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刺破黑石部落的雨云,岩虎踩着泥泞冲向河湾地。昨夜肆虐的洪水在棘木林边缘淤积出肥沃的冲积层,紫红色的龙血棘浆果滚落泥中,遇水即迸发出翡翠色的嫩芽。
少年战士蹲身挖起一捧湿泥,指腹传来奇异的温热——被龙血浸润的土壤竟在自行调节温度。
"大巫!泥里有火!"随行巫童惊叫着跳开。老巫师将龟甲埋入发烫的泥土,甲背裂纹中渗出琥珀色树脂,遇风凝成三百枚微型温室穹顶的模型。
岩虎的骨刀劈开龟甲,刀尖带出的热流在空气中凝成现代汉字:"保温育苗"。
合作社的试验田里,叶天正调试新到的地热传感器。仪器突然显示东区温度异常升高,他循着数据找到田埂角落,发现几株龙血棘幼苗竟穿透混凝土裂缝生长。
更诡异的是,周围的水稻分蘖数暴增两倍,稻秆粗壮如芦苇。
“叶老师,土壤样本检测出未知促生酶!”林研的惊呼声突然从实验室中传来,仿佛一道惊雷划破了寂静的空气。
叶老师心头一紧,连忙放下手中的工作,快步走向实验室。他的步伐有些匆忙,因为他知道这个发现可能会带来重大的科学突破。
进入实验室后,叶老师径首走向显微镜。在高倍放大下,他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龙血棘根须分泌出的紫色黏液正包裹着一些纳米级的晶体。这些晶体如同微小的宝石,散发着微弱的光芒。
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些晶体似乎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它们能够将空气中的氮分子拆解并重新组合,形成植物可以首接吸收的氨基酸链。
这意味着这种未知的促生酶可能是一种全新的生物催化剂,能够极大地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叶老师凝视着显微镜下的景象,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兴奋。这个发现不仅对于植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还可能为农业生产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岩虎在河滩堆起石垄,模仿龟甲裂纹中的穹顶结构。当他把龙血棘浆果埋入垄间,地热催发的嫩芽以肉眼可见速度拔节。
少年战士砍下棘木枝条插在苗床西周,枝条分泌的树脂遇光硬化,形成天然保温层。
暴雨再次来袭时,其他部落的黍苗尽数倒伏,唯有石垄间的龙血棘苗青翠挺立。
合作社的智能温室突发故障。温控系统失灵时,栽在角落的龙血棘突然释放生物荧光,将棚内温度恒定在25℃。
叶天采集发光叶片时,叶脉中游动的紫色微粒在紫外线下显形——其分子结构与黑石部落的巫药晶体完全一致。
"双向传导!"林研将数据模型投射到大屏,"龙血棘在根据环境需求转化能量形式!"模型显示:当现代温室遭遇低温,植株释放生物热;当原始部落面临暴雨,根系则强化土壤固水能力。
王有福带着村民在古槐树下垒砌"土温室"。老人按岩虎传授的方法,将龙血棘浆果混入草木灰,涂抹在秸秆编织的保温层上。寒流来袭那夜,普通大棚里的秧苗冻死大半,土温室内的稻种却提前三天破土。
黑石部落迎来史上最早春耕。岩虎率队将龙血棘枝条插入黍田,分泌的树脂在根系间形成保水网膜。
老巫师用骨针蘸取树脂,在少年战士脊背刺下新的图腾——那纹路恰是合作社智能温室的电路图简化版。
叶天在实验室熬煮龙血棘树脂时,坩埚突然迸发彩虹色蒸汽。
冷凝的晶体在培养皿中自我组装,形成与黑石部落石垄相同的几何结构。当他把晶体埋入试验田,干旱区的稻株叶片竟在午夜凝露自溉。
"这是气耕农业的钥匙!"省农科院的视频会议中,白发教授激动地敲桌。
卫星云图显示,合作社试验田上空的空气湿度始终高于周边,热成像图中稻丛间浮动着龙血棘特有的紫红光晕。
在秋分祭典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岩虎小心翼翼地捧出了第一筐用"棘木温室"培育出来的黍米。
这筐黍米散发着金黄色的光芒,仿佛被阳光亲吻过一般。
每一粒谷粒都圆润,在日光的映照下,竟然泛起了青铜般的纹路,宛如古老的青铜器上的装饰。
当这些黍米被放入锅中烹煮时,一股浓郁的香气顿时弥漫开来。这股香气不仅令人们垂涎欲滴,就连那些原本凶猛的荒兽群也被吸引过来。它们纷纷温顺地俯首,仿佛被这股香气所驯服。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叶天,正站在一家餐厅里。他面前的餐桌上摆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新稻米。
叶天轻轻地切开碗中的米饭,顿时,一股热气蒸腾而起。这股热气在餐厅的空气中凝结,形成了一幅黑石部落的星象图。
这幅星象图栩栩如生,每一颗星星都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黑石部落的故事。
然而,这神奇的景象仅仅持续了三秒钟,随后便如同晨露一般,化作无数细小的露珠,纷纷坠入了粥碗之中。
古槐树洞深处,盘结的根须间悄然生出新芽。左边叶片印着智能温室的控温代码,右边叶脉流淌着巫祝的祈雨歌谣。
(http://www.220book.com/book/RSS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