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苏念夏和林宇轩带着“丰收锦”的设计稿走进了李厂长的办公室。
阳光从窗子斜照进来,落在桌上那叠图纸上,映出纸面微微泛黄的纹路。李厂长戴上老花镜,一页页翻着,眉头时而皱起,时而舒展。
“这个图案……有点意思。”他抬眼看了看两人,“你们打算怎么织?”
“我们做了几轮测算,初步确定用现有的提花机可以实现,但需要调整经纬密度和织针角度。”林宇轩回答得稳当。
李厂长点了点头,又翻了几页,“颜色搭配也挺讲究,不是一味追求艳丽。”
“是想让布料看起来既有传统韵味,又不显老气。”苏念夏补充道,“适合年轻人日常穿着。”
李厂长沉吟片刻,把图纸合上,“行吧,先试织一小批看看效果。不过,别指望能一次就成功。”
“明白。”她笑着点头,“我们会盯着的。”
—
试织当天,车间里围了不少人。
工人们一边好奇地张望,一边低声议论:“这回又要折腾新花样?”“听说是绣花改的图案,能织出来吗?”
织机嗡嗡作响,随着梭子来回穿梭,第一块布样终于织了出来。
众人围上前,伸长脖子看。
可结果并不理想。
牡丹轮廓模糊不清,麦穗线条歪斜,整体图案像是被水泡过一样,颜色混杂,布面也不够平整。
“这啥玩意儿啊?”有人忍不住笑出声。
“就是啊,跟糊了一层浆糊似的。”
苏念夏拿起布样,仔细端详,眉头越皱越紧。
林宇轩站在她旁边,轻声道:“看来工艺难度比预想的高。”
“嗯。”她点点头,“经纬配比还是不对,织针太钝,吃线不匀。”
“要不……再调一次参数试试?”赵大柱在边上小声问。
苏念夏看了他一眼,眼神坚定,“不止是参数的问题,我们需要更精细的织针。”
—
接下来三天,她几乎没离开过车间。
每天天不亮就到厂里,调试机器、记录数据,晚上回家还要整理分析,反复推演改进方案。
第西天傍晚,她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现有织针磨损严重,导致花纹走形;再加上经纬密度控制不准,布面才会显得粗糙不均。
她连夜写下调整方案,递给林宇轩,“明天换一批新织针,再重新校准经纬密度。”
林宇轩看着她的黑眼圈,皱眉道:“你回去休息会儿吧。”
“等织出合格的样布再说。”她笑了笑,“我还能撑住。”
—
然而,还没等她们喘口气,新的问题又来了。
染料库存告急。
原本用来做底色的浅米色染料只剩最后一点,勉强能染三匹布。
“染料厂那边说供应紧张,暂时没法发货。”仓库管理员摇头,“现在整个区都限量,优先保障军需。”
“那能不能加价买点?”赵大柱问。
“厂里预算卡得死,多一分都不行。”林宇轩叹了口气。
苏念夏沉默了一会儿,忽然起身,“我去趟家。”
—
回到家,她翻出几件旧衣服,都是母亲以前穿过的,颜色偏淡。
“妈,这些布能帮我煮出点染料来吗?”
苏母愣了一下,“你想自己染?”
“试试看。”她己经蹲下来开始剪布,“如果能做出基础色,至少能撑一阵子。”
厨房灶台点燃,锅里煮着碎布,水汽腾腾。
苏母站在一旁看着女儿忙碌的身影,轻声道:“要是累坏了身子,就不值得了。”
“不会的。”她擦了把汗,笑着说,“我就是想亲眼看到‘丰收锦’织出来。”
—
第二天一早,她拿着自制的染料样本回到厂里。
虽然颜色不如工业染料均匀,但基本能达到要求。
她立刻去找李厂长,“厂长,我这边找到了一个替代方案,成本低,也能应急。”
李厂长接过染料样本,对着光看了看,“你自己弄的?”
“对。”她点头,“虽然不够稳定,但眼下可以用。”
李厂长沉默片刻,最终点头,“那就先试试。”
—
有了染料,试织继续进行。
这次换了新织针,经纬密度也重新调整,织出的布样明显好了许多。
牡丹轮廓清晰,麦穗线条流畅,浅米色底配上金黄与深红的点缀,既古朴又不失现代感。
车间里一片安静,所有人都盯着那匹布。
赵大柱率先开口,“这回,好像成了。”
苏念夏松了口气,手指轻轻拂过布面,指尖还残留着昨天煮染时留下的淡淡色素。
—
那天晚上,她坐在办公室里,翻开笔记本,在第一页写上:
“丰收锦”研发日志
她在下面记下今天的改进细节,又写下一句话:
“如果能有一种更稳定的织针,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写完,她合上本子,靠在椅子上闭了会儿眼。
窗外夜风微凉,穿过窗户吹进屋里,带走了白天的疲惫。
—
次日清晨,林宇轩来得比平时早。
他推开办公室门,看见苏念夏还在睡觉,头靠着椅背,手里还攥着笔。
他轻手轻脚地走过去,拿了一件外套给她披上。
正准备转身离开,却瞥见桌上的笔记本,封皮上赫然写着“丰收锦”。
他翻开一页,目光落在那句:
“如果能有一种更稳定的织针,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他轻轻合上本子,嘴角微微扬起。
然后,他悄悄退出了办公室,关上门。
外面的阳光正好洒在走廊上,像极了那匹刚刚织出来的布。
(http://www.220book.com/book/RN4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