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6章 余波未平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寒儒劫】明末书生闯清初 http://www.220book.com/book/RC2P/ 章节无错乱精修!
 

漳州月港的晨雾还未散尽,沈砚的草鞋己经踩过三处泥泞的田埂。他佝偻着背,头戴破旧的斗笠,肩上挑着一担新采的草药,活脱脱是个走方郎中。只有腰间那枚铜印偶尔碰撞到药锄时,才会发出与身份不符的清脆声响。

"先生可会治热症?"

田垄边突然闪出个农妇,粗布衣裙上沾着泥点。沈砚眯起眼睛——这妇人虎口有茧,是常年拉弓留下的痕迹。他不动声色地放下担子,从怀中摸出半块玉珏晃了晃。

"热症分阴阳,"沈砚压低声音,"夫人是外感风热,还是阴虚火旺?"

农妇的瞳孔微微收缩。她转身引路时,沈砚注意到她腰间别着把短刀,刀鞘上刻着与疍家少女锁骨处相同的刺青图案。穿过一片甘蔗地,简陋的茅屋后竟藏着个砖砌的地窖。推门进去,十余名工匠正围着一台古怪的机器忙碌,铜制齿轮在油灯下泛着暗光。

"这就是沈公子的'火龙出水'?"为首的匠人举起半成品,铁管上密密麻麻的钻孔让沈砚心头一震——这分明是他留在郑军中的连珠火铳改良图,却被改造成了水战用的喷火筒。

地窖角落传来纸张摩擦声。沈砚转头看去,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正在临摹《物理小识》中的齿轮图,旁边摊开的账本上却记满了各府县私塾的地址。书生抬头时,左颊刺着的赫然是"匠籍"二字。

"同安郑氏的藏书印果然好用。"书生咧嘴一笑,露出缺了颗门牙的黑洞,"上月漳浦县学突然多了二十套《农政全书》,县太爷还当是教化之功。"

沈砚刚要询问,地窖外突然传来三长两短的鸟鸣声。农妇瞬间吹灭油灯,工匠们熟练地将机器拆解藏入地砖之下。黑暗中,沈砚被人拽到墙角,一块活板在他脚下无声开启。

"镶黄旗的探子摸过来了。"农妇塞给他一包硫磺粉,"从水路走,白礁村有接应的船。"

北京紫禁城的武英殿内,多尔衮正用匕首挑开火漆封印。羊皮图纸在案几上缓缓展开,西洋望远镜、比例尺等物件压住西角。跪在殿中的绿营参将额头渗汗,官服后背己经湿透。

"这就是郑逆军中新造的火器?"多尔衮的指尖划过图纸上的Ω符号,这个古怪的字符让他想起沈砚当年在匠作营时,常在沙地上画的那些异域文字。

"禀王爷,此物射程达二百步,能连发五弹。"参将的声音发颤,"泉州一战,我军三个牛录的弓箭手..."

"够了。"多尔衮突然用满语打断,招手示意殿角的传教士上前,"汤若望,你看看这个转轮机关。"

戴着金丝眼镜的耶稣会士俯身查看,鼻尖几乎碰到图纸。当他发现齿轮组间的摆线设计时,灰蓝色的眼睛骤然睁大:"这...这是伽利略去年才发表的间歇运动理论!"

殿内烛火噼啪作响。多尔衮慢慢卷起图纸,突然将匕首插在案几上:"传令江南织造局,查三个月内所有经手过西洋图书的汉匠。"匕首柄的红宝石映着他阴鸷的眼神,"特别是那些...懂摆线方程的。"

九龙江入海口的芦苇荡里,沈砚的小船正随潮水起伏。他摘下斗笠,露出剃光的额头和脑后新编的假辫——如今他己是"泉州逃难来的旗人郎中",腰间铜印也换成太医院的仿制品。

"先生要的艾草。"疍家少女从芦苇丛中钻出,竹筐底下藏着最新情报。沈砚假装把脉时,少女快速低语:"漳州府在查私塾,同安县学昨日被抄。"

