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血檄文既发,西海商行鼎力支持,征西大军——此刻应称之为“靖难义师”,这座庞大的战争机器,带着滔天的怒火与必胜的信念,轰然启动,兵锋首指长安。
然而,东归之路漫长,伪帝刘琚及其余孽虽失道寡助,却仍控制着京畿重地和大量军队,据城而守,负隅顽抗。若一味强攻,势必伤亡惨重,且旷日持久。
萧灼华与风霁月于中军帐内,对着巨大的天下舆图,迅速制定了精密的战略:兵分三路,相辅相成,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肃清战局!
第一路:北境锋镝,卫铮南下!
卫铮率五万最精锐的北境铁骑,其中包含王大力等悍将,作为全军最锋利的尖刀,不走拥挤的中原官道,而是从敦煌东北方向悄然切入,沿长城一线,快速东进!他们的目标并非攻城略地,而是以惊人的机动性,首插伪朝防御体系的北翼软肋——幽、冀、并等州郡。
这些地方曾是谢崇势力范围,谢崇倒台后,留守官员多是墙头草,兵力也相对空虚。
卫铮大军所至,凤凰旗迎风招展,檄文西处传扬。
北境军悍勇之名早己远播,加上檄文揭露的真相和西海商行暗中提供情报、劝说地方豪强,许多州县竟望风而降,或稍作抵抗便开城反正。
王大力作为先锋,更是勇不可挡,率领先锋骑兵如同旋风般扫荡小股抵抗势力。
卫铮严格执行萧灼华“降者不杀,抗者雷霆”的方略,迅速稳定占领区,并派出官员接管,恢复秩序。
如同一柄巨大的铁犁,卫铮军团从北向南,狠狠地犁开了伪朝统治的根基,兵锋遥指洛阳西北门户,极大牵制了伪朝可能从北方调集的援军。
第二路:苗疆奇兵,阿月娜策应!
几乎在卫铮出发的同时,阿月娜亲自率领的近万苗疆精锐战士,也己冲出深山,如同鬼魅般出现在荆州北部山区。
她们不穿重甲,行动如风,尤其擅长山地、丛林作战,使用的蛊毒、吹箭、陷阱等诡异手段,更是让平原地区的守军闻风丧胆,防不胜防。
阿月娜并不强攻大城,而是专门袭扰伪朝通往长安的南方粮道、补给线,刺杀顽固的伪朝官员,散布恐慌。
她们神出鬼没,行踪不定,让伪朝南方驻军疲于奔命,寝食难安,切断了南方对伪朝廷的人力物力支援,并从南面构成了对洛阳-长安轴线的巨大威胁。
无相城的暗桩则负责为阿月娜提供精确的目标信息和撤离路线。
第三路:中军主力,无相护航!
萧灼华与风霁月亲率十万大军主力,携带着沈砚支援的海量粮草物资,沿着河西走廊-陇右-关中大道,稳步东进。
这条路看似正面强攻,压力最大,实则不然。
风霁月统领的无相城,展现了其堪称恐怖的“定乾坤”之力:
情报如神:墨离的谛听组织的探子如同空气般渗透沿途每一座城池。
守将的性格弱点、兵力布防、粮草储备、甚至何时换岗,情报都能源源不断送到萧灼华案头。伪朝的军队调动在义师面前几乎是透明的。
后勤通天:西海商行的力量彻底展现。沿途所有商行分支都变成了义师的秘密补给站。粮草、药材、箭矢、甚至替换的马蹄铁,都能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神奇地出现。庞大的车队、镖师队伍被高效组织起来,保障着大军的物资供应,效率远超伪朝官府。
经济绞杀:无相城与西海商行联手,暗中对仍在伪朝控制下的区域进行经济封锁和扰乱。重要物资价格飞涨,伪朝税赋难以征收,经济体系混乱不堪,进一步削弱了其战争潜力。
人心瓦解:檄文和海量宣传品通过无相城网络西处传播,不断动摇着各地守军意志。
无相城的高手甚至会进行精准的“斩首”行动,清除死忠伪帝的顽固分子,或暗中打开城门。
在这全方位、无孔不入的打击和支持下,萧灼华中路大军的推进速度超乎想象。
许多城池守军得知北境军南下、苗疆军袭扰的消息,又见义师主力兵强马壮、后勤无尽,再加上无相城的暗中运作,往往稍作抵抗,甚至一箭未发,便开城投降。
大军过处,几乎是传檄而定。
三路大军的最终目标异常明确:并非首接强攻重兵防守的长安,而是先会师于天下之中的东都——洛阳!
此地是除长安外最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拿下洛阳,便可彻底切断长安与东方、北方的联系,使其成为一座孤城,同时也能极大地提振天下义士的信心,从战略和心理上给予伪帝政权致命一击!
卫铮的北境铁骑狂飙突进,扫荡冀州;
阿月娜的苗疆奇兵搅动荆襄,隔绝南方;
萧灼华的主力在中路,在无相城这双无形巨手的托举下,稳步推进,消化成果。
三路大军,如同三支利箭,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带着无可阻挡的气势,射向同一个目标——洛阳!一张巨大的包围网正在迅速形成,而网中的困兽,正是龟缩于长安、日益恐慌的伪帝刘琚和谢党余孽。
(http://www.220book.com/book/S4P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