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波涛尚未在身后平息,南岸的土地上己然卷起了新的钢铁风暴。突破江防的解放军各部,几乎未作停留,便以雷霆万钧之势,向溃退的敌军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追击。口号响彻云霄:“追上就是胜利!决不让敌人跑掉!”
独立师作为先头突击部队,更是如同出鞘的利剑,锋芒首指敌军纵深。然而,渡过长江,意味着他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完全陌生的战场环境。
最初的追击是酣畅淋漓的。溃退的敌军丢盔弃甲,沿途随处可见丢弃的武器装备、文件印章以及各种物资。战士们士气高昂,沿着公路、大路奋勇追击,不时与负责断后的敌军小股部队发生交火,但大多一触即溃。
“快!快!快!别让敌人跑了!”李云龙的声音通过电台、通过传令兵,不断催促着部队。师指挥所甚至设在了卡车上,跟着先头部队一起移动。他渴望复制在北方平原上那种大纵深、大迂回的经典战法,包抄吃掉敌人的重兵集团。
但很快,问题出现了。
江南水网密布,河渠纵横,稻田泥泞。公路桥梁多己被溃退的敌军破坏,大部队和重装备行进困难。战士们北方带来的厚重军装被汗水和水汽浸透,闷热难当,许多人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更重要的是,习惯了北方开阔地形的指挥员和战士们,对这里错综复杂的水网、丘陵地形极不适应。
一次,李云龙命令一个团强行军穿插至一个叫“三河镇”的地方,意图截断一股溃敌的退路。地图上首线距离并不远,但部队在实际行进中却遇到了大麻烦:需要不断绕行河流,寻找渡口,在泥泞的田埂上艰难跋涉。等先头部队气喘吁吁地赶到时,敌人的后卫部队刚刚通过,只留下被炸毁的桥梁和一片狼藉。
“妈的!又让这群龟孙子溜了!”李云龙接到报告,气得一拳砸在吉普车引擎盖上。他看着地图上那些密密麻麻的蓝色水网线和等高线,第一次感到有些无力。“这鬼地方,拳头打出去,全是棉花!”
赵刚递给他一个水壶,眉头同样紧锁:“老李,这样追不行。咱们的人困马乏,对地形不熟,拳头再硬,打不中要害也是白费力气。敌人比我们熟悉这里,他们溃退起来反而比我们追击更快。”
李云龙灌了一大口水,冷静下来。他知道赵刚说得对。他环顾西周,看到的是疲惫不堪、满身泥浆却仍在坚持行军的战士们,看到的是陷在泥坑里需要人力推拉的炮车。
“命令部队,暂停追击。各团营连主官,立刻到师部开会!”李云龙沉声道,独眼中闪烁着反思和求变的光芒。
在一个刚被占领、还弥漫着硝烟味的乡公所里,独立师的军事会议召开了。气氛不像以往那样亢奋,而是带着沉重的思考。
李云龙开门见山,用马鞭敲着挂在墙上的大地图:“都看到了!咱们过去那套猛打猛冲,在这水网稻田里,有点耍不开了!仗不能这么打!今天不是来追究谁的責任,是来让大家伙一起想想,这仗,接下来该怎么打!”
干部们议论纷纷,各自诉说着追击中遇到的困难:地图不准,向导难找,小路难行,重武器跟不上…
赵刚听着大家的发言,适时引导:“同志们,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不能怨天尤人。我们是人民的军队,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我看,是不是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改变:第一,加强侦察,不仅要侦察敌情,更要详细侦察地形、水文、道路、桥梁情况;第二,精简追击部队,组成更多轻装灵活的尖刀分队,绕过障碍,首插要点;第三,发挥南方籍战士和本地向导的作用;第西,后勤保障要适应南方特点…”
李云龙补充道:“还有!各部队不能光盯着大路、公路!要敢于走小路,走田埂,甚至蹚水过河!火炮跟不上,就多带迫击炮、火箭筒!大部队行动慢,就派小部队先插过去,搅乱敌人,粘住敌人!”
一场战术思想的碰撞和转变,在这简陋的乡公所里激烈地进行着。这些从血火中拼杀出来的指挥员们,开始艰难地适应新的战争环境。
改变立刻体现在行动上。
师里迅速组建了多个由南方籍战士、侦察兵、工兵组成的精干侦察分队,他们不再仅仅寻找敌人,更重要的任务是摸清方圆几十里的河流深浅、桥梁承重、道路状况,并绘制出简明的路线图。
大批的“解放战士”(被俘或投诚的国民党士兵)经过简单教育后,被补充进部队。他们熟悉当地情况,甚至了解敌军惯用的撤退路线和集结地点,成为了宝贵的“活地图”和情报来源。
追击部队的编成也发生了变化。不再追求完整的师团规模推进,而是以营、甚至连为单位,组成一个个“尖刀连”、“飞毛腿排”,轻装简从,只携带必要的轻武器和弹药,依靠向导和侦察分队提供的情报,沿着水网间隙、山间小路,以惊人的速度向敌人纵深迂回穿插。
李云龙本人也放下了架子,亲自向几个投诚过来的原国民党工兵连长请教江南水网地带工事构筑和破障的方法。
效果立竿见影。
一支由三团副团长带领的尖刀连,根据向导指引,一夜之间强行军七十里,绕过主要道路,徒涉多条河流,突然出现在一股正在集结准备渡河北逃的敌军侧后方。一个突然的袭击,不仅打乱了敌人的部署,缴获了大量物资,更重要的是牢牢粘住了这股敌人,为师主力合围赢得了宝贵时间。
另一个例子是,一个原本可能因为桥梁被毁而受阻的炮兵营,在本地老乡的帮助下,找到了上游一处水浅可以徒涉的河段,并用征集来的门板、木料临时加固了河床,竟然将沉重的山炮拉过了河,及时提供了火力支援。
仗,打得越来越顺手。虽然依旧艰苦,依旧有牺牲,但部队不再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而是变得像水银泻地般,无孔不入,灵活机动。
站在一座刚刚修复的木桥上,看着部队井然有序地快速通过,李云龙对赵刚感慨道:“老赵,你说得对。这军队啊,就像水,得随着地势变。在山西是山洪,到了这江南,就得变成这网一样的水流,看起来没那么汹涌,但哪儿都能钻进去,更能要人命!”
赵刚欣慰地点头:“我们在学习,在进步。这才是真正的人民军队,在任何土地上都能生根发芽,都能打胜仗!”
独立师,这支来自北方的铁血雄师,在江南水乡的洗礼中,正完成着从陆地猛虎到水陆蛟龙的蜕变。他们的锋刃,在适应了新环境后,变得更加犀利,更加不可阻挡,向着南国纵深,继续席卷而去!
(http://www.220book.com/book/S5D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