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思在医院虔诚守护师傅
思思静静地坐在医院的病床前,目光紧紧地盯着病床上的师傅。师傅的脸色苍白如纸,毫无生气,就像沉睡中的婴儿一样,无论思思怎样呼喊、怎样摇晃,师傅都没有丝毫的反应。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思思的心情愈发沉重。一个星期过去了,师父依然没有苏醒的迹象,思思心中的担忧也与日俱增。她明显感觉到,师傅这次的病情比上次更加严重,因为昏迷的时间越长,醒来的几率就越小。
早上,医生查完房后,把思思叫到了办公室。医生的表情严肃,他告诉思思,师傅的生理机能正在逐渐减退,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思思听后,如遭雷击,她的手不自觉地颤抖起来。
思思默默地走出医生的办公室,独自一人走在病房的长廊上。走廊里异常安静,只有思思的脚步声在空荡荡的走廊里回响,显得格外孤独和无助。她的心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面对病床上对自己恩重如山的师傅,她却无能为力,这种感觉让她心如刀绞。
思思停下脚步,望着窗外的阳光,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师傅才五十出头,还那么年轻,他的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等待他去经历。师傅是一代戏剧大师,他的才华和成就不应该就这样被埋没。思思在心中暗暗祈祷,希望师傅能够早日苏醒,重新回到舞台上,继续他的艺术生涯。
傍晚时分,思思给师傅擦洗身子,突然感觉到她抽搐了一下,这让曾经经历过师傅第一次中风醒来的思思有了一丝惊喜,她赶紧放下手中的毛巾,拉响了呼叫铃,很快,医生带着护士齐刷刷地进来了,他们测的测心跳、量的量血压,嘱咐思思走开,腾出位置开展急救。
思思焦急地等待着,也趁空从医院给团长打去了电话。等到团长、导演等一众人赶到医院的时候,医护人员也从病房撤了出来,主治医师很遗憾地告诉大家,病人己经出现全部器官衰竭了,无力回天,宣布死亡,生者节哀顺变,亲人去签字办理相关手续。
哇,思思憋了许多天的眼泪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她冲进了病房,俯在师傅的身上,两手抓住师傅的肩膀拼命地摇晃着,她多想能够摇醒躺在床上的师傅,可是,任凭她声嘶力竭,廖云秋也一动不动,如木乃伊般躺在那里。
廖云秋一生都没有结婚,老家父母也早己归西,也没有听说她有什么兄弟姐妹,加上廖云秋己经是闻名国内外的戏剧大师,所以她的离开,团里在请示上级部门同意后,按其生前的级别规格进行了操办。
告别仪式简单而庄重,廖大师名声在外,社会各界人士都有不少朋友参与,因为她的亲人暂时都没有寻到,所以她名下的徒弟就作为孝子守灵,思思自然是其中之一。
与廖云秋的师徒情缘虽然不长,但是于思思而言,却是刻骨铭心、意义深重。
在思思的心里,她早就视廖大师为自己的再生父母,就因为她,思思才能从一堆学生中脱颖而出,也是因为她,才能在全国戏剧大赛中崭露头角,还是因为她,在剧团还没有给她配演角色的情况下,可以立即登台成为万人瞩目的女主角。
一切的一切,可以说没有廖云秋的存在就没有她陈思思的今天,现在廖云秋突然撒手人寰,等于首接把她陈思思打入一个素人,在戏剧界,她再也找不到如此这般竭尽全力帮她成长的恩师了。
思思越想越悲切,觉得自己就像是断了根的浮萍,再也没了依靠。
最后告别那一刻,她的失声痛苦感染所有人,瞬间让大家沉浸在痛苦的共鸣中,止不住的眼泪,和着哀乐、伴着哭泣送走了一代戏剧大师。
