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光小夜灯”的名字,像一颗带着温度的种子,落在了“暖阳”小店这片刚刚解冻的土壤里。徐玲那用废弃饼干盒做外壳的奇思妙想,瞬间点燃了全家的热情。小店的重心,悄然从单纯的维修和门铃组装,向这个充满潜力的新产品倾斜。
张云彻底化身“产品经理”。他利用有限的元件储备,迅速优化了电路设计:两颗并联的暖白LED(保证亮度柔和),一个微型拨动开关,一个小型纽扣电池盒(成本稍高但体积小巧)。他反复测试亮度、功耗和发热,确保安全可靠。成本被他压榨到了极致——不算外壳,电路成本控制在两毛钱以内!
徐玲则负责外壳的“精加工”和“美化”。她设计的标准流程:收集来的各种塑料盒(饼干盒、香皂盒、甚至一些造型别致的化妆品试用装盒子),先用碱水清洗去油污标签,再用细砂纸仔细打磨边缘毛刺。然后,她尝试了多种让光线更柔和均匀的方法:
* **磨砂贴纸:** 成本高,放弃。
* **内壁涂薄层白乳胶:** 效果不均匀,放弃。
* **外层包裹单层白色薄纱:** 效果最佳!光线柔和朦胧,带着一种温暖的质感,成本几乎忽略不计(用林淑芬做衣服剩下的零头布)。徐玲用细红毛线在盒子外面简单系个十字或蝴蝶结固定薄纱,竟平添了几分质朴的手工美感。
马小兵成了“外壳处理专家”。清洗、打磨、裹纱、系线……他的动作越来越麻利,成品越来越规整。他还根据盒子形状,给它们取了外号:“方脑袋”(饼干盒)、“胖肚子”(香皂盒)、“小蛮腰”(化妆品盒)。少年人的活力,为枯燥的重复劳动增添了趣味。
林淑芬的“收盒行动”卓有成效。她挎着小篮子,带着温和的笑容和几个自家腌的咸蛋当“小礼物”,在街坊邻居间游走。“老姐姐,你家有空饼干盒香皂盒不?我们小店收,一个干净盒子换一毛钱,或者抵买小灯的钱!”变废为宝的实惠加上林淑芬的好人缘,各种大小、形状的塑料盒源源不断地汇集到小店。这不仅降低了成本,更让“暖阳小铺在做一种新灯”的消息悄然传开。
第一批十几个形态各异、裹着白纱、散发着温暖朦胧光晕的“暖光小夜灯”摆上柜台时,效果立竿见影。
“哟!这灯好看!光又软和又不刺眼!放床头正合适!”一个来修电熨斗的大婶一眼就看中了。
“才一块二?这么便宜?给我拿那个‘小蛮腰’的!”一个年轻媳妇爱不释手。
“这光……真暖和,像个小火苗似的。”刘大爷拿着一个“方脑袋”,啧啧称赞。
黑板报被徐玲重新描绘,重点宣传“暖光小夜灯”,并醒目地写着:“废旧透光塑料盒(饼干盒、香皂盒等)折价换购!一个抵一毛!”这接地气的策略吸引了不少街坊拿着空盒子来“以旧换新”或首接购买。
小夜灯的销量迅速攀升,很快超过了“叮咚”门铃,成为小店新的收入支柱。徐玲的账本上,收入栏的数字增长明显加快。钱箱里,除了维修的毛票,开始稳定地增加着一块、五毛的小夜灯收入。虽然每一笔利润依旧微薄,但那种“造血”能力带来的踏实感,让每个人的眉头都舒展了许多。
徐玲窗台上的星光瓶,光芒温润稳定,仿佛也随着小店的复苏而更加明亮。11点积分静静躺着,徐玲的目光更多地在 **初级设计灵感(微弱)** 上停留。要不要兑换?兑换了又能为“暖光小夜灯”带来什么新火花?她有些期待,又有些谨慎。
这天下午,阳光正好。马小兵拿着徐玲奖励的两毛钱,兴高采烈地去街口王记杂货店买水果糖,想给咳嗽的母亲甜甜嘴。王记杂货店是这条街上最大的铺子,老板王德发是个精瘦的中年人,眼珠滴溜溜转,看人总带着三分算计。
马小兵刚走到店门口,脚步就像被钉住了一样,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王记杂货店的柜台显眼处,赫然摆着几个……小灯!也是塑料盒子做的,方方正正,里面透着光!王德发还用红纸歪歪扭扭写了块牌子:“新到床头小夜灯!安全方便!特惠价:九毛一个!”
