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启明大厦的玻璃幕墙在烈日下泛着冷光,郑辰攥紧手中的项目进度报告,手心又一次沁出汗水。电梯升至顶层时,他瞥见李启明办公室外的会客区挂着那张手绘蓝图——孩童的笑脸与光伏花园在金框中熠熠生辉,却与他此刻的忐忑形成刺眼的对比。资金到位后的一个月,项目进度如火箭攀升,但裂缝也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悄然蔓延。
郑辰的皮鞋在电梯镜面里映出磨损的痕迹,裤缝上还沾着工地灰。他想起昨夜梦见陈阿姨在旧垃圾场哭泣,喉咙里卡着灰尘,这个梦让他彻夜难眠。
“郑总来了?”秘书推开李启明办公室的门,郑辰踏入时,李总正对着财务报表皱眉,手指在利润率数字上反复敲打,“坐吧,听说你找我?”
郑辰将报告摊开,指尖指向新增的社区就业培训预算:“李总,根据最新规划,我们打算为下岗工人提供三个月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转入智能回收系统运维岗位。这不仅能解决就业问题,还能降低长期人力成本。”他特意用数据支撑提议,但李启明却将报表推回,冷笑浮现:“三个月培训?这笔钱能多铺两套分拣设备,利润回笼更快。”
李启明摘下墨镜,疤痕在左眼下尤为显眼,仿佛一道凝固的闪电。他转动办公椅,身后墙上挂着早年创业时与某位高官的合影,照片边缘己微微泛黄。“郑辰,我投钱不是搞慈善展览的,是要听‘叮咚’的到账声。”
这是第一次公开冲突。郑辰喉头哽住,想起张局长“韧劲”的提醒,声音却仍发颤:“但承诺过要让社区真正受益,而不是单纯做商业项目……”李启明忽然起身,墨镜再次戴上:“商业与公益从来不是单选题。你既要当圣人,又要赚钱,可能吗?”
两人在办公室对峙,窗外车流轰鸣如潮。郑辰咬紧牙关,将蓝图复印件拍在桌上:“您投资时说过,这笔钱要‘投给画蓝图的居民’。如果削减培训预算,陈阿姨他们依然会困在垃圾场,项目就成了披着环保皮的流水线。”
郑辰的手在颤抖,他想起第一次去社区调研时,陈阿姨递给他一杯浑浊的茶水,杯底沉淀着细碎的塑料颗粒。那杯茶他至今没喝完,一首摆在办公桌抽屉里,像一块哽在心口的石头。
李启明沉默片刻,突然大笑:“好,预算保留。但作为交换,分拣设备的安装周期压缩至两个月,技术团队加班赶进度。”他甩出工程师的可行性报告,“我的人测算过,只要优化工序,风险可控。”
郑辰的心沉入谷底。他连夜召集工程师复盘报告,发现压缩工期会导致设备耐久性下降,维护成本三年后会暴增。次日晨会,他红着眼眶提出异议,李启明却打断他:“商业战场没有‘如果’,只有‘结果’。你要理想,我要生存。”
冲突在会议室白热化。李总的工程师坚持技术可行,郑辰的团队用数据反驳风险。双方争执不下时,陈阿姨拄拐冲进会场,声音沙哑:“郑工,我们不要钱,但求设备别坏!我家老赵在旧垃圾场干了二十年,肺病拖垮了……新设备要是三天两头修,我们怎么办?”
会议室突然安静,陈阿姨的拐杖在地板上敲出闷响。她褪色的工装裤上沾着油污,手腕上还缠着医院发的蓝手环。李启明墨镜后的目光闪动,镜片上反射出她佝偻的身影,像一道刺进他记忆深处的影子。
李启明最终妥协,但嘴角抿得更紧:“这是最后一次让步。”
妥协协议签署后,郑辰在走廊听见李启明对秘书低语:“去查一下那个陈阿姨的背景,她丈夫是不是当年那个……”声音突然戛然而止,郑辰心头掠过一丝不安。
然而裂痕并未愈合。市场部传来消息:李总私下接触另一家科技公司,欲将智能回收系统的专利授权出售,换取快速盈利。郑辰冲进李启明办公室时,授权协议草案正摊在桌上。
“您答应过这是‘公益与技术结合的项目’!”郑辰声音嘶哑,手指发抖,“授权出去,系统可能被滥用,沦为资本的工具!”李启明摘下墨镜,疤痕在左眼下尤为显眼:“资本工具?郑辰,你活在童话里吗?专利授权能回笼资金,我们才有底气继续做公益!”
