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的光芒渐渐黯淡,余韵却仍在李铭心头回荡。
他的胸口仍残留着那股奇异的能量流动,仿佛整个人都被历史的重量包裹着。
刚才的画面——自己站在纪念馆中央,铜镜高悬,而台下人群神情冷漠,毫无波动地低头刷手机、聊天、甚至打哈欠……那一幕深深刺痛了他。
“未来?”他喃喃自语,声音低沉,“这不是幻觉,这是……警告。”
小敏走到他身旁,眉头紧锁。“你脸色很差,刚刚发生了什么?”
李铭没有回答,只是将铜镜翻转过来,盯着那几道刻痕。
镜面虽残缺,但那些痕迹清晰如初,像是被战火与岁月共同雕刻出来的伤痕。
他闭上眼,试图再次调用记忆,想确认刚才看到的那一幕是否只是偶然。
意识再度进入镜界,精神海洋依旧浩瀚无垠,可当他试图聚焦于那段未来的画面时,却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弹开。
他猛然睁开眼,冷汗首流。
“它……在阻止我深入。”李铭喃喃道,“为什么?是因为我不想面对吗?还是……有人不希望我知道?”
“你在说什么?”小敏皱眉。
“我看到了未来。”李铭缓缓开口,“我们的努力,可能毫无意义。”
这句话一出,空气骤然凝滞。
雷老汉沉默地望着他,周怀瑾虽然受伤,嘴角却浮现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
林教授则轻轻叹了口气:“年轻人,历史的意义从来不是立刻显现的。”
可李铭心中泛起一阵从未有过的迷茫。
他一首坚信,历史是有温度的,是可以唤醒人心的。
但若连他自己都无法确定这份信念是否真实,又如何说服他人?
回到现代后,李铭独自坐在书房里,窗外是重庆八十年后的灯火辉煌,而他的内心却仿佛回到了1945年那个硝烟未散的夜晚。
敲门声响起。
他抬起头,看见一位中年女子站在门口。
她穿着朴素,眼神平静,却透着一种深藏的悲伤。
“周夫人?”李铭愣了一下。
她点了点头,轻声道:“我可以进来吗?”
李铭默默让开,示意她坐下。
“我丈夫……其实也曾是个理想主义者。”她缓缓说道,声音轻柔却坚定,“他年轻时参加过抗战资料的整理工作,后来转向民间档案收集。他相信,只要真相还在,就有人记得。”
李铭静静听着。
“可现实一次次打击他。人们更愿意遗忘而不是铭记。他们觉得战争离自己太远,历史太过沉重。他开始怀疑,也开始愤怒。”
她停顿了一下,看着李铭的眼睛:“你知道吗?他来找你,不只是为了铜镜的秘密。他是在寻找一个答案。”
“什么答案?”
“有没有人,真的在乎这段历史?有没有人,愿意背负它继续前行?”
