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造势的成功让远景地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但陈远心中清楚,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就在南京项目设计方案公布的第三天,一个重大消息震动了整个房地产行业。
"陈总,央行刚刚宣布降息!"苏晚晴冲进办公室,脸上带着兴奋的神色,"基准利率下调了27个基点!"
陈远放下手中的文件,这个消息虽然在他的预料之中,但时机比预期的稍早一些。在前世的记忆中,这次降息是房地产市场新一轮上涨的重要催化剂。
"市场反应怎么样?"陈远问道。
"股市大涨,地产股领涨。我们的股价今天上午就涨了8%。"苏晚晴兴奋地汇报,"更重要的是,银行放贷意愿明显增强了。"
"这对我们的项目融资很有利。"陈远分析道,"降息会降低我们的资金成本,提高项目收益率。"
果然,降息消息公布后的几天里,远景地产接到了多家银行的主动联系,都希望为南京项目提供更优惠的贷款条件。
"陈总,工商银行愿意为南京项目提供60亿的开发贷款,利率比之前下降了50个基点。"负责融资的副总汇报道。
"建设银行的条件更优惠,50亿贷款,利率下调80个基点。"苏晚晴补充道。
突然改善的融资环境让陈远对南京项目的前景更加乐观。资金成本的降低意味着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但更重要的变化还在后面。
"陈总,南京的房价开始上涨了。"南京分公司的负责人在电话里兴奋地汇报,"河西新城的二手房价格这周涨了15%。"
"新房呢?"陈远问道。
"涨得更厉害,一些高端项目的价格涨了20%以上。"负责人继续汇报,"而且成交量也在快速增长。"
这正是陈远预料中的情况。降息释放了大量流动性,这些资金很快就会流入房地产市场,推动价格上涨。
"我们项目周边的地价有什么变化?"陈远关心地问道。
"附近有一块商业用地上周成交,价格比我们当时高出了30%。"负责人回答,"看来我们当时的投资是明智的。"
听到这个消息,陈远心中涌起一阵得意。29亿虽然在当时看起来很高,但现在看来己经是很便宜的价格了。
"陈总,媒体开始改口了。"公关总监走进办公室,手里拿着几份最新的报纸,"之前质疑我们的那些媒体,现在都在赞扬您的前瞻性。"
陈远翻看着这些报道:
"远景地产陈远再现神预测,南京地王投资价值凸显"
"29亿拿地一周后周边地价涨30%,年轻地产商眼光独到"
"降息利好房地产,远景地产南京项目迎来春天"
"看来舆论风向彻底转变了。"陈远笑着说道,"不过我们不能因此骄傲,要继续做好项目建设。"
正当远景地产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时候,江海集团那边传来了不太好的消息。
"陈总,江海集团在芜湖的项目遇到了麻烦。"市场调研员汇报道,"据说是环保审批出了问题。"
"什么问题?"陈远询问详情。
"他们的产业新城项目被环保部门要求整改,理由是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调研员详细说明,"项目被迫暂停,重新进行环评。"
"这会影响他们的开工时间吗?"陈远问道。
"至少要延迟半年。"调研员回答,"而且整改成本会很高。"
相比之下,远景地产的合肥项目进展很顺利。美的集团的研发中心己经正式动工,比亚迪的项目也即将开始建设。
"陈总,合肥项目的招商情况超出预期。"王建军在电话里兴奋地汇报,"又有三家企业确认入驻,总投资额超过15亿。"
"都是什么企业?"陈远问道。
"一家是做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一家是做工业机器人的,还有一家是做智能家居的。"王建军详细介绍,"产业链配套越来越完善了。"
"很好,这说明我们的产业新城模式是成功的。"陈远满意地说道。
合肥项目的成功给了陈远更大的信心。相比江海集团在芜湖遇到的困难,远景地产在合肥的发展可以说是一帆风顺。
"陈总,要不要我们主动向媒体透露一些合肥项目的进展?"公关总监建议道,"可以进一步巩固我们的优势。"
"可以,但要低调一些。"陈远同意,"我们不要显得过于得意。"
就在这时,一个更重大的消息传来。
"陈总,国家发改委刚刚批准了一个重大项目。"苏晚晴拿着一份公告匆忙走进办公室,"南京地铁10号线延伸线获得批准,正好经过我们的项目。"
这个消息让陈远兴奋不己。地铁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地铁线路的开通会大大提升周边物业的价值。
"具体路线是怎么规划的?"陈远仔细查看公告。
"从河西新城CBD开始,经过我们的项目,然后延伸到江北新区。"苏晚晴指着地图介绍,"我们的项目将有两个地铁站。"
两个地铁站意味着极佳的交通便利性,这会让项目的商业价值大大增加。
"什么时候开工建设?"陈远问道。
"计划明年开工,2015年通车。"苏晚晴回答,"正好赶上我们项目的开盘。"
这简首是天赐良机。地铁开通的时间与项目开盘的时间完美契合,这会为项目营销提供强大的卖点。
"立即联系设计师,我们要调整项目规划。"陈远决定,"要充分利用地铁这个优势。"
"怎么调整?"项目总监问道。
"增加地下商业空间,与地铁站无缝连接。"陈远详细说明,"打造一个立体的交通商业枢纽。"
这个调整虽然会增加一些成本,但带来的价值提升远超成本投入。
几天后,远景地产公布了项目规划的重大调整,媒体再次给予了高度关注。
"远景地产南京项目升级,打造地铁上盖综合体"
"抢占地铁红利,远景地产再显前瞻眼光"
"轨道交通时代来临,南京项目价值几何级增长"
良好的媒体反应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的关注度。更重要的是,地铁概念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关注。
"陈总,我们收到了几家投资机构的合作意向。"苏晚晴汇报道,"他们希望参与项目投资。"
"什么机构?"陈远问道。
"包括新加坡的凯德集团、香港的新鸿基地产等。"苏晚晴详细介绍,"他们都看好项目的前景。"
"条件怎么样?"陈远继续问道。
"都比较优厚,愿意以项目评估价投资,不要求控制权。"苏晚晴回答。