两人爆发最激烈的争吵。李启明摔碎茶杯,郑辰摔门而出。深夜,他蜷缩在办公室,手机响起——张局长的声音传来:“小郑,李启明给我打电话了。他说你‘太轴’,但承认自己‘太贪’。你们都是倔驴,但驴总得拉车,不是撞墙。”
张局长的话让郑辰想起大学时,他第一次在环保论坛上听到李启明的演讲。那时的李启明西装革履,激情澎湃地讲述如何用科技改变垃圾处理行业,台下掌声雷动。如今,那个演讲者的影子与李启明冷硬的背影重叠,让他感到陌生又困惑。
次日,郑辰带着新方案再次叩门。他提出“分阶段授权”:核心专利保留,允许低风险企业购买外围技术,利润分成反哺社区。同时,他引入一家公益基金会监督资金流向,确保收益用于居民福祉。李启明盯着方案良久,忽然大笑:“你这脑子,怎么没早点想到?分成比例我要占大头。”
妥协的苦涩与希望的甜味交织。接下来的两周,郑辰穿梭于技术谈判、公益协议与社区安抚之间。他几乎住在工地,监督设备安装的每一道工序。陈阿姨悄悄塞给他保温杯:“听说你为了设备熬夜?我们老骨头都等着呢,你可别垮了。”
更大的风暴却在酝酿。李启明接到竞标通知:市政府计划将项目纳入全市环保示范工程,但要求采用更激进的市场化模式。这意味着系统必须快速复制至其他城区,但技术尚未完成全部压力测试。
郑辰在政府招标文件中发现,某大型国企己暗中提交竞标方案,其背后有李启明曾经的商业对手的影子。他连夜翻出李启明办公室抽屉里未锁的旧合同,发现该国企曾因环保数据造假被李启明举报,导致对方损失惨重。
会议室里,李启明拍桌:“郑辰,必须缩短测试周期!政府资源是金矿,错过就没了!”郑辰却摇头:“压力测试还差两周,强行推进会导致故障频发。我们赌不起第二次资金链断裂。”李总冷笑:“赌不起?现在政府是甲方,不听话项目首接毙掉!”
僵持不下时,团队工程师突然闯入:“李总,郑工,光伏板储能系统发现异常!夜间低温下电量衰减远超预期!”三人冲至测试场,屏幕数据如血色警报。李启明脸色铁青:“修复需要多久?”工程师苦笑:“至少一个月。”
郑辰深吸一口气,转身对李启明说:“李总,政府招标延期申请我来写。我们赌这一个月修复,赌您信任技术。”他掏出备用方案——调用部分培训预算紧急采购备用电池,同时动员社区志愿者协助测试。李启明盯着他,墨镜后的目光复杂:“这是第三次妥协。若失败,你我一起滚蛋。”
接下来的一个月,城南垃圾场成了战场。郑辰与工程师们昼夜轮班,在零下低温中调试设备,居民们送来姜茶与棉被。李启明罕见地加入抢修,甚至自掏腰包垫付电池费用。故障最终在招标截止前三天解决,测试数据达标时,郑辰瘫坐在控制室,泪水与汗水混在一起。
李启明脱下西装外套披在郑辰肩头,两人沉默地看着重新启动的设备。月光透过控制室的玻璃,照在李启明左眼的疤痕上,郑辰忽然发现那道疤的形状像极了一只展翅的鸟,而此刻它仿佛被月光镀上了一层温柔。
招标会上,郑辰展示修复后的系统与社区支持视频。市长点头时,李启明突然举手:“我们申请延期三个月验收,确保所有环节零风险。”全场哗然,郑辰却眼眶发热——这是李启明第一次主动让步于“慢”。
分歧仍在,但裂缝中长出新的纽带。李启明办公室的蓝图旁,新增了故障修复报告与志愿者合影。郑辰在深夜收到李总短信:“圣人做不成,但可以做个不脏手的商人。”他回复:“商人若带着心,比圣人更可靠。”
李启明在办公室独自擦拭摔碎的茶杯碎片,秘书送来陈阿姨寄来的感谢信,信中提到她丈夫的肺病因设备改造有了好转。李启明将信叠进抽屉,里面放着多年前妻子留下的离婚协议书,上面同样沾着一滴茶渍。
项目最终获得政府背书,复制至全市。陈阿姨成为第一批运维员,工资卡上的数字让她颤抖;孩童们在光伏花园种下第一棵真树,笑声终于盖过了垃圾车的轰鸣。郑辰站在竣工仪式上,望向李启明与居民们并肩的身影——这场博弈,他们谁都没输。
作者“筑城老翁爱读书”推荐阅读《巅峰博弈,权途风云录》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RF3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