更强烈的饥饿。他们赖以生存的,是梁杏采集的各种可食用根茎、浆果和菌类,但这些只能提供最基础的热量,无法满足身体对蛋白质和脂肪的渴望。
这天傍晚,当他们再次只带着几个酸涩的野果回到临时的庇护所时,一股熟悉的、带着痉挛性灼痛的饥饿感,再次从李昭的胃部升起。
“能源储备低于警戒线。长期低蛋白摄入将导致肌肉流失,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他脑中的“生物状态监测模块”发出了警告。
梁杏也同样沉默。她默默地将野果分了一半给李昭,自己则小口小口地、珍惜地吃着,眉头微蹙。显然,她也对这种“看天吃饭”的状况感到了忧虑。
李昭的目光投向了不远处那条日夜不息的溪流。溪水里,不时有银色的鳞光一闪而过。那是鱼。他曾尝试用削尖的木棍去叉鱼,但鱼儿的反应速度远超他的想象,一个下午的努力,只换来全身湿透和零的收获。梁杏也试过用一种特殊的草药汁液麻痹小范围水域,但也只能捕到些许指头大小的杂鱼,聊胜于无。
这条流动的溪水,就像一个庞大的、充满了可用数据(鱼),却缺乏有效“API接口”的数据库。他们能看到资源,却无法高效地获取。
一个念头,如同电流般,瞬间击穿了李昭被饥饿和疲惫笼罩的思维。他不是工程师吗?工程师的天职,就是设计工具,建立系统,解决资源与需求之间的连接问题。
他站起身,走到溪边的沙地上,捡起一根树枝,开始了他来到这个世界后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系统设计”。
梁杏好奇地看着他。
李昭先在沙地上画了一条蜿蜒的线,代表溪流。然后,他在溪流中画了很多游动的小鱼。他指了指画,又指了指真实的溪水,梁杏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接着,李昭在溪流最窄的一段,画了两排呈“V”字形排列的石头。V字的尖端指向下游,并在最末端留出一个小小的缺口。他用手势比划着,水流会顺着V字形的石墙汇集,而鱼,也会被水流引导着,身不由己地游向那个唯一的缺口。
这是一种最基础的“流量导向”设计。梁杏看懂了,但眼神中带着一丝疑惑。就算把鱼都赶到那个小口子,它们还是会游走,怎么抓?
李昭没有急于解释。他擦掉了V字形石墙,开始画一个更复杂的、全新的“模块”。
他画了一个用藤蔓编织成的、圆筒形的笼子。笼子的入口,是一个反向的、锥形的“漏斗”结构,入口大,但越往里越小,末端只有一个仅供鱼儿挤进去的小洞。而笼子内部,空间又豁然开朗。
“易进,难出。”李昭指着那个巧妙的漏斗入口,用最简单的词汇解释着他的设计核心。这是一种基于生物行为学和拓扑学的“单向门”陷阱。
最后,他将这两个“模块”组合在一起。他重新画上V字形的石墙,然后将那个藤编的“鱼篓”,紧紧地固定在V字尖端的缺口处。
一幅完整的“水利捕鱼系统”设计图,清晰地呈现在沙地上。
梁杏彻底被这幅图吸引了。她蹲下身,伸出手指,顺着图上的水流和鱼群的游动方向,一遍遍地模拟着。她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她不是在看一幅画,而是在用她那套丰富的、关于水流、鱼性和材料的“本地知识库”,对李昭提出的这个“全新算法”进行着可行性评估。
许久,她抬起头,看着李昭,眼神里不再是单纯的好奇,而是一种混杂着惊异和探究的光芒。她指了指图上那用石头堆砌的V形水坝,又指了指上游,然后做了一个被水冲垮的手势。
李昭立刻明白了她的疑虑:简单的石头堆砌,能抵挡水流的冲击吗?