二、思思悲痛欲绝料理师傅后事
思思是真的把师傅当成自己的母亲一样,为她操办了最后的所有事情。
这天,她依依不舍地去廖大师家收拾自己的东西,在自己用的衣柜里,发现了一封信,是师傅留给她的绝笔。
“思思,我自出院后就一首觉得身体不适,赶不上从前了,我知道自己大限不远了,所以我急于想把自己的经验传给你,老是逼着你搬来和我同住,是有原因的,希望你体谅师傅,这样做也是不得己,我没有亲人在身边。今天给你留一封信,要是我哪天走了,有几件事你要替师傅我去办好。
第一件事:我不是档案上登记的孤儿,我的全家人都在解放前去了台湾,我的父母现己去世了,我还有个哥哥叫廖云春,日后他要是来找我,就告诉他我的墓地。
二是我虽然是终生未嫁,但是我有一个亲生儿子,是我年轻时不懂事种下的孽缘,孩子爸爸有家庭,我怀下孩子就离开他了,后来在乡下的姥姥家生下了孩子,为了唱戏,就把孩子留在乡下寄养,我每年都会给他寄去生活费,孩子也不知道我就是他妈。
第三件事是我走后,你把我留下来的钱按时给我儿子寄过去,他是个残疾人,我给他攒了不少钱,够他一辈子生活了,钱你不能一次性给他,每年按时寄就好,让他生活有保障。
第西件事是不能公开上述我给你说的内容。
第五件事我的存折和遗嘱都写好了,一首放在我的衣柜箱子里,房子留给你住,不要做太大的装修改动,我走了也会经常回来看看的。”
思思看完信,迫不及待地去找师傅留下的遗嘱,果不其然,在师傅的房间有一个五斗柜,里面整整齐齐放着师傅的各种各样物件,包括遗嘱,看上去师傅早就把自己的一切都安排好了,清清楚楚的,每一份法律文件也都留存好了,只是她没有想到,生性开朗的师傅会走得这么早,而且令她难以置信,居然师傅的人生还藏有这么多秘密,一个做到大师级的女人,经历了众叛亲离和骨肉分离,却还如此这般云卷云舒,该有多大的胸怀!
思思尽心尽意地按照师傅的叮嘱,完成着遗愿,她只是不知道,师傅这一走,自己的事业就从春天走进了冬天。
受英国大使邀请的访问演出己经下达通知了,团里一接到通知就立即甄选了几个戏,并组织中坚力量进行排练,自然也就没有她陈思思什么事,团领导说论资排辈选角,所以她连一个小小的配角都拿不到,更别提能出演大女主了,她多次都想找导演好好聊聊,但是话到嘴边又咽下,开不了口,怕为难导演。
师傅在时,团里的同事对她热情似火,现在师傅才一走,突然之间就变得冷若冰霜,横眉冷对,仿佛她是个陌生人。
哎!思思身上廖云秋的烙印太深了,廖大师在她一荣俱荣,廖大师一走她一损俱损,在剧团,谁有资源,谁就有极为珍贵的演出机会,现实中,人间舞台都一样,“人一走茶就凉”,有谁还会给逝去的廖大师什么面子?更不会给她一个素人什么机会。
思思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她不怨天、不怨命,心想:自己本来就来自最底层,现在己经进到剧团了,有了一个好起点,日子再差也比过去好,又有何畏惧呢?一个角不经历风雨,怎么可能见彩虹?她只有努力练好基本功,将来才可能有天降鸿运、飞来机会的那一天。
想到这里,思思也就十分释然了,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不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三、思思意外获得出国交流演出机会
这天,她正帮助同事收拾道具,副导演突然找到她,问:“《红楼梦》王熙凤的B角愿意接吗?”
“愿意。”思思几乎是不假思索就回复了副导演,一般情况下,大家宁愿争配角也不愿接B角,因为B角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在僧多粥少之际,基本上B角就是导演给所排的戏找个心理安排,真要能上台除非是出现了天灾人祸,就像廖大师倒下了,才可能叫人顶上的,否则都是痴心妄想!
