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施工记:当战国工程师遇上春秋老木匠
郑国站在渭北高原的黄土坡上,第两百八十七次薅掉了自己新长出的三缕胡须。眼前这条号称要"横绝渭水,泽被关中"的大渠,此刻活像条被晒蔫的长虫,趴在地上一动不动。更要命的是,渠线要穿过一段坚硬如铁的红砂岩,工匠们抡着青铜镢头凿了半个月,只在崖壁上留下些星星点点的白印子,活像老天爷长了青春痘。
"大人,再这么凿下去,咱们的镢头都快磨成绣花针了。"监工老张凑过来,手里举着个豁了口的工具,"昨天李二狗凿着凿着,镢头飞出去砸中了三头牛,现在牛见了他都绕道走。"
郑国正想叹气,忽听坡下传来一阵叮叮当当的声响,夹杂着几声车声。抬头一看,只见个穿粗布短褂的老头,骑着白虎,虎背上还驮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包里露出来的墨斗线正随风飘扬。老头老远就喊:"借光借光!在下鱼一日,路过贵地,闻着有木头哭嚎的味儿,特来看看热闹。"
郑国眼睛一亮。这名号在江湖上可响当当——据说此人能用木屑堆出会跑的马车,拿竹片扎的鸟能飞三天三夜不落地。他赶紧迎上去:"鱼大师!久仰大名!您看我们这石头......"
鱼一日跳下马,摸出个铜制的小玩意儿往石头上一贴,又掏出尺子量了量,突然捂着肚子笑起来:"你们这是拿鸡蛋碰石头啊!这红砂岩比我徒弟的脾气还硬,硬凿哪行?得用巧劲儿!"
只见他从布包里翻出一堆奇奇怪怪的东西:有像蜈蚣似的铁爪子,有带锯齿的木板,还有个装着黑糊糊膏状物的陶罐。"这叫'劈石糕',"他得意地晃了晃陶罐,"前年在泰山帮山神劈石头剩下的,埋在土里发酵了三年,威力大着呢。"
工匠们半信半疑地按鱼一日说的,在岩石上凿出个小坑,填上"劈石糕",又用湿泥封好。鱼一日掏出个火折子,嘴里念念有词:"一二三,开!"只听"嘭"的一声闷响,红砂岩竟像被巨人拍了一掌,裂开道半尺宽的缝,吓得旁边吃草的羊首蹦高。
"这、这比炸药还灵啊!"郑国惊得下巴都快掉了。鱼一日捋着胡子嘿嘿笑:"那是自然,我这配方里加了蜀地的硝石和太行的硫磺,本来是想做过年放的烟花,没想到劈石头更顺手。"
解决了硬岩难题,新麻烦又冒了出来。渠水要穿过一条深沟,工匠们搭的木桥刚架好就被山洪冲垮了,连带着冲走了五筐馒头,害得工匠们啃了三天野菜。
鱼一日蹲在沟边看了半天,突然指着沟里的老槐树说:"有了!咱们造座'悬索桥',让桥在水上漂着走!"他指挥工匠砍来竹子,编成碗口粗的缆绳,又把木板削成薄片,像鱼鳞似的铺在上面。
桥刚造好,郑国就自告奋勇要第一个走。哪知他刚踩上去,桥身突然左右摇晃,吓得他死死抱住旁边的缆绳,大喊:"鱼大师!这桥怎么跟喝醉了似的?"
鱼一日在桥头笑得首不起腰:"你别使劲晃啊!这桥讲究的是'随波逐流',水动桥动,水停桥停。昨天我在沟里试了只竹筏,原理一样!"正说着,一只山羊大摇大摆地从桥上走过,桥身稳如平地,气得郑国首瞪眼。
更绝的是处理渠底的流沙。那些沙子像滑不溜丢的泥鳅,刚填上土就塌,工匠们累得首骂娘。鱼一日却不急不忙,从驴背上拽下来一捆芦苇:"这玩意儿比你们的夯土管用!把芦苇编成席子铺在沙上,再往上填土,保准比你们家炕还结实。"
大家照着做,果然管用。只是铺到一半,不知谁放了只芦花鸡到芦苇席上,那鸡竟把芦苇啄得千疮百孔,害得大家返工了半天。鱼一日摸着鸡头笑道:"看来我这法子还得申请个'防鸡专利'。"
三个月后,郑国渠终于通水了。渭水清清的水流顺着渠道蜿蜒而去,滋润着两岸的田地。郑国摆了庆功宴,席间非要敬鱼一日三大碗酒。
鱼一日喝得满脸通红,舌头都打了结:"其实啊......我是听说关中的锅盔好吃,特意绕道来的......"说着从怀里掏出个用油纸包着的锅盔,上面还印着个斧头的印记,"你看,我连纪念品都准备好了。"
后来,关中百姓都说,郑国渠能修成,一半靠郑国的规划,一半靠鱼一日的奇思妙想。有人说曾看见鱼一日的白虎在渠边喝水,喝完竟拉了泡带木屑的屎,长出的蘑菇都带着锯齿边。而那条用"劈石糕"炸开的渠道,每逢雨季还会传出"嘭嘭"的轻响,像是老木匠在天上还惦记着他的杰作呢。
古人修建郑国渠运用了诸多巧妙方法,具体如下:
- 利用地形自流灌溉:郑国渠充分利用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在礼泉县东北的谷口开始修干渠,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处于灌溉区最高地带,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最大限度地控制了灌溉面积。
- 采用“横绝”技术:郑国渠在修建过程中运用“横绝”技术,跨过冶峪河、清河等大小河流,把这些河流的常流量拦入渠中,增加了水源,扩大了淤灌面积。
- 引洪淤灌改良土壤:泾河水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较大,古人利用这一特点,采用引洪淤灌的方式,将富含泥沙和有机质的泾河水引入农田,不仅实现了灌溉,还起到了施肥和改良盐碱地的作用,达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 修建拱形地下渠道:针对进水口水量大、水流流速快,容易造成渠岸两壁黄土崩塌的情况,发明了拱形地下渠道。这种渠道使渠壁拱卷有力,不易塌陷,提高了郑国渠渠首的质量。
- 设置“龙眼”或“天窗”:为了便于施工和掌握水流方向、深浅,古人间隔一段距离就在渠道上开凿一井,俗称“龙眼”或“天窗”,这是古代水利工程中的一项创举,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大道三千智取奇异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SAL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