这些都是国际知名的地产投资机构,他们的参与不仅能带来资金,更能提升项目的国际影响力。
"我们可以考虑引入一家合作伙伴。"陈远说道,"但要选择最合适的。"
就在远景地产春风得意的时候,江海集团又传来了新的麻烦。
"陈总,江海集团的北京项目也出问题了。"市场调研员汇报道,"据说是资金链出现了困难。"
"什么困难?"陈远问道。
"他们之前承诺的100亿投资没有完全到位,导致项目进度缓慢。"调研员解释道,"有几家入驻企业己经表达了不满。"
"看来江海集团的扩张步子确实迈得太大了。"陈远分析道,"多个项目同时推进,资金压力很大。"
相比之下,远景地产的策略显得更加稳健。虽然也在多个城市布局,但每个项目都有充足的资金保障。
"陈总,要不要我们主动出击,挖一些江海集团的客户?"营销总监建议道。
"可以适当接触,但不要太主动。"陈远说道,"我们要保持风度。"
确实,在商业竞争中,落井下石并不是明智的选择。远景地产要展现的是实力和格局,而不是小家子气。
但市场的选择是无情的。随着江海集团项目问题的暴露,一些原本倾向于江海集团的客户开始转向远景地产。
"陈总,我们接到了三家原本要入驻江海集团北京项目的企业咨询。"招商经理汇报道,"他们对我们的合肥项目很感兴趣。"
"什么企业?"陈远问道。
"一家是做智能制造的,一家是做新材料的,还有一家是做生物医药的。"招商经理详细介绍,"都是高科技企业。"
这些企业的加入会进一步丰富合肥项目的产业结构,提升项目的整体价值。
"我们欢迎这些企业。"陈远说道,"但要确保我们能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
时间进入到2010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的热度持续升温。央行的降息政策效果显著,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
"陈总,全国的房价都在上涨。"市场分析师汇报道,"一线城市平均涨幅超过20%,二线城市也有15%以上。"
"我们项目所在的区域呢?"陈远问道。
"南京河西新城的房价涨幅更大,己经超过30%。"分析师回答,"我们当时29亿的投资现在看来真的很便宜。"
市场的验证让陈远的预判得到了完美的印证。那些曾经质疑29亿地价过高的声音现在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陈远投资眼光的赞誉。
"陈总,现在有很多媒体想采访您,想了解您的投资秘诀。"公关总监汇报道。
"投资秘诀?"陈远笑了笑,"哪有什么秘诀,就是要有长远眼光,敢于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这话虽然简单,但包含了深刻的投资哲学。在前世的记忆指导下,陈远总是能在最佳时机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陈总,我们要不要考虑在其他城市也进行类似的投资?"苏晚晴建议道,"趁着市场热度继续拿一些优质地块。"
"可以考虑,但要更加谨慎。"陈远说道,"现在市场己经很热了,优质地块的竞争会更激烈。"
确实,随着市场的升温,土地拍卖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各大房企都在积极拿地,地价也在快速上涨。
"陈总,杭州有一块不错的地要拍卖。"土地投资部门汇报道,"位置很好,但起拍价也很高。"
"多高?"陈远问道。
"25亿,面积150亩。"投资经理回答,"单价比南京的还要高。"
这个价格确实很高,但考虑到杭州的发展潜力,还是有投资价值的。
"我们参与竞拍吗?"投资经理问道。
"参与,但要控制好价格。"陈远决定,"我们的底价是35亿。"
有了南京的成功经验,陈远对高价拿地有了更多的信心。关键是要选对城市、选对地块、选对时机。
杭州土拍如期举行,竞争确实很激烈。除了远景地产外,还有万科、保利、绿地等多家知名房企参与。
"30亿!"万科率先出价。
"32亿!"绿地紧随其后。
"33亿!"陈远也举起了号牌。
价格很快就超过了35亿的底价,但陈远决定继续跟进。
"36亿!"陈远再次举牌。
"37亿!"万科继续跟进。
最终,陈远以38亿的价格拿下了这块地。虽然超出了预期,但考虑到杭州的发展前景,这个投资还是值得的。
"陈总,38亿拿杭州的地,会不会压力太大?"苏晚晴担心地问道。
"压力肯定有,但机会更大。"陈远分析道,"杭州是长三角的重要城市,发展潜力巨大。"
果然,杭州拿地的消息公布后,再次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远景地产再出手,38亿拿下杭州优质地块"
"陈远投资版图扩张,长三角布局日趋完善"
"继南京之后,远景地产在杭州再次大手笔投资"
连续的成功投资让远景地产的品牌影响力达到了新的高度。陈远也被媒体誉为"最具眼光的年轻地产商"。
但陈远心中清楚,这些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前世的记忆。对于未来市场走势的准确预判,让他总能在最佳时机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陈总,您觉得接下来市场会怎么发展?"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记者问道。
"我认为房地产市场还会继续向好。"陈远回答,"城镇化进程还在继续,刚性需求依然旺盛。"
"那您对明年的市场有什么预期?"记者继续问道。
"明年可能会更好。"陈远给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兴奋的预测,"我预计一线城市的房价至少还会涨20%。"
这个预测再次证明了陈远的前瞻性。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房地产市场确实如他所预期的那样继续上涨,而他的投资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平平淡淡1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RV3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