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2章 认清形势前不要暴露自己的目的

小说: 资治通鉴感悟   作者:浩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资治通鉴感悟 http://www.220book.com/book/RM49/ 章节无错乱精修!
 

智氏覆灭与三家分晋的序幕

这是著名的三家分晋前夕的历史事件,最终结局众所周知:智伯兵败身亡,智氏家族被赵、韩、魏三家瓜分,首接加速了晋国的灭亡。

当赵襄子拒绝智襄子的无礼索地要求后,智襄子以 “赵不献地” 为由,联合韩、魏两家对赵氏发起猛攻。赵襄子被迫退守赵氏旧都晋阳,三家军队将晋阳城团团包围,并引水灌城。就在城池即将被攻破之际,赵襄子连夜派使臣前往韩、魏军营游说,向两家阐明 “唇亡齿寒” 的道理,最终三家达成共识,决定里应外合。赵襄子派人杀掉守堤官吏,决开河堤,让河水倒灌智襄子军营。智军被淹后乱作一团,韩、魏两军趁机从两翼夹攻,赵襄子则率士卒正面痛击,最终斩杀智襄子,尽灭智氏宗族,唯有辅果得以幸免。

背景:晋国六卿制度的兴衰轨迹

公元前 633 年,晋文公为巩固政权、提升军队战斗力,对晋国军事进行全面改革:首先建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军政大权,这便是中国最早的内阁制度。

晋国在晋文公改革后国力大增,此制度得以延续。为避免争权夺利,后来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轮流把持,按 “长逝次补” 原则轮流执政。六卿连续 10 代人在晋国 “尊王攘夷”,捍卫华夏文明,故有 “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 之说。

到晋定公十九年(前 493 年),诸卿因利益分配不均开始互相兼并,最终由六卿变为智、韩、赵、魏西卿。当时智氏掌门人智宣子与赵氏掌门人赵鞅共同执政,赵鞅为人机灵诡诈,常联合其他两家攻击智家,致使智氏势力岌岌可危,赵氏逐渐崛起。赵鞅与智宣子去世后,智氏作为西卿之首独立掌管晋国国政,在智襄子带领下一度实力雄起,成为西家中军事力量最强的一家,单打独斗时其他三家皆非对手,但若三家联合则势均力敌。

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

1. 桀骜不驯,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

智襄子本身能力出众,又继承了父亲智宣子留下的雄厚家底,在两者加持下行事肆无忌惮。他自恃实力强大,总以为只有自己算计别人的份,没有别人算计自己的可能,久而久之养成了目中无人的性子。

2. 误判形势,盲目扩大打击范围

智襄子作为晋国执政者,曾南征北战,一度提升了日薄西山的晋国的声望。但越国灭亡吴国后,勾践北上会盟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而晋国因卿大夫内耗、大权旁落,丧失霸主之位,这对晋国是莫大耻辱。智伯清楚,若要恢复晋国霸业,必须增强国君实力,才能主导晋国一致对外。于是他对赵、魏、韩三家说:“晋国本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霸权。为使晋国强大,我主张每家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归公。” 实则智襄子名义上是恢复霸业,实则想借此逐步吞并三家,结果激起三家强烈反抗,被迫联合起来对付他,最终身死。

3. 高估自身实力,低估对手联盟的可能性

智襄子过高估计自己,在未认清形势、未征求三家同意的情况下,便草率且强行索地,不仅理由牵强,还态度盛气凌人,最终迫使赵、韩、魏联合。

正确的策略本应是拉拢韩、魏,稳住两家,再联合消灭实力最强的赵国,但智襄子急功近利,过早暴露了吞并三晋的野心,让韩、魏认清了自身处境。最终在晋出公二十二年(前 453 年),韩、魏倒戈,三家联手消灭智氏,为 “三家分晋” 奠定基础。

毛主席曾说:“搞政治就是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智襄子却反其道而行之,树敌过多,最终被联合捧杀。

启发:

1. 行事需韬光养晦,避免过早暴露意图

想成就大事,需实事求是、权衡利弊,拉拢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打击敌对势力。在局势未明时,切勿急于暴露目标,否则中间派可能倒戈,导致前功尽弃。

如后世明朝朱允炆削藩,犯了与智襄子相似的错误:多线作战、目标暴露,让藩王提前准备反击。削藩本应拉拢弱小藩王,打击强大藩王,而非从弱者开始,暴露意图。

2. 身处困境,需虚心接纳合理建议

智襄子索地时,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起初都拒绝,因世家土地是祖辈浴血奋战得来,岂容拱手让人?但在强劲对手面前,有时需委曲求全。韩康子、魏桓子听取臣子分析后,为大局着想同意了智襄子的要求;而赵襄子性格刚硬,坚决不同意,若不是急中生智联合其他两家,赵氏险些覆灭。

这启示我们:面对困难、处于劣势时,需保持清醒,该低头时低头,虚心听取建设性意见,毕竟个人智慧有限。

3. 对抗强敌,要懂得借力打力

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切勿硬扛,应寻求外力支持。韩康子的大臣段规曾建议:“好汉不吃眼前亏,先暂时顺从智襄子,等他向别家索地时,再联合其他势力共同对付他。” 单打独斗或许不敌,但联合起来则力量倍增。

智伯的覆灭,是权力博弈中因性格缺陷、战略失误而导致的悲剧。从历史到现实,其教训始终警示我们:成大事者,需兼具清醒的头脑、隐忍的智慧与团结的谋略,避免因刚愎自用、盲目冒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三家分晋的序幕,不仅是晋国的终结,更是对后世政治博弈与生存智慧的深刻启迪。



    (http://www.220book.com/book/RM4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资治通鉴感悟 http://www.220book.com/book/RM4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