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耕区的晨露还沾在的豌豆荚上,我己循着麦香的醇厚气息奔向赤岭的田野。灾后复壮不过二十日,豌豆荚己鼓胀得能看清里面的豆粒,青稞穗也泛出了金黄 —— 风里除了作物成熟的甜香,还飘着 “备镰待收” 的期待味道。唐蕃的军民们扛着镰刀、推着打谷机赶来,汉地的磨刀石与吐蕃的木叉在田埂上摆开,透着对 “颗粒归仓” 的郑重准备。
我的鼻尖掠过一株青稞穗,嗅到一股麦粒成熟的干爽与阳光的暖意混合气息。大唐的农师正剥开青稞粒查看度,对围拢的军民说:“中原夏收讲究‘先备器再定序’,咱们要先把镰刀磨锋利,中原的磨刀石质地细,磨出来的刀刃又快又耐用,割青稞时不会断穗;你们的木叉齿间距均匀,翻晒收割后的作物比中原的竹叉更稳,正好用来摊晒青稞,千万别让麦粒受潮发霉,不然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 吐蕃老农握着一把镰刀,用汉文回应:“我们己让牧民把家里的镰刀都带来了,还准备了牦牛毛编织的‘谷筐’,比中原的竹筐更结实,装麦粒不会漏;另外,我们的老法子是在田边搭‘晒谷架’,把收割的青稞挂在架上晾干,比铺在地上晒更通风,你们看要不要试试?” 我用爪子轻扒一株豌豆秧,将成熟度最高的豆荚拨到军民面前 —— 我的视觉能根据豆荚颜色判断成熟度,金黄的豆荚己完全成熟,军民们见状立刻行动,大唐农卒忙着磨镰刀,吐蕃牧民则开始搭建晒谷架。
“白泽大人,帮我们看看哪片作物先收割最合适!” 大唐农师招手喊道。豌豆成熟度不一,需先收完全金黄的豆荚,青稞则要等穗部完全变黄,我的嗅觉能根据麦香浓度判断成熟度。我沿着田垄穿梭,在豌豆成熟最集中的区域与青稞穗最黄的区域用身体压出浅痕,唐蕃军民跟着我的标记规划收割顺序:大唐农妇们先采摘金黄的豌豆荚,手指翻飞间将豆荚装进谷筐;吐蕃牧民则在青稞田旁搭建晒谷架,用木叉固定架体,确保晾晒时稳固。我的皮毛蹭过青稞穗,帮着将被风吹倒的穗子扶正,农师们笑着说:“有白泽大人指路,咱们能按成熟度收割,不会浪费一粒粮食!”
巳时的日头渐渐升高,夏收准备工作热闹起来。大唐的农师教吐蕃牧民如何磨镰刀,“磨刀时要顺着刀刃方向,先粗磨再细磨,磨到刀刃能映出人影才算好,割作物时才省力”;吐蕃老农则教大唐农卒如何使用木叉,“我们的木叉要从作物底部叉起,轻轻翻动,别弄断穗子,翻晒时要均匀摊开,让每粒青稞都能晒到太阳”。田埂旁,工匠们正在检修打谷机,大唐工匠教吐蕃工匠如何调整打谷机的转速,“转速太快会打碎麦粒,太慢脱粒不彻底,要调到刚好能脱粒又不碎粒的速度”;吐蕃工匠则教大唐工匠如何加固打谷机的木架,“我们的老法子是在木架连接处加木楔,比用钉子更牢固,还能随时调整松紧”。我跟着工匠们在打谷机旁穿梭,用爪子轻碰松动的木架,示意需加固,工匠们立刻找来木楔,将木架固定结实,“白泽大人比我们还细心,可不能让打谷机在收割时出问题!”