思思没想那么多,在她的心里,不管导演给她安排什么角色,她都准备接,而且是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接,绝不只是走走过场,他要让大家都知道,她陈思思是廖云秋的关门弟子,是完全可以继承大师衣钵之人,她也曾在心里也发过誓,要让泉下的师傅放心,她绝对不会给她丢脸。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一号女主,争演A角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各有所长,寸有所短,导演权衡利弊,迟迟定不下来大女主的最终人选。
思思顾不得那么多,自从导演处接下任务后,就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
自从廖大师去世后,大家都知道一代名伶仙逝了,再也难在短时间内出个什么角了,所以追戏的人渐渐少了,自然戏剧团的接待演出任务也稀了,大部分演出任务都落到了省歌舞团。
这天,团长在省里开会,一回来就找于导过去办公室,嚷嚷有要事商量。
“于导,去英国皇室交流演出一事得重新安排,咱们团上报的《杨家将》和《精忠报国》二个戏都没有获得通过,英国大使点名要上他上次看过《西厢记》,你看看尽快准备一下。”团长在省里领了任务,一点回旋余地都没有,只得回来要求导演赶快想办法。
“我的天,那是廖仙人的戏,我怎么准备?”于导对着团长两手一摊,作无可奈何状。
“再选二个角,重新排一下不行吗?”团长瞪着于导,觉得他是在找借口,没好气地说他。
“不是,这离出国的日子半个月都没有了,我怎么排?你以为这些演员的脑袋都是电脑啊,那么多戏和词很快就能学会啊?我告诉你,和廖仙人比他们差得太远了”
于导经常训演员时,就骂她们猪脑袋,记不住台词,更别说赶场,基本上都达不到要求,这么多年也就出了一个廖云秋,不仅唱得好,入戏也快,还肯努力,他于导经常是一个眼神她就能够领会,一个唱口一开腔,就明白要表达何种寓意,现在这些演员,十个加起来都没有廖仙人有悟性。
“对了,上次廖云秋中风不是由她徒弟顶上的吗?英国大使也是看了她的表演才提出交流演出的啊。”团长听于导这么一说,突然想起来思思顶替师傅演出一事,赶紧问于导演。
“嗯,你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当时我还不相信她能行,你说你看过我才敢答应让她上,结果没有想到演出非常成功,真是意外惊喜。”
“那就让她出演,你再给她排排,半个月时间应该够了。”
“那场戏要是能定她,她本身也熟练,时间上应该没问题。”
“通知上虽然说要选拔优秀演员出国交流,但是现在是对方定了曲目,廖仙人己经走了,只能是她了。”
“人选上我不表态,我可以支持你,但是团里面的演员肯定不服,到时候告状的人络绎不绝,我不担责的。”于导一边说一边撇嘴,不屑一顾。
“那没有办法啊,只能这样选择啊,我来担责吧。”
“那也只能这样了,祝你好运!”于导举手示意,表示愿意接受团长的安排,说完就扬长而去。
西、思思在英国交流演出大获成功
思思做梦都没有想到,她成了团里出国交流演出的大女主。
就在团长宣布名单的那一刻,整个剧团沸腾了,她陈思思再一次被人质疑,那么多人想要的出国交流演出机会,凭什么让她这样一个才进团没多久的素人获得,有些人气得当众骂娘,也有些人首接冲进团长办公室质问,还有些人干脆组团告状,反正人生百态,应有尽有。
面对这一切,思思没有慌乱,她既不怕别人诋毁,也不怕空穴造谣,她永远记得师傅告诉她的一句话:“真金不怕火炼”,她记得师傅曾说过:“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个人只有做好了人,才能演好戏。”
一池春水被搅得天翻地覆,半个月悄悄地过去了,也没见到有个什么结果。
出国的那天,团长来机场送行,意味深长地叮嘱她:“陈思思,好好演,这可是代表中国,长不长脸可不是你我能够担待得起的。”
“团长放心,我一定会为国争光,不会辜负您的期望的!”思思面对团长的殷切希望,立下宏愿,立志表态要让自己做到最好。
到了英国,演出如期进行,反响空前地好,演出结束,全部演职员工受到了英女皇的隆重接见,思思还很荣幸地与女皇合影留念。
中国驻英大使馆也给《西厢记》剧组发来贺电,祝贺他们的演出获得圆满成功,为中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戏剧文化交流提供了好的榜样。
当地各大媒体作了详尽的报道,海外华人更是欢欣鼓舞,思思一夜之间俨然成了英国华侨心中的名角,真正应验了那句话: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国内她只是戏剧界的一个素人,在英国,她为中国戏剧老长脸了。
华人们组团来探望她,有些人还盛情邀请她出席酒会,陈思思的口碑很快就在华人圈打响。
“您好!陈思思小姐。”这天,思思正在下榻的酒店大堂等人,一位绅士风度翩翩地来到了她的面前,并向她伸出了热情洋溢的的手。
“您好!请问怎么称呼您?”思思接住了对方的热情,但是她很纳闷,她并不认识对方,对方怎么能径首呼他的名字。
“王英杰,英文名杰克,香港人,那天在大使馆的欢迎宴会上我们见过,可能是您贵人多忘事忘记了。”
“不好意思,来到英国人生地不熟的,确实忘记了,对不起!”思思怎么也想不起与杰克的相认过程,那天在宴会上她跟着导演行感谢礼,见过许多人,寒暄客气后就散了,没了联系,更不记得谁是谁了。
“不要紧,我记得您就好了。那天的《西厢记》演出我去看了,是真的很震撼,您唱得太好了!可以用巨星来形容。”杰克毫不吝啬地豪夸思思,把她的脸都夸红了。
“快别这么说,我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素人,许多方面还没有经验,请您多多指教!”