他点了点头,表示收到了这个“技术质询”。然后,他在沙地上画了一块石头,又在它旁边,画了一块底部更宽、呈梯形的石头。他用力地推了推那块垂首的石头,画出它被推倒的样子。然后又推了推那块梯形的石头,表示它很稳固。
“底部……要宽。”他用手比划着。
接着,他又画了石头的排列方式,不是简单的首线,而是相互交错、彼此嵌合的结构,如同砌墙一般。
梁杏的眼睛越来越亮。她彻底明白了。这个男人脑子里装的,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宿命代码》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不是什么鬼神之说,而是一种她从未接触过,却又无比强大、充满逻辑的“造物之法”。
她站起身,二话不说,挽起袖子,走向溪边。行动,是她表示“项目通过”的唯一方式。
李昭和梁杏的第二次大型“协同开发”项目,正式启动。
这一次,挑战远比搭建庇护所要大得多。他们需要搬动上百块沉重的石头,在湍急的溪水中作业,还要用最原始的材料编织出那个结构复杂的鱼篓。
李昭负责“总体设计”和“核心技术攻关”。他根据水流的速度和深度,精确计算出V字形水坝的最佳夹角和长度,以确保在有效引导鱼群的同时,不会对水流造成过大的阻力而引发结构性风险。他还亲自演示,如何用火将藤蔓烤得更加柔韧,以便编织那个关键的“逆向漏斗”入口。
梁杏则化身为“项目经理”和“首席技工”。她知道去哪里能找到最坚硬、形状最合适的石块。她懂得如何利用水的浮力,更省力地搬运这些巨石。她的双手,天生就懂得如何与藤蔓对话,在她灵巧的编织下,那个李昭脑中的复杂图纸,正一点点地变成一个结构紧密、坚固耐用的实体。
他们在冰冷的溪水里一站就是大半天。李昭的脚被尖利的石头划破了好几道口子,梁杏的手也被粗糙的藤蔓磨出了血泡。但两人都没有一句怨言。一种前所未有的、创造的激情,支撑着他们。他们在建造的,不仅仅是一个捕鱼工具,更是对抗饥饿、对抗不确定性的、一个可靠的“系统”。
傍晚时分,当最后一块石头被嵌进水坝,当那个承载着他们希望的鱼篓被牢牢固定在预设的缺口时,两人己经累得几乎虚脱。他们瘫坐在岸边,看着眼前这个横亘在溪流中的、略显粗陋却又充满智慧的造物,都感到一种巨大的满足。
水流顺着石墙的引导,平稳而有力地汇入鱼篓的入口。一切,都和李昭设计图上的一模一样。
然而,一个小时过去,两个小时过去,鱼篓里空空如也。除了几片被水流冲进去的落叶,什么都没有。
李昭的心沉了下去。难道是哪里出错了?是漏斗的角度不对?还是鱼篓的位置不对?他开始在脑中疯狂地排查着每一个设计参数,寻找着可能存在的“BUG”。
梁杏却显得很平静。她指了-指己经暗下来的天色,又指了指鱼篓,然后做了一个睡觉的姿势。她的意思是,再等等,给系统一点运行的时间。
那一夜,李昭睡得并不安稳。他梦见自己回到了“未来之瞳”的主控室,眼前是无数行奔溃的红色代码,耳边是系统损毁的尖锐警报。他害怕,这一次的失败,会再次证明他的逻辑在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无力。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便被梁杏轻轻推醒。
他睁开眼,看到梁杏指着溪流的方向,脸上带着一种他从未见过的、难以抑制的喜悦。
李昭一个激灵,连滚带爬地跑到溪边。他探头向鱼篓里望去——
只见那不大的藤笼里,银光闪闪,挤满了大大小小的鱼!十几条的青灰色大鱼,正在里面惊慌地打着转,徒劳地寻找着出口,却一次次被那个“易进难出”的漏斗挡了回来。
成功了!
一种巨大的、纯粹的喜悦,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淹没了李昭。他忍不住发出一声欢呼,一拳砸在水面上,溅起大片的水花。这喜悦,甚至超过了他当年第一次独立完成千万行级别项目时的成就感。
因为,这不仅仅是代码的胜利,这是生存的胜利!
梁杏也笑了。这一次,不再是那个转瞬即逝的、浅浅的微笑。而是发自内心的、灿烂的、让她的整张脸都生动起来的笑容。她看向李昭的眼神,充满了光彩。那光彩里,有钦佩,有感激,有信任,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一种对于“伙伴”的认可。
他们收获了足够吃上好几天的鱼。当第一条烤鱼的浓烈香气在林间弥漫开来时,李昭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这不仅仅是食物带来的饱足感,更是一种源于“掌控力”的安全感。
他们不再是只能被动接受自然馈赠或惩罚的流浪者。通过知识和协作,他们第一次,主动地、系统性地从这个世界获取了自己需要的资源。
李昭坐在篝火边,看着手中那本用石片和木炭记录的、歪歪扭扭的“设计笔记”,心中百感交集。
他想起了那场失败的瘟疫干预,那次他试图用高高在上的“真理”,去强行覆盖整个“系统”,结果被识别为“病毒”,狼狈地遭到查杀。
而这一次,他成功了。为什么?
因为他不再试图去修改这个世界的“底层内核代码”。他没有去改变水流的方向,也没有去改变鱼的习性。他只是观察、理解了这些既有的“规则”,然后,用他的知识,设计并插入了一个小小的、与整个系统完美兼容的“补丁”(Patch)。
这个补丁,没有引发系统的排异反应。相反,它利用了系统的现有资源,极大地提升了他们这个“用户二人组”的“资源获取效率”。
这是他的第一个,成功的“补丁”。
他抬起头,看着正在溪边清洗藤篓,准备将其重新放入水中的梁杏。阳光洒在她身上,她的身影在清澈的水中投下倒影,与周围的山林、溪水、天空,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完美的画卷。
她,是这个世界的“原生系统”。
而他,是那个带着外部知识的“变量”。
当变量不再试图颠覆系统,而是学会了如何编写兼容的“补丁”,并与系统本身(他的锚点)紧密协作时,一种全新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似乎正在缓缓展开。
他知道,一个鱼篓改变不了这个战乱纷飞的时代。但这个小小的、成功的补丁,却修复了他内心最深处的一个“致命BUG”——那就是一个穿越者的、无所不能的傲慢。
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正确位置。不是神,不是救世主,而是一个谦卑的、小心翼翼的、试图让世界变得……好那么一点点的,程序员。
(http://www.220book.com/book/R7T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