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念夏盯着系统屏幕上的提示,心跳如擂鼓。她深吸一口气,手指在确认键上轻轻一按。
“喂?”那头传来一个中♂气十足的男声,“我是市纺织研究所的陈教授,听说你们在做技术升级?”
“是的陈教授,我们正在尝试优化染整流程和预处理工序,但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具体问题。”苏念夏语速平稳,把最近几天的技术难点一一说明。
陈教授听完后沉吟片刻,说:“你们的方向是对的,但在设备匹配和工艺参数上还需要更精细的调整。这样吧,我下周可以亲自来一趟,实地看看你们的生产线。”
苏念夏眼睛一亮,“太好了!谢谢您!”
挂断后,她长出一口气,整个人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
赵大柱来找念夏,听得一头雾水,“你刚才……是在跟谁说话?”
“一个真正的专家。”苏念夏笑着拍拍他的肩膀,“接下来,我们要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同时推进了。”
第二天一早,苏念夏和林宇轩就召集了车间骨干开会。他们先总结了前一段时间的技术改进成果,又提出了接下来的管理改革计划。
“我们现在设备和技术己经基本达标,但要想长期稳定生产,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苏念夏一边翻看笔记本,一边说,“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设备维护制度、人员考核机制,还有质量追溯体系。”
老王皱眉,“这些听起来都不错,可怎么落地呢?厂里以前也有制度,最后都成了摆设。”
“这次不一样。”林宇轩接过话,“我们会结合系统提供的先进管理理念,制定一套真正适合我们工厂的方案。而且,我会亲自监督执行。”
赵大柱挠挠头,“那我该做什么?”
“你先跟着质检组学习数据记录和分析。”苏念夏笑着说,“以后每个环节都要有详细的数据支撑,才能发现问题、优化流程。”
接下来的几天,苏念夏和林宇轩带着团队深入各个车间,与一线工人面对面交流,收集管理上的痛点。
在纺纱车间,一位老工人提起了多年前的一个小建议:“那时候我想过搞个‘故障预警牌’,就是每次机器检修完,贴个标签写明下次保养时间,后来没人理。”
苏念夏立刻记下来,“这个点子很好,我们可以改成提醒系统,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在织布车间,一位中层管理人员无意间提到:“现在有些大厂能轮流排班、追踪生产进度,听说效率提高了不少。”
苏念夏眼前一亮,回去后立刻联系系统,查找相关资源。穿越到58年南锣鼓四合院女工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穿越到58年南锣鼓四合院女工最新章节随便看!她发现系统商城里还真有一款基础版的生产管理系统,虽然功能有限,但对目前的工厂来说己经足够。
她果断兑换了一份试用权限,并安排技术人员进行测试。
与此同时,为了让大家更快适应新制度,苏念夏还组织了多轮培训课程。她亲自上台讲解每一个操作步骤,林宇轩则负责现场演示设备使用方法。
起初确实有不少人抱怨,“又要学新东西,这不是折腾人吗?”“老规矩用得好好的,干嘛改?”
但苏念夏没有急着反驳,而是拿出一张张对比图表,展示新旧制度下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的变化趋势。
“大家看看,自从用了新的流程标准,我们的次品率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产量提高了百分之十五。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工资也能涨!”
这话一出,工人们纷纷低头思索。
培训过程中,有个年轻女工提出:“我觉得每天填写那么多表格太麻烦了,能不能简化一下?”
苏念夏眼睛一亮,“你的意思是,能不能设计一种更首观的记录方式?”
女工点头,“比如画个圈代表正常,画个叉代表异常,简单明了。”
苏念夏当场采纳了这个建议,并让设计组重新整理了记录表模板。
一周后,新制度正式上线运行。
刚开始时,确实出现了一些混乱,有人漏填数据,有人操作失误,甚至还有几个班组因为不习惯新流程,导致当天产量下降。
“这下完了,果然不该改。”有人开始打退堂鼓。
但苏念夏和林宇轩顶住压力,坚持推行,并设立了奖励机制:每周评选“最佳进步奖”、“高效班组”,给予额外补贴。
慢慢地,大家开始适应,错误率逐渐下降,效率稳步提升。
一个月后,李厂长亲自到车间巡视,看到整洁有序的生产线,满意地点点头。
“不错啊,没想到你们真能把这套管理体系跑起来。”
苏念夏笑着说:“这还得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配合。”
林宇轩补充道:“下一步,我们打算引入数字化管理,进一步提升效率。”
李厂长一听,来了兴趣,“哦?说说看。”
正当两人准备详细介绍时,苏念夏的系统再次震动了一下。
她低头一看,是系统消息:
【检测到一项新技术即将应用于纺织行业,请问是否申请提前获取信息?】
车间外阳光明媚,风里带着春天的气息,仿佛整个工厂都在悄悄发生改变。
(http://www.220book.com/book/RN4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