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浓稠得像打翻的墨汁,陆泽面前的手机屏幕散发着微弱光芒。
沈悦发来的消息,似黑暗中突然闪过的一颗流星,在这寂静又沉闷的数据世界里转瞬即逝。
他合上电脑,抬手用力揉了揉发涨的眉心,手指搭在键盘上,犹豫了几秒,最终只回了个笑脸表情。
办公室里早己空无一人,只有他的工位亮着灯。
窗外城市的灯火映照在玻璃上,那些光影仿佛一个个等待他去解开的谜团。他清楚,自己不能停下,必须接着干。
第二天一大早,陆泽就赶到了公司,比平时都早。
茶水间里,咖啡机刚开始运作,他站在旁边等着水烧开,目光却一首落在手里的笔记本上。
昨晚睡觉前,他看一篇关于消费者行为建模的研究论文时,留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理论模型——偏好动态迁移法。
这方法原本是用来预测电商平台用户购物路径的,可他隐隐觉得,也许能把它用到当下的多行业数据整合里。
回到座位,他快速打开电脑,重新导入原始数据集。
这次,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性分析,而是试着按时间维度把不同行业的客户行为进行切片,再用偏好曲线模拟其变化趋势。
思路一打开,整个数据结构好像活过来了一样。
但现实哪有理论那么简单。不同行业的消费习惯、经济周期还有政策影响,这些变量就像一团乱麻,稍微不小心就缠在一起解不开。他建了好几个子模型分别处理各行业数据,可怎么把它们统一在一个框架下综合评估,还是个大难题。
午休时,他一边啃着冷掉的三明治,一边翻看一份去年的投资分析报告。
那是个类似跨行业整合的案例,虽然样本量不大,但研究方法挺有启发。他赶紧记下几个关键公式,打算下午试试。
会议结束,主管走过来拍了拍他肩膀:“进展咋样?”
“还在测试新模型。”陆泽老实答道,“可能会晚点出结果,但我想找个更准的分析方法。”
主管点点头:“别太累着自己,有问题就说。”
这话让他心里稍微舒坦了点,可压力还是沉甸甸地压在身上。他明白,不能总指望老同事帮忙解决问题,得靠自己闯过这道难关。
下午三点,他拨通一位大学教授的电话。
对方是研究消费者行为学的专家,还在一家大型咨询公司当过顾问。
电话接通,他简单说了自己的问题,还发了份简化版的数据样例过去。
“你这想法挺好。”教授听完说,“不过不同行业消费弹性有差异,首接套偏好曲线,模型可能会有偏差。”
“那咋处理呢?”陆泽赶忙问。
“先做聚类,把相似行业归为一组,再单独建模,能减少变量干扰。”
挂了电话,他马上调整模型结构。
他把房地产、科技、消费这三个主要行业分别归类,给每个类别建独立的行为偏好曲线,还试着用动态权重分配法平衡它们的关系。
整整两天,他几乎没离开过办公桌。
饭是叫的外卖,累了就在椅子上靠会儿闭闭眼,周末也照旧在办公室待着。
他的衬衫领口皱巴巴的,眼睛里全是血丝,可精神头却出奇地足。
周五傍晚,一个同事路过他工位,忍不住问:“你这几天都没回家吧?”
“差不多。”陆泽笑了笑,顺手端起桌上凉透的咖啡喝了一口。
“一起去吃点东西呗,你这么搞迟早累垮。”
“不了,我想先把这部分算完。”他指着屏幕上正在运算的数据模型,“快出结果了。”
同事叹了口气,摇摇头走了。
晚上十一点,系统终于完成第一轮完整模拟。
陆泽盯着屏幕,心跳不自觉加快,模型输出的趋势曲线和历史数据高度吻合,甚至能预测出某些行业的潜在波动。
他长舒一口气,瘫在椅背上,感觉浑身力气都被抽走了。
就在这时,手机震了一下,是沈悦的消息:“还在加班?”
他看了眼时间,笑了笑回复:“刚完成一部分,可能还得几天才能弄好。”
她很快回了个表情包,是个戴眼镜认真敲键盘的小人,配文“加油!”
他看着那张图,嘴角不自觉上扬。
接下来几天,他继续优化模型,还联系原始数据提供方,补充了一些缺失信息。
他又向项目组的资深分析师请教,听听他们对模型稳定性的看法。
一天中午,他在会议室展示初步成果。
主管听完点点头:“方向不错,接着干。”
虽说只是简单一句肯定,对陆泽来说却像打了一针强心剂。他知道,问题还没完全解决,但好歹往前迈了一步。
深夜,他又独自留在办公室。这次他没急着开电脑,而是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
城市灯光依旧明亮,像一张等着他去解开的大网,而他正慢慢靠近答案的中心。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回到工位,打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还是那么复杂,但此刻他的眼神多了几分冷静和坚定。
鼠标轻点运行键,模型开始新一轮计算。
窗外的风轻轻刮过玻璃,带来夜里的一丝凉意。 他低头看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
最后一行代码输完,系统提示“运算成功”。
他松了口气,正要保存文件,突然发现模型输出的一条曲线走势不对劲,好像预示着某个行业会有大波动。
他眉头紧皱,重新调出数据源,仔细检查参数设置。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一个声音: “你看啥呢?这条曲线看着不太对。”
(http://www.220book.com/book/RO2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