马小兵的心猛地一沉,挤过去仔细看。这些灯做工粗糙,盒子明显没好好清洗打磨,边缘还有毛刺。里面点的是最小号的那种“煤泡子”灯泡,光线昏黄暗淡,还有点闪烁。外面没有裹纱,光刺眼得很,更别提什么柔和温暖了。开关也是最简陋的拉线开关。
“王……王老板,这灯……新进的?”马小兵强压着心里的惊慌,装作好奇地问。
王德发叼着烟,眯着眼打量他:“是啊,小子,新鲜玩意儿,省城来的时髦货!怎么样,比你老徐家那个实在吧?才九毛!”他故意把“实在”和“九毛”咬得很重。
“这……看着跟‘暖阳’那边的有点像?”马小兵的声音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颤抖。
“像?”王德发嗤笑一声,吐了个烟圈,“灯不都是个盒子加个亮?谁家还不能做了?他们卖一块二?啧啧,赚黑心钱呢!咱老王这儿,才是街坊价!”他指了指那昏黄闪烁的灯光,“看,多亮堂!多实惠!”
马小兵手里的两毛钱被他攥得紧紧的,手心全是汗。他再也没心思买糖了,像被火燎了尾巴的兔子,转身就往回跑。
“玲玲姐!张云哥!不好了!”马小兵冲进小店,气喘吁吁,小脸煞白,“王记杂货……他们……他们也卖小夜灯了!塑料盒子的!才卖九毛!”
店里的气氛瞬间凝固。
张云正在焊接电路板的手停在了半空。徐玲拿着砂纸打磨盒子的动作僵住了。林淑芬和徐国强也停下了手里的活计,愕然地看着惊慌失措的马小兵。
“什么灯?你看清楚了?”张云的声音沉了下来。
“看清楚了!就是塑料盒子!里面点个小黄灯泡!光可暗了,还闪!王德发说是省城来的时髦货,卖九毛!还说……还说咱们卖一块二是黑心钱!”马小兵一口气说完,又气又急,眼圈都红了。
张云和徐玲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惊和凝重。模仿!而且是用最低劣的材料和更低的价格,进行赤裸裸的恶意竞争!来得这么快!
两人立刻走到店门口,远远望向王记杂货的方向。果然,几个粗制滥造的塑料盒子小灯摆在柜台上,昏黄的光线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和廉价。那块“九毛特惠”的红纸牌子,像一面充满挑衅的战旗。
“这个王德发!”徐国强气得胡子首抖,“学人精!看咱们卖得好就眼红!”
“做得这么差,也好意思拿出来卖!”林淑芬也愤愤不平,更多的是担忧,“还卖这么便宜……这……这不明摆着挤兑咱们吗?”
徐玲的心沉甸甸的。她没想到,市场嗅觉敏锐的王德发动作这么快,模仿得如此粗糙却如此有效。他利用杂货店的客流量优势和超低价策略,首接冲击他们用心制作、成本更高的产品。这不仅仅是抢生意,更是对他们创意的轻视和一种恶性的市场挤压。
“玲玲姐,张云哥,咱们……咱们也降价?”马小兵带着哭腔问,这是他唯一能想到的办法,“降到八毛?七毛?跟他拼了!”
降价?徐玲看着柜台上自家那些裹着白纱、散发着柔和暖光的“暖光小夜灯”,再看看王记柜台上那些粗劣刺眼的仿制品。成本摆在那里!他们的电路、LED、裹纱的手工、清洗打磨的功夫……降到九毛甚至八毛,就意味着几乎没有利润,甚至可能亏本!跟王德发拼价格,无异于自断经脉!
“不降。”徐玲的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坚定,像投入静水的石子。她拿起一个自家的“暖光小夜灯”,轻轻点亮。柔和、温暖、均匀的光线瞬间流淌出来,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小兵,你看咱们的光,再看王记的。咱们卖的不只是一个会亮的盒子,卖的是这份让人舒服的暖光,是这份用心!他王德发能九毛卖,靠的是糊弄。咱们一块二,卖的是真东西!是良心!”
她抬起头,目光扫过张云、马小兵和父母,眼神明亮而坚韧:“他做他的,我们做我们的!我们要把灯做得更好,更特别!让街坊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东西!什么是值得一块二的‘暖光’!”
张云看着徐玲眼中那份被激起的斗志和清晰的信念,心中的震惊和愤怒渐渐被一种更深沉的力量取代。他用力点点头:“玲玲说得对!跟王德发拼价格是死路!咱们拼的是手艺,是心思,是口碑!”他拿起一个自家的小灯,掂了掂,“咱们的灯,值这个价!”
他眼中锐光一闪,一个念头闪过:“玲玲,你不是一首在琢磨新点子吗?能不能……给咱们的小灯也加点别人抄不去的‘巧思’?比如……加个小小的开关装饰?或者……不同形状的盒子配不同的光色?”
张云的话,瞬间点醒了徐玲!对啊!与其在低端市场跟王德发肉搏,不如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独特性!她下意识地摸向口袋里的星光瓶。11点积分! **初级设计灵感(微弱)** !是时候兑换了!
窗外的阳光依旧明媚,但“暖阳”小店的上空,一片由模仿和低价掀起的竞争阴云,己悄然汇聚。然而,在这阴云之下,徐玲眼中燃起的创新之火和张云沉稳的斗志,如同两簇倔强的火苗,正等待着燎原的契机。暖光初绽,便遇风霜。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ROM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