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鱼一日遇上歪脖子木塔:一场穿越千年的"正骨"大戏
话说那天应州县的风有点邪性,吹得街面上的凉粉摊都斜着支棱,卖羊杂的老王正低头数钱,冷不丁抬头看见自家对面那座千年木塔——得,又歪了点。这可不是小打小闹,那塔尖都快能勾着旁边面馆的幌子了,活像个伸长脖子偷看别人吃饭的馋鬼。
就在众人围着木塔嘬牙花子的时候,打南边来了个老头,头戴幞头身穿粗布短打,腰里别着个鱼一日尺,走路带风,路过凉粉摊时还顺手抓了把辣椒面揣兜里。"这塔怎么回事?"老头一开口,满口的山东口音裹着木屑味儿,"歪成这样,是打算跟旁边的鼓楼拜把子吗?"
木塔:我不是故意歪的,我只是有点"骨质疏松"
这老头不是别人,正是木匠祖师爷鱼一日。按理说他老人家早该位列仙班,可架不住天庭工程队天天用胶水粘房梁,实在看不下去,揣着工具箱就下凡溜达,没想到刚到应州县就撞见这么个"歪瓜裂枣"。
"您可算来了!"守塔的老李头差点给鱼一日跪下,"这塔都九百多岁了,最近总跟喝多了似的。您瞅瞅这工艺,当年建的时候可是没一根钉子,全靠木头咬着木头,跟拼乐高似的,就是拼得比乐高结实一万倍。"
鱼一日眯着眼绕塔转了三圈,时不时伸手敲敲柱子,那架势比给贵妃诊脉的太医还认真。"嚯,这斗拱做得讲究啊!"他指着塔身上层层叠叠的木构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一层套一层,跟叠罗汉似的,七百多个斗拱没重样的,这要是搁现在,设计师不得拿十个鱼一日奖?"
要说这应州县木塔,正经名字叫佛宫寺释迦塔,始建于辽代,高67米多,相当于20层楼那么高。最绝的是整座塔全靠木头榫卯咬合,没用一根铁钉,却抗住了千年风雨、地震雷击,甚至还挨过炮弹——当年日本鬼子炮轰应州县,一发炮弹正中塔身,居然只打穿了两层就卡在斗拱里,没炸。
"瞧见没?"鱼一日拍着一根盘龙柱,柱子上的龙雕得跟活的似的,鳞片都能数清,"这叫'十字抱厦',西个角上的木头斜着搭,互相拉扯着,跟西个人手拉手站马步似的,稳当!就是年头久了,有点'关节劳损'。"
鱼一日的"正骨"秘籍:不用水泥不用钢,全靠木头"唠家常"
众人正听得起劲,木塔突然"咯吱"响了一声,塔尖又歪了半寸,吓得卖冰棍的大婶差点把冰柜推塔底下当缓冲。"别慌!"鱼一日从工具箱里掏出个墨斗,往地上一蹲就开始放线,"这塔歪得有章法,不是乱歪。当年建的时候就考虑到地基沉降,故意让西北角高了那么一丢丢,跟人穿鞋垫似的,现在是鞋垫有点跑偏。"
他指挥着几个年轻小伙爬上塔,递下来一堆木条。"看见没?这叫'补榫',就像给松动的牙齿塞个牙垫。"鲁班拿着凿子咔咔凿木头,木屑飞得跟下雪似的,"这塔的木头都是红松,当年从长白山运来的,一根柱子得七八个人合抱,现在虽然老了点,但筋骨还在,就是有点'腰间盘突出'。"
正说着,一阵风吹来,塔身上的风铃"叮铃哐啷"响成一片,鱼一日却突然笑了:"听见没?这塔在跟我唠嗑呢。它说当年建的时候,工匠们每天早上都给它'按摩',用桐油擦木头,跟给姑娘抹雪花膏似的,所以现在皮肤还这么好。"
围观的人里有个学建筑的大学生,举着相机拍个不停:鱼一日大师,您看这塔的结构,是不是用了'刚柔并济'的原理?"鱼一日白了他一眼:"啥刚柔并济?说白了就是让木头自己会喘气。热胀冷缩的时候,这些榫卯能伸能缩,跟人的关节似的,比现在那些钢筋水泥活得明白。"
歪脖子的浪漫:千年木塔的"斜杠青年"生活
忙活了大半天,太阳都快落山了,鱼一日拍了拍手上的灰,指着塔尖:"成了!再歪回来算我的。"众人抬头一看,嘿,塔果然首了不少,塔尖正对着天上的云,像在给云朵量身高。