李铭沉默。
“他说你不一样,”她继续道,“你说你要用科技手段激活历史的记忆。他说你是疯子,但也说你是最后的希望。”
她站起身,轻轻拍了拍李铭的手臂:“别让他失望,也别让自己失望。”
门关上的那一刻,屋内只剩李铭一个人。
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周夫人的每一句话,像是一根针,扎进了他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脚步声由远及近,小敏推门而入,手里拿着平板电脑。
“我查了一些数据。”她把屏幕递给他,“过去十年间,关于抗战教育的课程参与率下降了37%,相关展览参观人数减少了42%,社交媒体上有关抗战的话题热度几乎归零。”
她指着图表中的红线,“我们以为自己在推动改变,但现实比我们想象得更冷漠。”
李铭看着那些数字,心情愈发沉重。
“不过,”小敏忽然一笑,“我不认为这代表失败。”
他抬头看她。
“因为如果没人记得,我们就提醒他们;如果没人感动,我们就让他们感受;如果没人行动,我们就成为第一个行动的人。”
她的语气坚定,带着一贯的跳脱和激情:“李铭,你不是在改变世界,而是在提醒我们,别忘了它。”
这一刻,李铭心中的阴霾仿佛被一道光照亮。
他想起爷爷曾对他说的话:
“记住,历史不是为了让你活在过去,而是让你明白现在为何如此珍贵。”
他握紧拳头,眼中重新燃起了光。
门外传来一阵电话铃声,是博物馆打来的。
周怀瑾发来了一份邀请函:一场公开辩论会即将举行,主题是“是否应重塑抗战叙事”。
李铭接过邀请函,目光锐利起来。
“记忆与现实交错……”他低声重复这句话,仿佛要从中挖掘出某种答案。
辩论会邀请函静静地摊在桌上,周怀瑾的名字赫然在列。
作为主办方之一,他的布局显然早己展开。
而自己,则是这场舆论博弈中的一枚棋子,或者说,一个必须正面迎击的对手。
小敏靠在门框边,看着他沉思的模样,没有打扰。
她知道,李铭正在权衡一场前所未有的对抗——不是枪炮之间的血战,而是话语、信息与信念的交锋。
“你真要去?”她轻声问。
李铭抬起头,目光坚定:“我必须去。”
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场迟早要面对的挑战。
周怀瑾所代表的,不只是他自己,更是一群试图“重塑历史”的人。
他们打着“优化叙事”“去除极端情绪”的旗号,实则是在削弱那段岁月的真实重量。
“但我不打算只凭言辞。”李铭伸手拿起铜镜,月光透过窗户洒落在镜面上,映出一道幽蓝色的光晕。
他闭上眼,调动意识进入镜界。
这一次,他不再迷茫,而是主动寻找那些可能藏匿的答案。
镜中世界依旧混沌,却有一束微弱的声音从深处传来:
> “……我们铭记,是为了不让未来遗忘。历史不是装饰品,也不是工具,它是伤口,也是勋章。”
声音逐渐清晰,竟然是自己的声音!
李铭猛然睁眼,心跳剧烈。
刚才那一段话,分明是他尚未说出口的内容。
可它为何会出现在镜中?
难道……铜镜不仅能唤起记忆,还能预演未来?
他低头看向镜面,那些弹痕与刻痕仿佛在缓缓流动,像是回应他的疑问。
这一刻,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件文物,而是一个跨越时空的见证者,甚至,是一种智慧的载体。
“如果它能预见,那就让它成为我的盾。”李铭喃喃自语。
小敏走近,看着他脸上久违的神采,嘴角扬起一丝笑意。
“你找到方法了?”
“不,”李铭摇头,“是它找到了我。”
他开始整理资料,调取当年第七十五师的作战档案,比对无名战士的指纹数据,同时结合现代社交媒体上的公众反馈,构建一套全新的叙述逻辑。
他要用科技手段将那段真实还原得更具感染力,而非冰冷的数据和遥远的口号。
与此同时,周怀瑾的动作也愈加频繁。
他安排了多名所谓“历史评论员”参与辩论,并提前放出风声,暗示“传统抗战叙事存在夸大成分”,试图引导舆论导向。
这一晚,雷老汉送来一盒旧胶卷,说是从重庆档案馆的残存记录中找到的影像片段。
画面中,一位年轻士兵站在废墟之上,高举残破的军旗,背后是燃烧的山城。
“这就是你爷爷所在的部队。”雷老汉低声道,“他说,历史不该被改写,也不该被遗忘。”
李铭望着屏幕,眼神愈发深邃。
他知道,明天的辩论不仅是言语之争,更是信念之战。
而他手中,终于有了一面真正的镜子——既能照见过去,也能映出未来。
窗外的风轻轻吹动窗帘,铜镜在月光下微微颤动,仿佛也在等待即将到来的风暴。
(http://www.220book.com/book/RV1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