沈砚指尖一颤。他翻开竹筐底层的《三字经》,扉页上用针眼刺出的微缩地图——正是郑成功在铜印中暗示的备用联络点。书页间还夹着片薄如蝉翼的锡纸,上面用醋写满了各府县被捕工匠的名字。

"告诉种玉堂的伙计。"沈砚将硫磺粉混入艾草,"《伤寒论》的注疏本要改用蓝靛染纸。"

少女划船离去时,江面上飘来官船的梆子声。沈砚从船板夹层取出半成品火铳,轻轻旋开机关——这是按《物理小识》记载改造的燧发装置,击锤上刻着方以智手稿中那个凤凰浴火的图案。

暮色渐浓,对岸突然亮起火光。沈砚摸出铜印在船帮敲击三下,水面立刻泛起涟漪。几个黑影从江底浮出,嘴里叼着芦苇杆换气。为首者抹去脸上淤泥,赫然是当初火龙船上的年轻工匠。

"福州匠籍二十六人,全在这里了。"工匠吐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微型齿轮组,"按先生教的法子,藏在城砖夹层里运出来的。"

沈砚将齿轮浸入江水,铜锈立刻掩盖了新打磨的痕迹。远处官船的火把越来越近,他突然从药篓取出艾草点燃。刺鼻的烟雾中,工匠们再次潜入水下,只有一串气泡指向下游的废弃码头。

南京旧院的残垣断壁间,钱谦益正用拐杖拨弄焦土。突然,拐杖碰到个硬物——是半截焦尾琴的岳山,檀木上"河東君"三字依稀可辨。老学士的手突然颤抖起来,身后跟着的绿营把总连忙上前搀扶。

"大人节哀,柳夫人她..."

"查清楚了吗?"钱谦益的声音异常平静,"那批从福建送来的图纸。"

把总凑近耳语:"国姓爷军中确有个懂西学的谋士,但..."他忽然瞥见墙角闪过人影,急忙拔刀追去,只拾回一片沾血的衣角。布料上的硫磺味让钱谦益瞳孔骤缩——这是沈砚当年在匠作营常穿的苎麻衣料。

当夜,钱谦益的密折与那片衣角一同装进漆盒。驿马奔出南京城时,老学士在书房摊开《秣陵春》曲谱,手指悬在"愁杀"二字上方久久未落。烛泪滴在曲谱上,恰似当年柳如是抚琴时落下的那滴泪。

闽南丘陵的暴雨中,沈砚踉跄着爬进一座废弃土楼。他左肩的箭伤还在渗血,染红了怀中那包稻种。当他在灶台后摸到暗格时,二十三部手抄本正静静躺在干燥的稻草间——这是分散各地的工匠们凭记忆默写的《天工开物》章节。

雨声中混杂着马蹄声。沈砚将稻种藏入陶瓮,突然发现瓮底刻着行小字:"种玉堂蓝靛染法可隐墨迹"。他苦笑一声,这分明是黄宗羲的笔迹,看来那位思想家早料到会有今日。

马蹄声在土楼外停住。沈砚吹灭油灯,从灶膛抽出一根烧焦的木棍。炭黑抹脸时,他摸到耳后那道旧疤——这是多尔衮当年试探他忠诚度时,用烧红的腰刀留下的印记。

"搜!每个老鼠洞都别放过!"

清兵的呼喝声中,沈砚无声地滑入水井。井壁上的凹槽恰好容人攀附,这是郑氏情报网标记过的逃生通道。当火把的光亮照到井口时,他己潜入地下暗河,怀中的稻种随着水流轻轻晃动,像一串沉默的风铃。

暗河尽头有微光闪烁。沈砚浮出水面,看见岩缝里插着半截红珊瑚簪子——疍家少女留下的路标。簪子旁的石壁上,有人用炭笔画了艘简笔船,船帆上写着他教给工匠们的伽利略摆线公式。

沈砚抹去公式,重新画上Ω符号。远处传来潮声,他知道下一个联络点就在海的那边。



    (http://www.220book.com/book/RC2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寒儒劫】明末书生闯清初 http://www.220book.com/book/RC2P/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