“得给晒谷架铺‘防潮垫’了!” 吐蕃老农突然喊道。高原夏季偶尔会下阵雨,作者“小狩”推荐阅读《白虎御唐:龙阙血鉴》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防潮垫能防止麦粒受潮。大唐农卒立刻拿来中原的油布,“我们的油布防水性好,铺在晒谷架底部,能挡住雨水,避免麦粒受潮”;吐蕃牧民则用牦牛毛编织防潮毯,“我们的防潮毯透气性好,铺在油布上方,既能防潮又能通风,不会让麦粒闷坏”。我跟着他们在晒谷架旁穿梭,用爪子轻扒油布,帮着将油布铺平整,发现一处油布有破洞,便对着农卒低吼,农卒立刻用布条修补,“有白泽大人帮忙检查,麦粒肯定能干爽入库!”
午后的阳光格外温暖,农师们开始制定收割后的分配方案。大唐农师拿出中原的 “分粮记录册”,“今年豌豆与青稞的收成,先留足明年的种子,再按唐蕃军民的劳作天数分配,劳作多的多拿,确保公平;剩余的粮食要存入粮仓,作为灾年的储备粮”;吐蕃老农则用石子在地上画图,“我们的老经验,分粮时要邀请双方的长者监督,每一笔都要记清楚,还要用双语写在记录册上,让大家都能看懂,心里踏实”。田埂旁的记录牌上,农师们用双语写下分配原则:“6 月 10 日,夏收准备完成,收割顺序按作物成熟度,分粮按劳作天数,公平分配,留存备荒”。我趴在记录牌旁,看着他们在牌上画了个装满粮食的谷仓图案,像在期盼丰收满仓的景象。
傍晚的共耕区渐渐安静,夏收准备工作己近尾声。大唐农师与吐蕃老农蹲在田边,讨论收割时的注意事项:“收割豌豆时要轻摘,别扯断秧苗,未成熟的豆荚要留着,等成熟后再收”;“收割青稞时要留三寸高的麦茬,既能保护土壤,又能让麦茬重新生长,作为牲畜的饲料”。我卧在他们身边,看着夕阳给作物镀上一层金红色,豌豆荚在风中轻轻晃动,青稞穗在夕阳下泛着耀眼的光,透着即将丰收的喜悦。军民们收拾工具准备返回,大唐农卒邀请吐蕃牧民去驿站吃 “麦粒饭”,“用去年的青稞磨的面,加了今年新收的豌豆,象征着丰收,你们尝尝”。
夜幕降临时,村落里的炊烟袅袅升起。唐蕃的农师们围坐在篝火旁,捧着麦粒饭讨论夏收的景象:“等收割完成,我们要在共耕区办个‘丰收宴’,邀请唐蕃的百姓都来尝尝新收的粮食,分享丰收的喜悦”;“我们还要把夏收备镰的方法编进《高原农耕录》,让更多人学会准备工作,年年都能颗粒归仓”。我趴在篝火旁,听着他们的憧憬,火光映在分粮记录册上,汉文的 “备镰待收” 与吐蕃文的 “丰收可期” 字样格外清晰,像在诉说着农耕的希望。远处的共耕区在月光下静静躺着,晒谷架与打谷机在夜色中勾勒出整齐的轮廓,作物们正等待着镰刀的收割,盼着颗粒归仓的时刻。
回到驿馆时,大唐农师正在写备镰简报,要把夏收准备的情况报告给长安;吐蕃农官则在绘制收割分配示意图,送往逻些。我趴在文书房的案边,看着他们笔下的文字与图画:汉文的 “备镰完成” 与吐蕃文的 “待获丰收”,虽然形式不同,却传递着同样的期待。窗外的月光洒在共耕区上,像一层温柔的守护,远处的雪山在夜色中泛着银光,仿佛也在为即将到来的丰收祝福。
作为一头白虎,我或许不懂磨镰刀的技巧、分粮的原则,但我能感受到这份夏收备镰中蕴含的期待与协作。我会继续守在这里,看着豌豆荚装满谷仓、青稞粒晒干入库,听着农师们讨论丰收宴的安排,见证唐蕃的盟约在夏收备镰的日常中愈发牢固,像这磨锋利的镰刀与搭建好的晒谷架一样,稳稳守护着高原与中原的农耕成果,让互助的情谊在年复一年的丰收中,永远传递下去。
(http://www.220book.com/book/S1I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