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北京西站地下通道己经人声鼎沸。陈墨跟着老杨穿过拥挤的人群,怀里的吉他像块烙铁般发烫。他昨晚几乎没睡,老杨的呼噜声和地下室潮湿发霉的气味让他辗转难眠。
"就这儿。"老杨在一个拐角处停下,这里人流量不错,墙壁上还有前一个艺人留下的贴纸痕迹。他从背包里取出折叠凳和塑料钱盒,动作熟练得像在自家客厅摆家具。
陈墨咽了口唾沫:"我...我该唱什么?"
"第一次?"老杨咧嘴一笑,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挑你最拿手的,别管别人爱不爱听。记住,在这儿唱歌不是为了讨好谁,是为了活下去。"
陈墨点点头,手指拨动琴弦。断掉的那根弦他昨晚用老杨给的备用弦换上了,但音准总觉得有些不对。他清了清嗓子,开始弹唱一首校园民谣。
声音刚出口就被通道里的嘈杂声淹没。几个匆匆走过的上班族连头都没抬,一个推着婴儿车的妇女皱眉绕开他,仿佛他是路边的垃圾堆。陈墨的声音越来越小,手指开始发抖,弹错了好几个和弦。
"大声点!"老杨在旁边低声喝道,"就当这儿是你家浴室!"
陈墨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回到高中宿舍的淋浴间,那时候他总是一边冲澡一边放声歌唱。声音终于大了起来,但紧张让他的音准飘忽不定,像只没头苍蝇。
半小时后,陈墨的钱盒里只有三个硬币——其中两个还是老杨放进去的"开张钱"。他的后背全湿透了,喉咙干得冒烟。
"别灰心,"老杨递给他一瓶水,"我第一次比你还惨,一上午就挣了五毛钱。"
正说着,通道尽头突然骚动起来。"城管来了!"有人大喊。
老杨脸色一变,迅速收起钱盒和凳子。"快跑!被抓到要没收东西还要罚款!"
陈墨手忙脚乱地背起吉他,跟着老杨狂奔。身后传来怒喝声和金属物品砸在地上的声响。他们冲出通道,钻进一条小巷,首到确认没人追来才停下。
陈墨弯着腰大口喘气,心脏快跳出胸腔。"这...这也太..."
"刺激吧?"老杨拍拍他肩膀,"每天都有惊喜。走,带你去个便宜地方吃饭。"
小餐馆里,陈墨盯着面前十块钱的牛肉面——碗里只有两片薄如蝉翼的牛肉和几根蔫黄的青菜——想起母亲做的红烧牛肉面,鼻子一酸。
"下午还去吗?"老杨问。
陈墨搅动着面条:"去。"
老杨挑了挑眉:"有种。不过西单不能去了,城管认脸。咱们去五道口试试。"
下午的情况稍好一些。陈墨渐渐放开,唱了五首歌,收获十七块钱。一个戴眼镜的女生甚至停下来听完一整首,往钱盒里放了张五元纸币。这微小的认可让陈墨眼眶发热。
傍晚,老杨带他去了附近的人才市场。"光靠卖唱活不下去的,得找个正经工作。"
人才市场里人山人海,每个招聘台前都排着长队。陈墨挤到一家快餐店的招聘处。
"有健康证吗?"招聘的人头也不抬。
"没有..."
"下一个。"
他又试了几家,情况大同小异。要么需要工作经验,要么需要各种证件,而他只有一张高中毕业证——甚至还没拿到手,得等学校寄过来。
"学历?"一家复印店的老板问他。
"高中...刚毕业。"
老板摇摇头:"我们至少要大专的。"
转身时,陈墨撞上一个人。"对不起,我..."他抬头,愣住了,"张阳?"
高中同学张阳穿着笔挺的衬衫西裤,手里拿着一叠简历,惊讶地瞪大眼睛:"陈墨?你怎么在北京?"
"我...来找工作。"陈墨下意识把起茧的手指藏在身后。
张阳热情地拍他肩膀:"我考上北理工了!提前来适应环境。你呢?哪个大学?"
"我...还没定。"陈墨支吾着。
张阳看了看表:"我得去面试个兼职,留个电话吧?"
陈墨这才想起自己连手机都没买。老杨在一旁插话:"他电话坏了,你留我的吧。"
张阳走后,老杨叹了口气:"北京就这样,遍地都是大学生。"
陈墨没说话。他和张阳成绩差不多,但高考那两天他重感冒,发挥失常。现在,他们的人生己经分道扬镳。
天色己晚,老杨带他去看租房信息。最便宜的地下室也要每月八百,押一付三。陈墨数了数身上的钱——卖唱挣的二十块,加上原本的两千三,减去今天的开销,还剩两千二百多。
"先住我那儿吧,"老杨说,"等你稳定了再说。"
回到阴暗潮湿的地下室,老杨很快鼾声如雷。陈墨轻手轻脚地取出吉他,借着窗外路灯的光,在本子上写写画画。脑海中浮现出今天看到的无数面孔——匆忙的、冷漠的、疲惫的、偶尔友善的。一段旋律自然而然流淌出来,他轻轻哼唱着,填上歌词:
"北京的夜,灯光比星星亮/
地下通道,我的歌声在流浪/
有人匆匆走过,有人投来目光/
两千块钱的梦想,能撑到什么地方..."
写完后,陈墨怔怔地看着歌词。这是他第一首原创歌曲,他给它取名《北漂的夜》。弹唱了几遍,确定记住了旋律,他才小心地把本子收好,躺下睡觉。
明天,他决定一早就去办健康证。
(http://www.220book.com/book/RKV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