矶山恋歌:一段被云气收藏的千年情话
长江过了江州,水势忽然变得缠绵起来。浑浊的浪涛拍打着矶石,像谁在反复叩问:“你还记得吗?”岸边的老渔民总说,每逢月落乌啼的深夜,小孤山上的寺庙会飘出歌声,那是给江对面的澎浪矶听的。这歌声里藏着鱼一日的叹息,藏着王母的决绝,更藏着一对有情人被生生劈开的岁月。
很久很久以前,长江在这里拐了个温柔的弯。南岸的澎浪矶是个石骨铮铮的汉子,青灰色的岩层被浪涛啃出深深浅浅的纹路,却总在晨光里把影子悄悄伸向北岸。北岸的小孤山是个眉眼清亮的姑娘,满山的绿树是她垂落的发丝,峰顶的野花是鬓边的簪子,潮起潮落时,她总踮着脚往南岸望。
那时的江水不像现在这样急匆匆赶路。白日里,浪花儿推着船帆来来往往,总爱捎带些悄悄话:“澎浪矶又在看小孤山啦,石头都红了半边脸。”“小孤山的树摇得那么欢,是在跟风说心事吧?”到了夜里,月亮把江面铺成银毯,澎浪矶就会让浪花捎去些圆润的石子,小孤山接住了,就用晨露把石子洗得亮晶晶,再让江风送些带着草木香的气息过去。
有一年春天,两岸的桃花都开疯了。澎浪矶趁着涨潮,让一块最大的礁石探出身子,几乎要碰到小孤山伸过来的柳条。小孤山的野花落了一江,粉白的花瓣漂在水上,像一封封没写完的信。就在那天,鱼一日带着徒弟路过这里,正坐在船头画新的榫卯图纸,忽然被江面上晃悠的甜意绊了一下——他活了大半辈子,见过皇城的金銮殿,见过水乡的石桥,却从没见过两块石头能把情意藏在浪涛里,连江水都跟着心跳加速。
“师父,您看那矶和山,”徒弟指着两岸,“像不像村口等着对方送花的二柱和杏花?”
鱼一日捋着胡子笑了。他放下墨斗,从怀里摸出个木雕的小雀儿,轻轻放在船头。小雀儿扑棱棱飞起来,绕着小孤山转了三圈,又绕着澎浪矶飞了三圈,最后落在江中央的沙洲上,变成了一块小巧的礁石,像个作证的媒人。
好日子像江里的浮萍,看着慢悠悠,却不知不觉漂走了很远。首到那天,王母娘娘在云端设宴,偶然掀开云帘往下看——这一看,她手里的玉杯“当啷”一声落在瑶池里。
“成何体统!”王母的声音像冰块砸在琉璃瓦上,“凡俗的山石竟敢私定终身,乱了天地的规矩!”
她身边的仙娥赶紧劝:“娘娘息怒,许是它们不懂章法,教化一番便是。”
可王母己经看见了那江面上漂浮的花瓣,看见了矶石上悄悄蔓延的青苔(那是澎浪矶为了离小孤山近些,拼命往水边长的新骨),看见了小孤山山顶越开越盛的花(那是她攒了整夜的情意)。她越看越气,猛地拔下头上的金簪,朝着江面狠狠一划。
霎时间,狂风卷着乌云压下来,江水像被激怒的野兽,疯狂地撕扯着两岸。澎浪矶想往前扑,却被一股无形的力量钉在原地,岩层“咔嚓”裂开一道缝,像被生生剜去一块心头肉。小孤山拼命往南靠,山顶的石头滚下来,砸在江里溅起巨大的水花,那是她撕心裂肺的哭喊。最惨的是江中央那块媒人礁石,被金簪划开的江涛劈成两半,一半随波漂向南岸,一半留在北岸,从此再也不能相见。
王母的金簪划开的不是江面,是比长江还要绵长的牵挂。她罚澎浪矶永远站在南岸,任凭浪涛日夜捶打,却不准再挪动半步;罚小孤山永远立在北岸,就算风把她的树吹得歪歪扭扭,也不准再往南望一眼。最后,她把那道划开的江面定成天堑,让江水在这里变得湍急,浪涛拍打着两岸,像永远停不下来的警告。
鱼一日正在下游建造一座石桥,忽然听见上游传来山崩地裂的声响。他爬上最高的桥柱望去,只见原本温柔的江湾变得怒涛翻滚,两岸的矶与山被硬生生隔开,中间的江水像一条咆哮的巨蟒。他心里一紧,想起那对藏着情意的山石,想起自己雕的那只小雀儿——此刻,那两块碎裂的礁石正在浪涛里哭,连石头都在淌泪。
鱼一日放下手里的活计,带着徒弟驾着船往上游去。江水比从前凶险了十倍,浪头像要把船掀翻,可他握着船桨的手稳得很。到了小孤山脚下,他看见姑娘般的山峰低着脑袋,满山的绿树蔫蔫地垂着,像是被抽走了魂魄。
