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扫过侯府庭院,卷起几片金黄的落叶。听涛苑书房内,苏挽月搁下饱蘸朱砂的笔,目光落在宣纸上那西个力透纸背的字——“开源,节流”。侯府的积弊如同沉疴旧疾,查库清账、震慑人心只是剜去了表面的腐肉,想要真正恢复元气,乃至重振门楣,必须注入新的生机。节流是固本,开源,才是活水。
她的目光,越过书案上堆积的崭新账册和人事名册,投向了窗外那片沐浴在秋阳下的小药圃。药香隐隐随风送来,几株新栽的草药在微风中舒展着嫩绿的叶片,生机勃勃。这方寸之地,曾是她研究毒理、制作“醉阎罗”的起点,也孕育了她最初的、关于“医”的宏愿。
悬壶济世,救死扶伤。
这不仅是她前世刻入骨髓的信仰,更是今生立足乱世、安身立命、甚至撬动更大格局的支点。侯府中馈,是责任,是根基,却非她心之所向。她的战场,从来不在深宅内院那方寸的勾心斗角之中。王雪蓉母女的彻底垮台,为她扫清了最后的内部障碍,也让她积蓄的力量,终于可以毫无顾忌地,投向更广阔的天地。
“小姐,”青黛轻手轻脚地进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王府的流云大人来了,说王爷有东西给您。”
苏挽月收回思绪:“请流云大人进来。”
片刻,一身劲装、气息冷冽的流云步入书房,恭敬地行礼后,双手奉上一个沉甸甸的紫檀木匣:“王妃,王爷吩咐,将此物交予您。”
苏挽月接过木匣,入手颇沉。打开,里面并非金银珠宝,而是厚厚一叠地契、房契文书,以及几枚造型古朴的铜钥匙。最上面一张房契上,赫然写着地址:朱雀大街,甲字三号铺!这正是她之前看中、却因价格高昂而暂时搁置的,京城最繁华地段、面积最大、位置最佳的铺面!旁边还附着一张便笺,萧承煜那铁画银钩般的字迹力透纸背:“此铺甚合‘回春’之用,勿忧银钱。”
一股暖流悄然涌上心头。他懂她,更在她需要时,无声地铺平道路。这份支持,重逾千金。
“替我谢过王爷。”苏挽月合上木匣,声音平静,眼底却漾开一丝暖意。
“王爷还说,”流云补充道,“王妃若有任何需要,王府工匠、护卫,任凭差遣。”
“知道了。”苏挽月颔首。有王府作为后盾,许多事情便事半功倍。
有了铺面,有了支持,回春堂的蓝图,在苏挽月心中瞬间清晰起来。这不仅仅是一家医馆,更是她实践现代医学理念、播撒火种的起点!
接下来的日子,苏挽月如同上紧了发条的精密仪器,在侯府中馈与回春堂筹建之间高效运转。
侯府内,她雷厉风行:
人事调整: 依据盘查结果和三日“坦白期”的表现,果断撤换了一批中饱私囊、能力低下的管事,从底层仆役和主动坦白的管事中,提拔了数名踏实肯干、家世清白的新人。府中风气为之一肃。
制度规范: 颁布了新的《侯府内务条陈》,明确了各房各处职司权限、月例发放标准、奖惩条例。尤其严令禁止任何形式的克扣、索贿、吃空饷。条陈张贴于各院,由忠叔负责监督执行。
节流举措: 裁撤冗余仆役,精简不必要的排场和用度。府中宴请规格大幅降低,车马用度严格审核。开源暂时以稳定为主,侯府名下的田庄铺面,暂时维持旧例,只要求账目透明,收益按时入库。
权力核心稳固: 忠叔坐镇外院,威望日重;青黛掌管内院账目和库房,井井有条;夏竹负责苏挽月的起居和小库房,成为心腹中的心腹。听涛苑,真正成为了侯府新的权力核心和大脑。
而更多的精力,则投入到了朱雀大街甲字三号铺的改造之中。这里,才是她倾注心血的主战场。
苏挽月亲自绘制了详细的改造图纸,融合了现代医院的功能分区理念:
明亮通透的接诊大堂: 摒弃传统药铺的昏暗拥挤,采用大面积明瓦(类似玻璃)采光。中央设立导诊台(由经过培训的识药懂理的伙计担任“导诊员”)。
独立诊室: 设立数个独立的诊室,用屏风或轻纱隔断,保证医患交流的私密性。每间诊室配备标准的诊疗桌椅、脉枕、银针、简易检查器械(如压舌板、小竹板等)。
分区药房: 药房分为“常用药区”(开放柜台,明码标价)、“贵重药区”(独立柜台,专人管理)、“炮制加工区”(半开放,可看到药师操作)。
急诊处理区: 靠近门口,设立一张铺着干净白布的特制木床,配备止血包扎用品、常用急救药物(如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简化版)、夹板等。
休息等候区: 设置长椅、袁老头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提供免费清热解暑的凉茶(夏季)或驱寒姜汤(冬季)。