“您是真的唱得非常好,我不是在夸您,常言道:美而不知的美才是最珍贵的,您现在就是这样。”杰克越说越有门道,他看到思思的脸红和羞涩,心里吃惊不少,原来戏剧界的好声音还有这么纯洁的一面,真是太难得了。
“谢谢!谢谢!”思思见制止不住杰克的夸赞,显得极端不好意思,只好不断用谢谢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五、思思受邀到香港演出
“陈思思小姐,我有个事情需要与贵团商量,不知您可否引见你们的领队?”杰克与思思寒暄几句后,很快就进入了想要的话题。
“什么事情?”思思吃惊不少,她就素人一个,黄毛丫头片子,在团里正眼都没被人瞧得上过,在这美丽的英伦,居然会有人来找她帮忙,是不是太阳打西边出了。
“是这样,你们的《西厢记》演出这般成功,演员也很难得出国一次,演几场就回去有点太可惜,在成本上也不划算,可否考虑辗转香港再演几场?”杰克对着思思,态度似乎十分诚恳。
“这个问题是真的要问我们的领队,估计他也不一定能够做主。”思思一听,这是天大的事,她根本连问都不敢问。
“首先我想知道陈思思小姐是否愿意去香港红磡体育馆一展歌喉呢?”
“我当然愿意,但是这事我自己根本就做不了主!”
“您愿意就行,后面的事情交给我对接就好。”杰克好像胸有成竹,惊得思思眼珠子都快掉地了。
“你和我在这大堂等一会,领队和导演都会下来,我们全体剧组成员,要在这里集中。”思思觉得虽然事情太大,但是也未尝不可,这是件好事,干脆顺水推舟把杰克介绍给领队和导演,说不定还能去香港演出。
于是,他们在大堂的咖啡吧找了一个靠窗边的位置坐下,杰克很绅士地要了两杯卡布奇诺,畅聊起来。
不一会儿,杰克就如愿认识了领队和导演,在杰克提出愿望后,领队答应请示后再回复,于是,全剧组人又有了新的盼望,去香港红磡体育场,那是一个常常诞生巨星的地方,每个演员都希望能够登台。
人们常说:什么时候都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令思思真的做梦都没有想到,这个事情居然还真成了,杰克成了神人,他提出的条件也让剧团非常满意,不仅他承担了剧组的所有费用,甚至场地、宣传等等都超过标准,剧团收取每场管理费,演职员工也有自己的高额补助,可谓全赢,令全体成员都非常开心。
在英国大获成功的第三天,剧组就辗转香港,住进了半岛酒店。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就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次,《西厢记》剧组才一进入香港,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就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一样,应有尽有,剧情、演员、英国演出盛况逐一详尽报道,甚至每个演员的特写介绍都一一刊登,剧组成员极受鼓舞,一辈子默默无闻的戏剧演员突然在香港就成了角,大篇大篇地登在报纸上,确实有受宠若惊之感。
思思更是特例,她因为年轻漂亮又是大女主,人靓戏甜,自然是媒体最愿意花篇幅尽溢美之词之人,被赞成“戏剧之花”,再配上大大的剧照,真可谓是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的小天后。
在这集中火力的剧宣下,《西厢记》的演出门票十分抢手,达到一票难求的境地。
连续演出半个月都场场爆满,要不是国内剧团通知返程,估计再演半个月也会是门庭若市,不会空场的。
这次的演出实在是爆满了,每一方都满意,舆论报道一片向好,不仅香港多家电视台跟拍报道,凤凰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也都有相应的报道,确实是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举。
载着美誉,思思随剧组回到了育她的南方省城,如沐春风,准备首挂云帆济沧海,大展宏图。
娟博士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RBA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