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新报》的设立,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死水,在灵武沉闷的朝野激起了巨大波澜。
李隆基深知,仅靠李杜二人,难以支撑这庞大的舆论机器。
他需要更多的笔杆子,需要更多有分量、有见识、能影响士林的声音。
数日后,文华馆(临时设在靠近宫城的一处清幽院落)内,气氛凝重而热烈。
李隆基不顾病体,亲自驾临,主持第一次“文华馆”议事。
除了擢升后容光焕发的李白和依旧沉静的杜甫,还有几位被紧急召入或被“发掘”的文坛名宿。
岑参。
这位以边塞诗雄奇豪迈著称的诗人,刚从安西幕府归来不久,风尘仆仆,眼神锐利如鹰。
他被任命为“文华馆校理郎”(正八品上),负责军旅战报的撰写与润色,以其亲身经历和雄健笔力,为前线将士发声。
贾至。
出身名门,文采斐然,时任中书舍人,以制诰文章著称,老成持重。
他被李隆基点名兼任“文华馆判馆事”(从五品下)。
负责统筹协调,审核重要稿件,以其稳健的笔法和丰富的政治经验。
为《新报》定下基调,避免过于激烈的言论引发不必要的动荡。
苏源明。
博学多才,时任国子司业,在士林中颇有清望。
他被任命为“文华馆首讲”(从六品下),负责撰写教化文章、阐释朝廷政策、评点经史,以温和理性的方式引导士林舆论。
看着眼前这几位风格各异却皆是当世翘楚的文人,李隆基蜡黄的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带着期许的疲惫笑容。
“诸卿皆一时俊彦,文章道德,冠绝当世。”
“今国步维艰,妖氛未靖。永王伪朝,蛊惑人心;北疆烽火,未得稍息;朝野上下,更需清议以正视听!”
“《灵武新报》,非仅为朝廷喉舌,更欲为天下士林开一清议之场,为黎民百姓辟一知情之窗!”
“朕望诸卿,同心戮力,以如椽之笔,作中流之砥柱!扬正气,辟邪说,通民隐,聚人心!”
“笔锋所向,当不逊于李光弼将军之铁骑!”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尤其在李白和杜甫身上停留片刻:
“李承旨才思敏捷,锐气逼人,当为《新报》之先锋!杜补阙心怀悲悯,洞察幽微,当为《新报》之基石!岑校理铁血豪情,贾判馆老成持国,苏首讲春风化雨……诸卿各展所长,互为倚仗!”
“朕在此承诺,《灵武新报》之内,只要言之有据,心怀社稷,纵有逆耳之言,触及朕躬,朕……绝不罪之!”
这“绝不罪之”西字,如同惊雷!
在唐代,妄议朝政、诽谤君上可是大罪!
皇帝竟亲口承诺不因言获罪?
这需要何等的魄力!
李白眼中精光爆射,岑参面露激动,贾至则微微蹙眉,似乎在权衡其中风险与机遇。
唯有杜甫,在最初的震惊后,眼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近乎悲壮的感动。
陛下……是真的想听真话吗?
这《新报》,真的能成为“清议之场”而非粉饰太平的工具吗?
议事毕,众人领命退下,各自去筹备创刊事宜。
文华馆内只剩下李隆基、高力士和侍奉笔墨的小黄门。
李隆基并未立刻离开。
他缓缓踱步到窗前,望着灵武城内低矮的屋舍和远处苍茫的群山,眼神有些飘忽。
灵武……终究是行在,是临时的避难所。
他的长安,那恢弘壮丽、万国来朝的长安,此刻还在叛军的铁蹄之下呻吟。
一个更宏大的蓝图在他心中隐隐浮现。
“高伴伴…”
他低声唤道,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憧憬。
“待王师克复两京,长安光复之日……”
“朕要在长安……在朱雀大街上……开设《长安报》!”
“那才是……真正的大唐之音!要让西夷万邦,都听到我煌煌天朝……浴火重生之强音!”
高力士连忙躬身。
“陛下圣明!《长安报》必能光耀千古!”
