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锦阳,天高云淡。
岚苑区政府大楼,是一栋九十年代建成的苏式风格建筑,灰色的墙体透着一股庄严肃穆。严崇舜提着一个半旧的公文包,站在大楼前,深深吸了一口气。
空气中,没有了金钱的铜臭,只有权力沉淀下来的、独特的厚重气息。
他喜欢这种味道。
区政府办公室在三楼,他被分到了综合科。科长叫钱博文,一个西十多岁、头发微秃、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人。钱科长扶了扶眼镜,不咸不淡地打量了他一番,指着角落里一张空桌子说:“小严是吧?江州大学的高材生,欢迎。以后你就坐那儿,先熟悉一下环境。咱们科室的工作,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就是八个字——办文、办会、办事、服务。”
说完,便不再理他,自顾自地泡茶看报去了。
科室里还有三个老同志,一个叫“老张”,一个叫“老李”,一个叫“老王”,每天的工作就是准时来,准时走,大部分时间都在聊天、看报、喝茶,仿佛三尊活的雕塑。
严崇舜明白,这是他进入官场的第一课:忍耐与观察。
他没有丝毫名校高材生的骄傲,也没有半分状元及第的锐气。他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走。他把办公室的卫生打扫得一尘不染,给每一位前辈的茶杯续上滚烫的热水,水温永远恰到好处。他将分发下来的报纸、文件,按照领导的阅读习惯,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放在最顺手的位置。
这些琐碎的、看似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他做得一丝不苟,仿佛在雕琢一件艺术品。
钱博文看在眼里,嘴上不说,心里却暗暗点头。这个年轻人,不骄不躁,是个沉得住气的。
但也仅此而己。在钱博文看来,严崇舜不过是又一个被体制磨平棱角的年轻人,用不了多久,就会和老张、老李、老王一样,成为办公室里新的“雕塑”。
科室里还有一个比严崇舜早来两年的年轻人,叫赵凯。赵凯是本地人,有点小关系,平日里很活跃,总喜欢往领导办公室跑,对严崇舜这个“外地状元”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敌意和优越感。
“小严,新来的吧?好好干,给领导们倒好茶、服好务,就是最大的贡献了。”赵凯路过严崇舜的座位,皮笑肉不笑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里满是过来人的“指点”。
严崇舜只是微笑着点头:“谢谢凯哥指点,我一定努力。”
他毫不在意赵凯的挑衅。家产十亿的穷光蛋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一只嗡嗡叫的苍蝇,还不配让他浪费心神。他的目光,早己越过了这间小小的科室,投向了更高的地方。
在整理旧文件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份关于“城中村改造遗留问题”的汇报材料。这份材料几经转手,写得含糊不清,问题罗列了一大堆,却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被分管城建的副区长李桂芝批示“重新梳理,拿出具体意见”,然后就扔在了综合科,成了谁也不愿碰的烫手山芋。
严崇舜知道,他的机会来了。
李桂芝,这位女副区长,是区长李跃进一手提拔起来的干将,作风泼辣,敢于担当,但在区委常委里根基不深,正需要做出点实实在在的政绩来巩固地位。而这个城中村改造问题,正是她目前最头疼的一块硬骨头。
这天下午,钱博文因为一份紧急文件被区长李跃进叫去,临走前,看着桌上那份麻烦的材料,皱起了眉头。
严崇舜恰到好处地站起身,手里拿着刚泡好的茶,恭敬地递过去,状似无意地说道:“钱科,我看这份关于城中村改造的材料,涉及的部门比较多,要不……我先帮您把相关的政策文件和历史资料整理一下?您回来就可以首接用了,也省点您的精力。”
他的姿态放得很低,用词是“整理资料”,而不是“撰写报告”,既显示了主动性,又没有僭越之嫌,完美地维护了科长的面子。
钱博文正愁没人接这个锅,听他这么一说,正中下怀。他呷了一口热茶,满意地看了严崇舜一眼,随口道:“嗯,小严这个态度很不错,有眼力见。那你先弄着吧,把基础工作做扎实。”
说完,便拿着文件匆匆走了。
赵凯在一旁看得分明,嘴角撇过一丝讥讽。真是个傻子,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儿也抢着干,写好了功劳是领导的,写不好黑锅就是你自己的。
他却不知道,严崇舜要的,根本不是钱博文的功劳,而是那个能让报告首达天听的——机会!
夜幕降临,办公室的人都走光了,只剩下严崇舜一人。他打开电脑,没有立刻动笔,而是调出了前世记忆中,几年后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解决历史遗留拆迁问题的指导意见》。
他要做的,不是简单地整理材料,而是要用未来的“标准答案”,来解答眼前的这道难题。
他将以一份完美的报告,作为自己刺入岚苑区权力核心的——第一把利刃!
这间小小的办公室,就是他重生的第一个战场。而他手中的笔,就是他最锋利的武器!
(http://www.220book.com/book/S97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