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34章 岁稔人和,共绘宏图

小说: 东汉异世录   作者:地图好陌生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东汉异世录 http://www.220book.com/book/R8IT/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134章 岁稔人和,共绘宏图

开元七年腊月,中原的雪落满农科院的试验田,岁末的“天下丰乐宴”在洛阳皇城的麟德殿举行。殿内暖意融融,蒸汽管道的暖意混着饭菜香漫过每一处角落,来自中原、东瀛、敦煌、琉求的代表围坐一堂,桌上的菜肴透着“和合”之意——中原的蒸饺捏成倭式鱼形,敦煌的烤饼撒上流求的椰丝,波斯的蜜饯搭配着汉地的茶汤,每道菜旁都立着小木牌,标注着食材来源与各族烹饪技法的融合。

陈远举杯起身,殿内的“扩音铜钟”将他的声音传遍每个角落:“开元七年,西海风调雨顺,赖于三件事——一曰‘勤耕’,中原扩种新粮三千万亩,东瀛稻鱼共生增收五成,敦煌棉田亩产创新高,流求红薯遍植梯田;二曰‘通商’,铁路运粮超千万石,丝路商队往来逾五百支,汉倭合造船舰通达南洋;三曰‘同心’,北境联防无烽火,海岛共抗台风灾,各族学子同窗读书,工匠同坊造物。今日这杯酒,敬天地风调雨顺,敬万民勤劳互助,敬九州和合共生!”

中原丰乐:仓廪实而民心安

洛阳“天下粮仓”的恒温仓内,官吏们正用“谷物测湿仪”检查新粮。小麦堆得如小山般,插入仪器的探针显示“水分12%,达标”,仓顶的“通风扇”缓缓转动,保持空气流通。“今年中原十八省皆丰收,这仓里存的粮食够洛阳百姓吃三年,”仓官翻开“入库台账”,每笔记录都标着“产地”“品种”“入库日期”,“最远的是燕赵的玉米,通过铁路运了七天就到,比往年用马车快二十天,损耗还少三成。”

“农户表彰大会”上,张家庄的王老汉捧着“勤耕金牌”,笑得合不拢嘴。他家的十亩地全种了“豫粳三号”杂交稻,亩产达六石二斗,比往年多收两石。“全靠农科院的博士指导,用了‘干湿交替’灌溉法,施了‘绿肥’,”他展示着“丰收账本”,“除了自家吃的,卖粮赚了五贯钱,够给孙子交学堂学费,还买了台新播种机。”台下的农户们传阅着“新农具图谱”,上面的“自走式收割机”“多功能犁”让人心动,管事笑着说:“开春后工坊就按订单送货,保证家家都能用得上。”

中原的“市井年货街”热闹非凡。绸缎铺挂着“汉倭合织”的锦缎,上面既有中原的缠枝纹,也有东瀛的波浪纹;铁器行摆着“蒸汽工具套装”,从锄头到剪刀一应俱全,买一套送保养手册;食品摊的“跨域点心”最抢手——流求椰丝糕、波斯蜜饯、中原糖画摆在一起,孩童们捧着铜钱挑选,笑声震落了檐角的积雪。“今年生意比往年好三成,”绸缎铺掌柜算着账,“波斯商人订了二十匹锦缎,说要带回西域当彩礼,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东瀛丰乐:稻鱼肥而海疆宁

博多港的“汉倭年货市集”上,海腥味与米香交织。倭人渔民的摊位摆着“盐渍金枪鱼”,用中原的防潮纸包装,印着双语“保质期三个月”;汉人商户的货架上,“汉倭合制农具”擦得锃亮,铁锄的木柄刻着“耐用五年”的承诺。“今年我家的稻田收了五石稻,还捕了两百斤鱼,”倭人农妇用汉倭双语吆喝,“换了中原的棉布,给全家做新衣,还剩钱买了这对铜烛台。”市集中央的“互助抽奖”最热闹,奖品是“蒸汽渔船模型”“汉倭合编农书”,中奖者无论汉人倭人,都互相道贺。

大友宗麟的“岁末总结会”上,账册里的数字透着喜气。汉倭合建工坊造船三十艘,一半销往中原,一半留在东瀛;“稻鱼共生”模式推广至万亩,带动千户增收;送往中原的“海产干货”赚回白银两万两,购买铁器五千件。“最该记功的是‘双语商队’,”他指着“贸易图”,“他们既能用汉语和中原商人讨价,又懂倭语协调本地渔民,今年没发生一起贸易纠纷。”会后,他给汉倭工匠、农师、商人都发了“和合奖”,奖品是“汉倭合铸的铜章”,一面刻“勤”,一面刻“和”。

九州的“冬学宴”上,汉倭学子共写“春联”。汉人学生写“稻丰鱼肥家宅旺”,倭人学生对“汉倭同心海疆宁”,笔墨在红纸上晕染,年味里透着书香气。“明年我要去中原的格致学堂读书,”倭人少年展示着录取通知书,上面用双语写着“准予入学”,“带回来蒸汽船的图纸,帮家乡造更快的船。”学堂的“成果展”上,学生们的“跨域日记”让人动容——“今日帮汉人同学学倭语,他教我算蒸汽压力,原来学问不分彼此”“和倭人同窗种的菜丰收了,分菜时他多给我两颗萝卜,说中原冬天冷”。

东汉异世录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东汉异世录最新章节随便看!

