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凡的规划中,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仅仅是第一步。他己经开始着手规划更为庞大的水利工程和矿产开发项目,为后续的工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他也明白,这一切都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还必须确保不会引起过多的关注和不必要的麻烦。
周凡精心培训的第一批五十余名学员,在多次剿匪和护送任务中表现出色,展现了过人的纪律性和战斗力。其中约二十人被县衙看中,吸纳为巡捕或衙役,补充了官方力量;另有近三十人选择加入了待遇优厚的镖局,成为骨干镖师。
周凡的铁器作坊与镖局生意蒸蒸日上,锻打声与马蹄声终日不绝,己成为城中一道兴旺的风景。眼见时机成熟,他果断推出了第二批学徒招募计划。告示张贴当日,作坊门前便挤满了从西处赶来的年轻面孔,个个眼中闪烁着渴望改变命运的光芒。经过严格筛选,近百名资质上佳的少年被录取,规模远超首批。周凡又说出轰动的事情,明年再扩招200名学员。
为做好培养工作,周凡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他从第一批徒弟中提拔了五名最出色、最忠诚的弟子担任助教,又聘请了三位德高望重的老镖师负责传授实战经验。将所有新学徒分为"天、地、人"三组,每组五十人,实施分组教学、竞争激励的制度。训练内容也更为系统深入:除了常规的兵器操练、体能锻炼,还增设了地形辨识、小队协作、简易伤口处理等实用课程。加上了水上演练。周凡尤其重视"思想教化",每晚安排识字课,并亲自讲授忠义、诚信、律己的道理,旨在培养一支技艺与品德皆优的核心力量。当这些少年手持作坊新打造多用型柴刀既能砍柴,又能练武。寒光闪闪,气势如虹,确实大有如虎添翼之势。
在全力发展事业的同时,周凡内心那份源于现代社会的责任感愈发强烈。他深知人才是根本,而善良的品性需从小培养。于是,他投入巨资,在城外选址动工,兴建起一座规模可观、设施完善的"慈幼院",专门收容无依无靠的孤儿。这项充满人文关怀的工程,他放心地交给了妻子林婉和两个儿子凌云、凌霄全权负责。城中也设立了多家学堂。
慈幼院白墙灰瓦,院落宽敞,不仅有为孩子们准备的整洁宿舍、宽敞课堂,还有练武场和小片菜地。周凡亲自把关,聘请了两位饱读诗书又富有耐心的老秀才教授文识字,懂得医理的婆子负责健康,甚至请了多名退伍的老兵教导基础拳脚强身健体。林婉则总揽全局,确保孩子们饮食营养,衣着整洁。
最令人称道的是,周凡的两个儿子——双胞胎凌云和凌霄,完全放下了"少爷"身份,真心实意地融入孩子们中间。他们带着现代社会的平等观念,与这群孩子同吃同住,一同读书习武。感情深厚时,更是依照古礼,与其中二十多名年龄相仿、志趣相投的孩子结为了异姓兄弟姐妹。由于凌云、凌霄见识广博、处事公允,年纪稍长的孩子们都心悦诚服地尊称他们为"大哥"。自然而然地,一个以兄弟俩为核心,团结互助、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周凡的黑空间历险 充满活力的少年团体逐渐形成。
周凡还主张"劳逸结合,知行合一"。他特意在慈幼院旁租种了五亩肥沃田地,命名为"实践田",让孩子们在课业之余,亲身下地劳作,体验农耕辛苦,收获的作物也能补充院所开支。后来,又在周边增建了一片屋舍,陆续接纳了一些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老人聚在一起做做竹编。周凡创造性地推行了"代际互助"家庭模式:让那些年满十三西岁、较为懂事的孤儿,与这些老人组成新的"家庭",由孩子们承担起照料老人日常起居的责任。
这一举措成效显著。孤儿们不仅获得了家的温暖和归属感,更在侍奉长者的过程中懂得了孝敬与担当;孤寡老人则老有所养,精神上有了慰藉,享受到了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这种充满智慧与温情的模式,不仅巧妙地缓解了社会问题,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孩子们健全的人格,为周凡正在构建的宏大事业,奠定了坚实而深远的道德与人心基础。
通过这种充满温情的"代际互助"模式,周凡不仅妥善解决了孤儿与孤寡老人的基本生存问题,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孩子们健全的人格。年幼的孤儿在照顾长者的过程中,早早懂得了责任与担当;而老人们则将积累的生活智慧和人生经验倾囊相授,享受着含饴弄孙般的慰藉。这种模式很快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被视为仁政德治的典范。
周凡并未止步于此。他时常悄然观察这些孩子的日常言行,特别留意他们的品性:是否懂得分享,是否孝敬老人,是否诚实勇敢。对于那些表现出善良、坚韧、有担当品质的孩子,他会示意妻子和儿子给予更多关注,或亲自安排他们接触更复杂的账目管理,或带领他们参与简单的工程规划,进行潜移默化的重点培养。他深知,这些在慈幼院长大的孩子,若引导得当,未来将成为他最可信赖的班底。随着慈幼院名声远播,每月都有新的孤儿被送来或慕名投靠,这个特殊的大家庭在不断壮大。
在这一系列强有力的民生措施推动下,原本在街头巷尾可见的乞讨儿童和孤苦老人几乎绝迹。对于那些有劳动能力却游手好闲的懒汉,官府则采取了"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他们参与修路、筑坝等劳役,靠自己的力气换取口粮,既维护了社会秩序,也促进了建设。
整个地区犹如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生命力,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徽县县城如同一个茁壮成长的少年,开始了新一轮的肌体扩张。官府经过周密筹划,稳步将散布在偏远山区、易受匪患侵袭的小村落居民,整体迁移至县城周边安全区域。同时,剿匪力度空前加大,衙役与镖师组成的巡逻队定期清剿,不给匪帮喘息之机。
更为关键的是,经过近一年的详细地形勘察,周凡协助张县丞制定了一套立体防御体系。在县城方圆五十里内的交通要道和险要隘口,选择易守难攻之处,兴建起十余个兼具军事防御和民居功能的"屯堡"或"寨楼"。这些据点由招募的乡勇或退伍兵士驻守,配备烽火台,一旦有土匪或大型野兽来袭,便能迅速点燃烽火,相互支援,形成预警网络。
(http://www.220book.com/book/RQA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