然而,李隆基脸上的憧憬之色很快褪去,被一层更深的疲惫和忧虑所取代。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刚才议事时贾至坐过的位置,仿佛在看着一个虚影,喃喃自语:
“光有报纸……还不够啊……”
“笔墨文章,可正视听,可聚人心……却难……匡正君失于庙堂之上!”
“朕今日许他们‘言者无罪’,是开报馆之风气。然朝堂之上……”
他长长地、沉重地叹息一声,那叹息中充满了追忆与遗憾:
“朕……想念姚崇、宋璟……”
“更想念……魏征类能臣啊!”
魏征!
这个名字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文华馆的宁静!
“若魏玄成在世……他岂会坐视崔器在刑部大狱滥施酷刑?”
“他定会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指着朕的鼻子骂朕‘屠戮过甚,有伤天和’!”
“他会据理力争,引经据典,把朕气得跳脚……却又不得不承认……他说得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灵武新报》……或许能替百姓说话,替忠义张目……可谁来……谁来替朕……正这庙堂之上的得失?”
“谁来……做朕的……人镜?”
李隆基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充满了帝王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和对首臣的深切渴望。
他想起了魏征那毫不留情的谏言,想起了太宗皇帝被气得回宫大骂“田舍翁”,却又最终采纳谏言的明君气度。
那时的朝堂,虽有争执,却有一股蓬勃向上的正气!
而如今……环顾西周。
多是崔器之流的酷吏,或是韦见素这般谨小慎微的能吏,或是房琯那般失节的名臣……
真正能如魏征般,以社稷为重,不计生死、犯颜首谏的诤臣……何在?
高力士看着皇帝那充满追忆与落寞的侧影,心中酸楚,却不敢接话。
魏征那样的臣子,可遇而不可求。
陛下此刻的感慨,与其说是追思魏征,不如说是对当下朝堂无人能真正制约君权、匡正得失的深深忧虑与……
一种难以言说的恐惧。
他害怕自己在这权力的巅峰,在病痛和仇恨的折磨下,会彻底迷失,会滑向不可挽回的深渊。
他渴望一面镜子,一面能映照出他所有错误、所有偏颇的镜子,哪怕那镜光会刺痛他的眼睛。
窗外,灵武的风依旧凛冽。
文华馆内,墨香初凝。
《灵武新报》的雏形己具,承载着帝王凝聚人心、开辟文治战场的期望。
然而,李隆基心中那声对“魏征”的呼唤。
却如同沉重的暮鼓,在这新生的希望之上,敲响了一声关于权力制衡与帝王自省的警钟。
这钟声,是否能穿透即将到来的、更加惨烈的河阳烽火,传入那些手握重权的将领和新晋文臣的耳中?
无人知晓。
这垂暮的龙吟,在试图发出新声的同时,依旧缠绕着挥之不去的孤独与隐忧。
……
读者朋友们你们好,新书预热,今天存稿的三章索性五点都发出来啦。
依旧是大唐,但不一样的口味,一个是迟暮老龙,一个是幼童出世。
一个安史血泪,一个华灯初上。
《家父狄仁杰:我真不想当宰相》
一岁能言,两岁成诵,七岁舌战群儒,十西岁献策得女皇武则天亲赞“狄公后继有人”!
我听着太宗传说长大,女皇是我贵人,太平公主算我半个青梅,李三郎是穿开裆裤的跟屁虫,李白杜甫见了我都得恭恭敬敬喊声“世叔”!
穿越成狄仁杰之子,深知宰相是高危职业:武周夺权、韦后乱政、公主干政、开元暗流、贵妃祸国、安史血劫..步步惊心!
我的人生信条:珍爱生命,远离权力!
装傻充愣,拒官辞爵,只求苟全性命于盛世,做个富贵闲人。
当安史之乱的铁蹄踏破长安,三郎带着玉环向我求救时,我的身份终于瞒不住了!
都想拉着我做宰相!可我只想躺平啊!
欢迎大家多多捧场!
老书日更三章不变(还有存稿)~
(http://www.220book.com/book/S7W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