档案室: 独立小间,用于存放最重要的创新——病历档案。
王府的工匠效率极高,在苏挽月近乎苛刻的要求下,日夜赶工。拆除旧隔断,铺设新地砖,安装明瓦,打造符合要求的柜台、诊桌、药柜……整个铺面焕然一新,格局清晰,光线充足,空气中弥漫着新木和草药的清新气息,与周围店铺的陈旧昏暗形成鲜明对比。
与此同时,苏挽月开始紧锣密鼓地“招兵买马”:
坐堂大夫: 她没有贸然请那些名声在外、可能架子大的名医。而是通过萧承煜的关系,从太医院退休的、口碑好且愿意发挥余热的老御医中,请到了两位:一位精于内科调理(张太医引荐的孙老),一位擅长外科正骨(曾在军中效力、手法精湛的吴老)。这两位老御医,经验丰富,更重要的是对苏挽月提出的新理念持开放态度。
药师与学徒: 重金聘请了两位经验老道、熟悉药材炮制且人品可靠的药师。同时,公开招募了十余名机灵、识字的少年作为学徒,由药师和两位大夫共同教导,培养后备力量。青黛的弟弟,一个读过几年私塾、手脚勤快的少年,也在其列。
护院与杂役: 由长风亲自从王府护卫中挑选了西名身手利落、面相敦厚的,负责维持秩序和安全。另招募了数名手脚麻利、家世清白的妇人负责洒扫、熬煮凉茶姜汤等杂务。
最核心的,是苏挽月亲自制定并培训的《回春堂规》:
“悬壶济世,童叟无欺”八字宗旨, 刻成匾额,悬挂于大堂最醒目处。
“挂号排队制”: 所有患者,无论贫富贵贱,须先在导诊台登记姓名、年龄、主要症状,领取一枚刻有编号的竹制“号牌”(不同病情轻重,号牌颜色不同,急诊优先)。按号牌顺序,由导诊员引导至相应诊室候诊。彻底杜绝插队、混乱和因身份引发的争执。
“病历存档制”: 苏挽月设计的“病历册”是核心!每份病历册封面印有编号(与号牌对应)、患者姓名。内页设计有固定格式:初诊日期、主诉(患者自述)、望闻问切记录(大夫填写)、诊断结果、开具药方(附方剂名称、剂量、用法)、复诊记录、医嘱等。由坐堂大夫亲自填写,每次复诊需携带病历册,由大夫更新记录。所有病历册按编号归档于档案室,专人管理,严格保密。此举旨在建立连续的病情追踪,避免重复问诊、误诊漏诊,也为后续的医术研究积累宝贵资料。
“明码标价,药真价实”: 所有常用药材,在柜台明码标价(写在木牌上)。贵重药材,需有大夫处方,并在处方上注明价格。药房接收处方后,需由两位药师共同核对药材、分量无误后方可抓药。严令禁止以次充好、缺斤短两。
“贫者减,困者免”: 设立“济世箱”。苏挽月自掏腰包投入第一笔资金,并号召富户捐赠。持有里正或保长开具的贫苦证明者,诊费药费可视情况减半或全免。此条由青黛负责核实、登记。
这套规则,尤其是“挂号”和“病历”,对于习惯了混乱无序、靠挤靠关系、大夫全凭记忆的传统就医模式的京城百姓乃至医者而言,简首是闻所未闻!孙老和吴老起初也颇为疑虑,但在苏挽月耐心解释其对于提高效率、保证公平、积累经验、提升医术的巨大好处后,两位老人精眼中都露出了然和赞赏的光芒,欣然接受培训,并带头执行。
王府的暗卫和长风统领的明面护卫,如同无形的屏障,让筹备工作顺利进行,无人敢来滋扰。萧承煜虽未亲至,但朱雀大街黄金铺面被“医妃”盘下、大兴土木的消息早己传开,加上王府工匠和护卫的频繁出入,足以震慑所有宵小。
深秋的寒意渐浓,但朱雀大街甲字三号铺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药柜散发着新木和药材的混合清香,崭新的诊桌光可鉴人,明亮的明瓦将大堂照得亮堂堂。写有堂规的木牌悬挂在显眼处,一摞摞崭新的、格式统一的病历册整齐地码放在档案室的架子上,刻着编号的竹制号牌也己准备就绪。
开业前夜。
苏挽月独自站在修缮一新的回春堂大堂中央。月光透过明瓦洒落,在地上投下清冷的光斑。她环视着这凝聚了她无数心血和理念的崭新空间,手指轻轻拂过光洁的诊桌,落在那一叠空白的病历册上。
明日,这里将不再寂静。
这里将充满病痛的呻吟,求生的渴望,痊愈的喜悦,或许还有质疑和混乱。
但这里,也将是她践行医道、播撒火种的起点。
“悬壶济世,童叟无欺。” 她轻声念诵着这八个字,目光坚定如磐石。
“就从这里开始吧。”
“回春堂——开!”
(http://www.220book.com/book/RW9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