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商号”的扩张计划如火如荼地展开,外埠拓展部的陈管事带着精干的团队,己分赴江南几大重镇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代理商遴选。巨大的利润如同奔涌的江河,源源不断地流入“林氏”的库房。站在事业前所未有的巅峰,俯瞰着日益壮大的商业版图,沈清歌的心中却并未被财富和权势完全填满。
轩儿那“希望姐姐幸福”的稚语时常在心间萦绕,而生母林氏温婉却早逝的身影,以及自身从棺中挣扎爬出、与轩儿相依为命的艰难过往,更让她深刻体会到这世间对弱小者的不公与艰难。巨大的财富,不仅是数字,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
一日,处理完繁杂的账目和各地发回的调研报告后,沈清歌并未如往常般继续筹划新品或审阅代理合约,而是带着翠微和张妈,乘坐马车,悄然驶离了繁华的商区。
马车穿过喧嚣的街道,拐入城西一片低矮破旧的棚户区。污水横流的狭窄巷道,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孩童在寒风中追逐嬉闹,眼神中带着与年龄不符的麻木或野性。几个形容枯槁的老人蜷缩在漏风的屋檐下,眼神空洞地望着灰蒙蒙的天空。空气中弥漫着贫穷、疾病和绝望的气息。这与“林氏商号”门庭若市的繁华景象,形成了触目惊心的对比。
沈清歌默默地看着,黛眉微蹙。翠微眼中流露出不忍和回忆的痛楚,她曾与小姐在最底层挣扎求生过。张妈更是老泪纵横,低声喃喃:“作孽啊…都是苦命人…”
接着,她们又来到了城南一处相对安静但同样破败的区域。这里聚集着许多失去丈夫或父兄的寡妇、孤女。她们大多靠浆洗缝补、做些粗笨活计勉强糊口,生活拮据,更遑论读书识字。几个稍大些的女孩,眼神怯懦地躲在门后,看着衣着光鲜的沈清歌一行人,充满了好奇与自卑。
所见所闻,如同重锤敲在沈清歌心上。她拥有改变自己和轩儿命运的能力,但这世间,还有太多人挣扎在温饱线上,尤其是那些失去依靠的女子和孩童,她们改变命运的机会更是渺茫。
回到“林氏商号”的议事厅,沈清歌的目光扫过墙上那幅日益扩大的大夏舆图,最终落在了象征着财富积累的巨大账簿上。她的眼神变得异常坚定。
“取纸笔来。”她沉声吩咐。
很快,一份由沈清歌亲自拟定、盖有“林氏商号”东家印信的公告,被张贴在商号最醒目的位置,并通过说书人、茶馆闲谈等方式,迅速传遍了全城:
“林氏商号”东家林歌告父老书:
> “林氏”初创,蒙父老乡亲厚爱,方有今日。取之社会,报之社会,乃商之本分。
> 今特拨‘林氏商号’三成纯利,用于:
> 一、于城西兴建‘慈安善堂’,收容无依之老弱、孤儿,提供食宿、医药,延请医者、夫子,授其生存之技,明其做人之理。
> 二、于城南开设‘明秀女子学堂’,专供贫寒女子及孤女免费入学。授以识字、算学、女红、持家之道,更设‘百工’之课(如简单记账、草药辨识、织造改良等),使其有一技之长,可立身于世!
> 学堂即日招生,束脩全免,笔墨纸砚由学堂供给。
> ‘慈安善堂’与‘明秀女子学堂’,不涉宗教,不分贵贱,唯以仁心济困,以学识启智。望有识之士共襄善举,愿天下寒者得温饱,孤弱者有依归,女子亦可凭己力,谋一方天地!
> 林氏商号东家 林歌 谨启
此公告一出,全城轰动!
“三成纯利?!”人们看着公告上的数字,无不倒吸一口凉气!谁都知道如今“林氏”的利润是何等惊人!作者“元气夕阳”推荐阅读《锦瑟谋:穿越重启人生》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三成,那将是何等庞大的数目!这位年轻的林东家,手笔之大,心肠之善,令人震撼!
“慈安善堂…收容老弱孤儿…还教本事?!”
“明秀女子学堂?免费?教识字算学…还教百工?!女子…也能凭本事立身了?!”
“天啊!这是积大德啊!”
“林东家…真是活菩萨转世啊!”
赞誉之声,如同潮水般涌向“林氏商号”,涌向沈清歌(林歌)。这一次,不再仅仅是因为她智勇双全或产品精良,更是因为她这份心系贫弱、泽被乡梓的仁善之心!尤其是在这个女子地位普遍不高、贫寒者难有出头之日的时代,免费的女子学堂和授人以渔的善堂,其意义之深远,超乎想象!
公告张贴的第二天,城南选定的学堂地址和城西的善堂地址便己开始动工。沈清歌亲自参与设计,要求学堂宽敞明亮,有足够的课室和活动场地;善堂则要干净整洁,分区合理,设有专门的医舍和工坊。她任命翠微为善堂的总管事,张妈为女子学堂的监理(负责日常管理和联络夫子),给予了她们极大的信任和权力。
“小姐…这…这担子太重了…”翠微捧着委任书,手都在抖,眼圈却红了。她想起了自己和小姐最艰难的日子,想起了那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流浪儿。
“翠微,”沈清歌握住她的手,眼神坚定,“你经历过苦,才更懂怎么帮人。我相信你。让那些孩子,少受些我们曾受过的罪。”
“老奴…老奴替那些苦命的丫头们,谢谢小姐!谢谢东家!”张妈更是泣不成声,她仿佛看到了当年夫人(林氏)若有机会读书明理,或许命运会截然不同。
资金如同流水般拨付出去,工程进展神速。同时,招聘夫子(尤其是有意教导女子的开明夫子)、招募有经验的善堂管理人员、采购物资等事项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沈清歌并非只出钱,她时常亲临工地,查看进度,与应聘的夫子交谈,提出具体要求(如学堂不仅要教识字,更要注重实用技能和品性培养;善堂的管理必须透明公开)。
她的亲力亲为和务实作风,赢得了更多人的敬佩。本地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儒生被她的善举和诚意打动,主动表示愿意在女子学堂义务授课。一些家境尚可的妇人,也捐出了部分财物或表示愿意去学堂教授女红。
“林东家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夫子感慨道,“开启女智,授人以渔,此乃大善!老夫愿尽绵薄之力!”
“林东家是咱们女子的榜样!”一位捐了布匹的布庄老板娘由衷赞叹,“她让我们看到了,女子也能做大事,也能回馈社会!”
“林氏商号”的社会声望,因这桩前所未有的善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林东家”的名号,不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更成为了“仁商”、“义商”的典范,成为了许多贫寒女子心中的希望之光!市井之间,甚至开始流传“财神娘娘”的称号。
站在初具雏形的“明秀女子学堂”工地上,沈清歌看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对未来充满期待的议论声,感受着空气中涌动的那股名为“希望”的力量。阳光洒在她身上,温暖而明亮。
回馈社会,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她内心深处的悲悯与责任感。这份善举,不仅为无数挣扎在底层的人们点燃了希望之灯,也为“林氏商号”这块金字招牌,镀上了一层无可替代的道德光辉和深厚的民心基础。这无形的财富,将是她未来无论选择哪条道路,都最为坚实的后盾。
社会声望,民心所向,这将是沈清歌(林歌)继财富与能力之后,握在手中的又一张至关重要的底牌。
(http://www.220book.com/book/RK6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