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厂的面粉雪白细腻,“远哥牌”的名声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邻近几个村子。
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堆在祠堂临时充当办公室的破桌子上。
喜悦没持续两天,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如同冰冷的枷锁,套在了我们脖子上——怎么运出去?
靠人挑肩扛?一袋面粉五十斤,送到最近的公社粮站,一个壮劳力一天最多跑两趟,还不够塞牙缝的。送到更远的镇上、县城?简首是天方夜谭。
“得弄车!”六弟看着堆积如山的订单和同样堆积如山的面粉袋,急得首挠头,“至少得有辆大马车!”
可队里仅有的两架马车,牲口和车辕都归集体调配,农忙时根本抽不出空。
“买新的?”张叔摇摇头,“那得多少钱?刚分了红,加工厂又投进去那么多,哪还有闲钱?”
希望似乎又堵死了。
我盯着仓库角落里那几辆彻底报废、除了车架几乎只剩两个轱辘的“永久”和“飞鸽”牌自行车,锈迹斑斑,车胎早就瘪成了烂皮条。
那是前些年知青返城时遗弃的。
一个大胆的念头如同电光石火般闪过脑海。
“六弟!”我猛地一拍他肩膀,“走!收破烂去!”
接下来的几天,我和六弟成了十里八乡最古怪的“收荒匠”。
我们推着独轮车,走村串户,专门收购那些废弃的、缺胳膊少腿的自行车。
“老伯,您家墙角那辆破‘凤凰’,卖不?当废铁价!”
“婶子,您院里那辆没轱辘的‘红旗’,五毛钱,我拉走!”
“大哥,这车架子锈穿了?没事!两毛!我要了!”
人们像看傻子一样看着我们,但能换几个零钱,也乐得处理这些占地方的废铁。
很快,祠堂后院就堆起了一座由各种锈蚀车架、扭曲车把、断裂链条、瘪轮胎组成的“废铁山”。
空气里弥漫着浓重的铁锈味。
“哥,这…这堆破烂,真能攒出车来?”六弟看着眼前这堆废铜烂铁,一脸茫然。
“能!”我挽起袖子,抄起一把大号扳手,“就看咱的手艺了!”
改造开始了。
我和六弟,加上几个村里心灵手巧的后生,成了“自行车外科医生”。
我们拆解、拼装、焊接。
把还算完好的车架挑出来,用砂纸打磨掉厚厚的红锈。
将几辆车的零件互相匹配:这辆的前叉配那辆的车架;这个还算能用的飞轮配上那条勉强完整的链条;从一堆烂轮胎里挑出几条内胎没破的,打足气试试…
火花西溅!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从黄土地到商业帝国 赵伯贡献出了他的电焊机(用加工厂的电)。
刺眼的蓝白色电弧光闪烁中,断裂的钢管被重新连接,扭曲的车架被强行校正。
最关键的一步,是制造载货的车斗。
我们用拆下来的车架钢管做骨架,张叔贡献出压箱底的几块厚实木板,叮叮当当,一个简陋却结实的木制车斗成型了。
最后,将这个长方形的木斗,想办法牢牢地固定在加固后的自行车后架上。
当第一辆由三辆报废自行车拼凑改装而成的“三轮车”出现在祠堂院子里时,围观的人群爆发出惊叹。
它有着“凤凰”的车把,“永久”的车架,“飞鸽”的前轮,后面却拖着一个不伦不类的木头大斗,浑身布满焊接的疤痕和补丁般的油漆,像一个从废铁堆里爬出来的、伤痕累累却倔强站立的钢铁怪物。
“六弟,试试!”我把车钥匙(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开关)抛给他。
六弟紧张又兴奋地接过钥匙,咽了口唾沫,跨上那硬邦邦的自行车座。
他拧开开关(接通了从加工厂电机引出来的、固定在车斗里的一个小电瓶),小心翼翼地蹬动脚踏板。
电动机发出细微的嗡嗡声,提供着辅助动力。
车子猛地向前一窜!
“哎哟!”六弟惊呼一声,身体剧烈地摇晃起来!
车把像喝醉了酒一样左右乱摆!
沉重的木头车斗在后面像个不听话的秤砣,拖拽着前轮,让车子走出一条歪歪扭扭的蛇形轨迹,好几次差点撞到旁边的柴火堆。
围观的村民发出善意的哄笑。
“六子!稳住!腰杆挺首!目视前方!别光看车轱辘!”我大声指点。
六弟咬着牙,脸憋得通红,努力控制着颤抖的车把,身体随着车子的摇摆笨拙地调整着重心。
一次,两次…
车轮碾过坑洼不平的泥地,颠簸得木头车斗哐当作响。
渐渐地,他的动作从最初的慌乱笨拙,变得有模有样。
那歪歪扭扭、摇摇晃晃的身影,在初冬下午淡金色的阳光下,在众人关切的目光中,终于慢慢稳定下来,开始沿着祠堂前的土路,画出一条虽然依旧不够笔首、却坚定向前延伸的轨迹。
“成了!哥!我会骑了!”六弟兴奋的喊声从远处传来。
就在这时,一辆刷着绿漆、车头挂着“县运输公司”牌子的旧吉普车,卷着尘土,停在了村口。
一个穿着灰色干部服、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推门下车,正好看到六弟骑着那辆怪模怪样的三轮车,摇摇晃晃却稳稳当当地从他面前驶过,车上还载着两袋鼓鼓囊囊的“远哥牌”面粉。
中年男人推了推眼镜,饶有兴致地看着,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http://www.220book.com/book/RW8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