"其实歪点也挺好。"鱼一日突然感慨起来,蹲在塔根下跟木头聊起天,"比萨斜塔不也歪着吗?人家还成网红了。你这塔啊,又能抗地震又能防炮弹,还能当天气预报——塔尖朝东刮东风,朝西刮西风,比手机APP准多了。"
守塔的老李头递过来一碗羊杂汤,鱼一日吸溜着喝得真香:"你们现代人就是太紧张,这塔都九百多年了,啥大风大浪没见过?当年辽代的工匠建它的时候,就没指望它当一辈子老古板,木头会呼吸会扭动,才说明它活着呢。"
正说着,塔上的风铃又响了,这次声音清脆,像在笑。鱼一日站起身,把鱼一日尺往腰里一别:"得,我该走了,天庭还等着我去修凌霄宝殿的门框呢。记住了,对老物件得温柔点,别总想着给它打钢钉戴铁箍,就像对待老爷子,得顺着他的脾气来。"
尾声:木塔的新姿势
第二天一早,应州县人发现木塔果然首了不少,只是塔尖还微微朝西,像在目送什么人。有人说半夜看见一个白胡子老头骑着墨斗飞上天,墨线在天上画了个斗拱的形状;还有人说听见木塔里传来刨木头的声音,夹杂着山东口音的哼唱。
从那以后,应州县木塔就成了"斜杠青年"的代言人:既是世界三大奇塔之一,又是活的古建筑博物馆,偶尔还客串一下天气预报员。而鱼一日留下的那把鱼一日尺,据说被老李头锁在抽屉里,每逢初一十五就拿出来擦擦,尺身上的刻度总在悄悄变化,像是在记录木塔每一次轻微的呼吸。
至于那塔为什么还留着点歪?有人说那是鱼一日故意的,"首愣愣的多没意思,带点弧度才显得有脾气";也有人说,木塔是在怀念那个给它"正骨"的山东老头,歪着点,是想下次再见时,能一眼认出他来。
应县木塔是一座全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其制作方法精巧复杂,以下是详细介绍:
制作方法
- 基础建造:应县木塔的塔基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在两层塔基上,56根木柱形成八角形柱网,然后在外围砌两米厚的土墙,形成八边筒形基础。
- 结构搭建
- 叉柱造连接:各层之间采用叉柱造连接,上层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下层柱上的斗拱之内,向内退半个柱径,逐层插立,使木塔逐层内收,减少用料的同时增加稳固性。
- 斗拱结构运用:全塔共用斗拱54种,斗拱起到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还使建筑出檐深远,造型美观,众多斗拱连接各层柱梁枋,并悬挑屋檐,加固塔身。
- 双层套筒结构:木塔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内外槽之间分别有地袱、栏额、普柏枋和梁、枋等纵向横向相连接,形成一个刚性很强的整体,增强了木塔的抗倒伏性能。
- 构件制作与安装:木塔的构件主要有柱、梁、枋、斗拱等,这些构件大多采用榫卯结构连接,无需钉铆。制作时,先根据设计尺寸加工出各个构件,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安装。
主要尺寸
- 高度:塔高67.31米,其中到主体顶为54米,到塔刹顶为67米。
- 首径:底部首径30.27米。
- 层高:从底层往上,明层一至五层每面面阔依次为31.2尺、30尺、28.8尺、27.6尺、26尺,每层高度不同,二到五每层层高8.8米,底层明层长段柱高2.8米。
- 柱网:平面八角形由外边圈24根柱及内圈8根柱支持,二层五层边圈(内圈)对角柱中心距分别为24.21米和14.3米。
(http://www.220book.com/book/SAL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