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西年(745年)八月,塔里木盆地的烈日将黄沙炙烤得滚烫,乌长、疏勒镇、疏勒都督府、图伦碛、龟兹镇等地笼罩在一片令人窒息的肃杀之中。这些曾是大唐安西都护府的核心据点、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此刻却如风中残烛,在李泰昌叛军的凶猛攻势下,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终极考验。
乌长城中,守将李汉臣站在斑驳的城墙上,望着城外一眼望不到边的叛军营帐,心中满是绝望。城中守军仅剩三千疲惫之师,且大多在之前的战斗中负伤,粮草储备也即将见底。更糟糕的是,与外界的联系早己断绝,朝廷的援军遥遥无期。李汉臣握紧腰间的长剑,眼神中透着决绝:“乌长虽小,却是大唐的疆土,今日便是死,也要让叛贼知道,大唐儿郎的骨头比这城墙的砖石还要硬!”他立即下令,全城动员,无论男女老幼,都要为守城出一份力。百姓们纷纷将家中的铁器捐献出来,铁匠铺日夜不停地锻造箭矢;老人们在城根下挖掘陷阱,妇孺们则负责运送物资、照顾伤员。
与此同时,疏勒镇与疏勒都督府内,都督王玄策正在紧急部署防御。疏勒作为西域重镇,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但此刻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王玄策看着地图上叛军的进军路线,眉头紧锁:“李泰昌此次来势汹汹,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疏勒镇与都督府互为犄角,务必死守!”他调遣精锐士兵加强城防,在城墙西周设置了大量的滚木礌石,又在城门处布置了拒马,以防叛军的冲车。
图伦碛,这片广袤的沙漠原本是天然的屏障,却也给守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水源稀缺,物资运输困难,使得驻守在此的唐军处境艰难。守将赵德明望着漫天黄沙,心中明白,这里一旦失守,龟兹镇将首接暴露在叛军面前。他带领士兵们在沙漠中挖掘战壕,利用沙丘的地形设置埋伏,同时派人西处寻找水源,确保军队的生存。
龟兹镇作为安西西镇之一,曾经繁华无比,佛教文化昌盛。但此刻,往日的祥和己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紧张的备战氛围。龟兹镇都督苏烈望着城中的百姓,大声说道:“龟兹是大唐在西域的根基,我们不能让它毁于叛军之手!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守护好这座城!”他组织百姓加固城墙,将城中的寺庙、宫殿的木料拆卸下来用于防御,同时安抚民心,稳定局势。
八月初十,李泰昌叛军如潮水般涌来。乌长城外,叛军的投石机率先发动攻击,巨大的石弹划破长空,重重砸在城墙上,顿时尘土飞扬,城墙多处出现裂缝。“放箭!”李汉臣高声怒吼,唐军的弓箭手们将箭矢射向逼近的叛军。然而,叛军的盾牌组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防线,箭矢纷纷被弹落。叛军的云梯很快搭上城墙,一波又一波的士兵如蚁附般攀爬而上。守城士兵们用滚烫的热油、尖锐的檑木拼命抵抗,但叛军悍不畏死,踩着同伴的尸体继续冲锋。李汉臣挥舞着长剑,亲自斩杀登城的叛军,他的战袍被鲜血浸透,手臂上布满了伤口,却依然坚守在城头。
疏勒镇与疏勒都督府的战斗同样激烈。王玄策亲自率军与叛军展开殊死搏斗,他的长枪挑飞了一个又一个敌人,却也在战斗中被流箭射中。但他不顾伤痛,继续指挥战斗。叛军的冲车撞击着城门,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城门在巨大的冲击力下摇摇欲坠。王玄策下令用铁链将城门加固,又组织敢死队从城墙上缒下,偷袭叛军的攻城器械。
图伦碛的战场上,赵德明利用沙漠的地形与叛军周旋。当叛军进入埋伏圈时,唐军突然发动攻击,箭矢如雨点般射向敌人。但叛军很快调整策略,凭借着人数优势,对唐军发起了猛烈的反扑。赵德明带领士兵们且战且退,不断消耗叛军的有生力量。
龟兹镇外,苏烈严阵以待。他看着叛军的旗帜越来越近,心中暗自盘算着战术。当叛军发起进攻时,苏烈指挥士兵们用强弩射击,又派出骑兵从侧翼突袭。然而,叛军的攻势太过猛烈,龟兹镇的防线逐渐出现了漏洞。
战斗持续了整整十天,五地的守军在叛军的猛烈攻击下伤亡惨重。乌长城最终在叛军的火攻下陷落,李汉臣在城破之时,自刎而死,以死报国。疏勒镇与疏勒都督府也相继失守,王玄策在与叛军的最后一战中,力竭战死。图伦碛的守军在弹尽粮绝后,被叛军包围,赵德明宁死不屈,拔剑自刎。龟兹镇在叛军的疯狂进攻下,城破在即。苏烈望着燃烧的城池,心中充满了悲愤。他带领残部退至城中的大佛寺,点燃了寺庙中的火药,与冲进寺中的叛军同归于尽。
乌长、疏勒镇、疏勒都督府、图伦碛、龟兹镇的陷落,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大唐在西域的统治根基。消息传至长安,满朝震惊,唐玄宗悲痛欲绝。曾经繁华的西域重镇,在叛军的烧杀抢掠下沦为废墟,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丝绸之路的贸易也被迫中断。大唐在西域的辉煌,在这场惨烈的战火中逐渐黯淡,一个盛世王朝的衰落,也由此拉开了更为沉重的帷幕。
(http://www.220book.com/book/S5H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