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冲刷着城市的霓虹,将Open乐队成员们各自困在不同的角落。叶峰蜷缩在废弃工厂的角落,潮湿的墙面爬满青苔,与他手中母亲留下的乐谱形成鲜明对比。他反复着乐谱边缘的褶皱,上面还残留着父亲摔琴时溅上的咖啡渍,耳边不断回响着楚天歌离去时决绝的背影。
石小松独自坐在实验室,面前的电脑屏幕跳动着杂乱的代码。他摘下眼镜,用力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声波采集器的残骸散落在桌角,仿佛在嘲笑他对科技与音乐融合的执着。“也许盖世爱说得对,”他喃喃自语,“我一首在用冰冷的代码,毁掉音乐最温暖的部分。”
冬冬回到家中,推开哥哥曾经的房间。书架上摆满了老旧的摇滚唱片,其中一张《银音社1995现场》的封面己经泛黄。他轻轻擦拭唱片封面上的灰尘,想起小时候和哥哥挤在这个房间里,听着这些充满激情的旋律,梦想着有一天能站上舞台。手机突然震动,是哥哥发来的一条未读消息:“我好像迷失了方向。”
楚天歌站在繁华的商业街,橱窗里反射着他疲惫的身影。投资人的电话不断打来,催促他尽快决定合作事宜。路过一家乐器行时,他驻足凝视着橱窗里的电吉他,那把琴与他加入Open乐队时购买的第一把琴一模一样。记忆如潮水般涌来——第一次排练时叶峰的冷脸,麦云洁总能化解尴尬的爽朗笑声,还有石小松调试设备时专注的眼神。
麦云洁躺在公寓的沙发上,望着天花板上的乐队海报发呆。海报上五个人的笑容灿烂而张扬,那是他们第一次在音乐节上演出后拍的。她抓起手机,翻看着乐队群聊记录,最后一条消息停留在争吵爆发前。“我们到底怎么了?”她对着空荡荡的房间发问,声音在寂静中显得格外落寞。
冷石老师坐在银音社的老仓库里,抚摸着斑驳的墙壁。墙上还留着当年乐队涂鸦的痕迹,“自由”“真实”的字样虽己褪色,却依然清晰。他看着手中的银音社徽章,想起三十年前,自己的乐队也曾因为理念分歧而解散。“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他叹息着,拨通了叶峰的电话。
深夜,叶峰的手机在寂静中响起。冷石老师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来老仓库一趟,我给你看样东西。”当叶峰推开仓库大门,昏黄的灯光下,冷石老师正播放着一段古老的录像——1995年的银音社,成员们因为电子音乐与传统摇滚的融合问题激烈争吵,甚至摔碎了乐器。
“后来呢?”叶峰盯着屏幕问。
冷石老师关掉录像,语重心长地说:“后来我们明白了,音乐从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苏晴用一把木吉他,融合了电子音效师的采样,创作出了《星尘狂想曲》。分歧不可怕,可怕的是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与此同时,其他成员也陆续收到冷石老师的消息。石小松修复了部分声波采集器,带着新的灵感赶来;冬冬将哥哥的消息截图发到群里,配上一句:“我们都不该迷失。”楚天歌站在仓库外徘徊许久,最终鼓起勇气推开了大门。
当五个人再次聚在老仓库,空气中还残留着争吵的火药味,但每个人眼中都多了一份思索。石小松打破沉默:“我重新编写了AI程序,它现在能学习我们的即兴演奏风格。”楚天歌拿出投资人的合作方案:“我拒绝了他们的部分要求,保留了创作自由。”叶峰将陶罐碎片拼起:“这些声音,也许能和电子音效碰撞出新的火花。”
麦云洁看着他们,笑着举起口琴:“不如现在就试试?用我们各自坚持的东西,玩一首最不像样的曲子。”
当石小松的设备重新启动,当楚天歌的键盘响起第一个音符,当叶峰用陶罐敲出原始的节奏,一场充满矛盾与和解的即兴演奏,在老仓库里缓缓展开。而在仓库外,雨不知何时己经停了,天边露出一丝微光,仿佛预示着这支重生的乐队,即将迎来新的黎明。暗处,那个记录着“弱点”的笔记本被悄然收起,一场更大的危机,却在这短暂的平静中悄然酝酿。
(http://www.220book.com/book/RGW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