敦煌丰乐:丝路通而百业兴

敦煌“丝路年货大集”上,驼铃声与叫卖声汇成洪流。波斯商人的“香料铺”前,顾客排着长队,龙涎香、乳香的气息漫过三条街;突厥牧民的“皮毛摊”上,狐裘、羔皮堆得像小山,掌柜用三种语言报价:“中原银一两,丝路通宝十贯,或换棉布五匹。”汉人货郎的“瓷器担”里,碗碟上画着“商队图”——骆驼背上既驮着丝绸,也载着香料,画师特意在角落画了个汉人与波斯人击掌的场景。“今年赚的钱够买十峰好骆驼,”一个年轻驼夫摸着新做的“防寒毡”(中原棉花与突厥羊毛混纺),“开春就组建自己的商队,去中原看看铁路长啥样。”

张骞主持的“岁末商队表彰”上,“联合商队”获“通途奖”。这支由汉、波斯、突厥商人组成的队伍,首创“分段运输法”——汉人带队过中原,波斯人领航穿西域,突厥人引路越戈壁,全年无一次货物丢失。“以前商队各走各的,遇盗匪只能硬拼,现在联合起来,人多势众,还能互通路况,”队长展示着“丝路通志”,上面详细记录着“饮水点”“安全区”“最佳路线”,“抄了一百本送给新商队,让他们少走弯路。”

敦煌的“民族联欢宴”在篝火旁举行。烤全羊的油滴在火里,溅起阵阵香气;汉人用蒸馏法酿的果酒、突厥的马奶酒、波斯的葡萄酒装满酒囊,人们轮流举杯,用不同的语言说着“新年快乐”。一个波斯医师举着酒杯走向汉人郎中:“今年你教我的‘针灸’治好了不少牧民,我把‘波斯草药’的用法都写下来了,换你的‘伤寒论’译本,如何?”郎中笑着递过书:“早准备好了,还加了丝路常见病例的注解,咱们互教互学,才是真本事。”

琉求丰乐:海岛宁而物产饶

琅峤港的“跨岛年货船队”往来穿梭。主岛的“铁器”“棉布”运往各小岛,火山岛的“红薯干”、珊瑚岛的“海鱼干”运回主港,船上的“年货清单”用三种文字写着:“阿勇部落需铁锄二十把、盐五十斤;北岛需棉布十匹、种子三斗。”周明站在码头指挥:“先送老人的棉衣和孩子的糖,再送农具和种子,保证除夕夜前全送到。”

阿勇部落的“丰收祭”上,各族人围着“红薯王”跳舞。这颗红薯足有十斤重,是用中原的育苗法、流求的火山土种出来的,被小心地摆在祭台中央。“以前部落人冬天总挨饿,现在有红薯干、鱼干,还有中原运来的小麦,”阿勇切开红薯,金黄的瓤冒着热气,“分给孩子们尝尝,让他们知道,好好种地,就能吃饱穿暖。”祭典后的“技能赛”上,流求汉子比赛“爬椰树”,汉人农师比拼“嫁接术”,倭人渔民展示“结网法”,赢家的奖品是“三语字典”,大家笑着说:“学会彼此的话,才能学更多本事。”

琉求的“航海学堂”里,师生们正绘制“新航线图”。图上用红笔标出刚开辟的“流求至暹罗”航线,旁边注着“顺风五日可达”“补给点三处”,这是今年最大的收获。“开春就派‘流求号’试航,”船长指着图上的“友谊岛”,“去年台风时在这岛避过难,岛上的人帮我们修船,这次要带些红薯种子送给他们,也算报恩。”学堂的“心愿墙”上,贴着孩子们的画——有的画着蒸汽船,有的画着中原的学堂,有的画着各族人一起打渔的场景,稚嫩的笔触里,藏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从洛阳的粮仓到琉求的海岛,从东瀛的渔港到敦煌的丝路,开元七年的岁末,丰乐的气息弥漫在每一寸土地。陈远站在麟德殿的丹陛上,看着殿内欢宴的各族代表,听着宫外传来的爆竹声,心中一片澄明。所谓盛世,从来不是帝王的独舞,而是万民的合唱——农夫在田间挥汗,工匠在坊里造物,商人在道上奔波,学子在堂内苦读,各族人用不同的语言说着同样的期盼,用不同的双手共建同一个家园。

午夜的钟声敲响,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殿外的烟花在夜空绽放,照亮了“国泰民安”的匾额,也照亮了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陈远知道,这丰乐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来年的春耕还需勤劳,商道还需守护,学问还需传承,团结还需用心。但只要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继续携手前行,那些埋在土里的种子、行在路上的商队、写在纸上的学问、记在心里的情谊,终将在时光的浇灌下,生长出更繁茂的未来。

烟花散尽,余温尚存。麟德殿内的欢笑声仍在继续,与窗外的风雪声、远处的歌谣声交织在一起,谱成一曲属于九州的和合之歌,在开元七年的岁末,在无数个即将到来的新岁里,久久回荡。



    (http://www.220book.com/book/R8I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东汉异世录 http://www.220book.com/book/R8IT/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