“莫怕,”鱼一日对着山巅喊,声音穿过浪涛,“就算天堑隔开了眼,也隔不开心里的念想。”
他决定在小孤山顶建一座寺庙。徒弟们不解:“师父,您建过那么多亭台楼阁,从没为一块石头费这么大劲。”鱼一日没说话,只是摸出墨斗,在山顶丈量起来。他选了最坚韧的木材,用了最精巧的榫卯,不用一根铁钉,让寺庙像从山石里长出来的一样,稳稳地立在峰顶,正对着南岸的澎浪矶。
寺庙落成那天,鱼一日特意让徒弟在檐角挂了一串铜铃,又在大殿里悬了一口青铜钟。“这寺庙,是小孤山的嘴,”他指着钟,“钟声是她在说话,铜铃是她在唱歌,风会把这些都捎给南岸。”
果然,从那天起,小孤山就有了声音。清晨,铜铃被江风一吹,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百工之祖》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叮铃叮铃”地响,像小孤山在说:“我醒啦,你还好吗?”傍晚,守庙的僧人敲响铜钟,“咚——咚——”的声音沉得很,能穿过湍急的江水,像在说:“今天的晚霞很好看,可惜你看不见。”遇上刮风下雨的日子,钟声被吹得忽远忽近,铜铃摇得急急忙忙,那是她在担心:“浪太大了,你有没有被打伤?”
南岸的澎浪矶也有了回应。每当钟声响起,他就让浪涛狠狠拍打自己的岩石,“哗啦——哗啦——”的声响顺着江面传过来,像在说:“我在呢,一首都在。”雨停了,他会让阳光把湿漉漉的岩层照得发亮,像举着一面镜子,告诉北岸:“你看,我好好的。”
鱼一日站在江边,看着这一切,悄悄抹了把眼角。他知道,自己建的不是一座寺庙,是一道跨越天堑的桥,用声音做桥身,用思念做桥索,让被分开的情意,能顺着风,顺着水,顺着每一声钟鸣铃响,悄悄流淌。
日子一年年过去,江面上的船换了一茬又一茬,岸边的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王母娘娘大概早就忘了这对被她拆散的山石,可长江记得,浪花记得,来往的行船也记得。
渔民们在夜里行船经过这里,总爱在船头点一盏灯。老渔民会告诉年轻的伙计:“听见小孤山的钟声了吗?那是在跟澎浪矶说话呢。你看南岸的浪特别大,那是澎浪矶在回应呢。”有一次,一个刚嫁过来的新媳妇怕黑,丈夫就指着北岸的灯火说:“别怕,小孤山的寺庙亮着灯呢,她在给澎浪矶照路,也在给咱们照路。”
鱼一日早就不在了,可他建的寺庙还立在小孤山顶。风吹雨打让木梁添了皱纹,岁月让铜钟的声音沉得更有味道,可那方向从没变过——永远对着南岸的澎浪矶。后来,有人在寺庙里塑了佛像,有人添了香炉,香客们来求平安,求姻缘,却总在敲响铜钟时,不自觉地往南岸望一眼。
有个老香客说,她年轻时见过最奇的景象:一个满月的夜里,小孤山的钟声和澎浪矶的涛声居然合上了拍,“咚——哗啦——咚——哗啦——”,像两个人在对歌。那天夜里,江面上飘着一层薄薄的雾,雾里好像有无数花瓣在飞,有人说,那是当年被金簪划断的媒人礁石,化作了千万个信使,在两岸之间来回奔跑。
如今,如果你站在小孤山的寺庙前,往南岸看,澎浪矶的身影在江雾里若隐若现,像个沉默的守望者。风穿过檐角的铜铃,“叮铃——叮铃——”,那声音脆生生的,像在说:“我还在呢。”钟声荡过江面,“咚——”,像是得到了回应。
鱼一日当年建这座寺庙时,大概早就料到,有些情意,就算被天堑隔开,被岁月磨洗,也会像这江水一样,永远流淌。而这庙声,就是写给时光的情书,日日唱着,等着某一天,浪涛把所有的思念,都送到该去的地方。
彭蠡的小孤山和澎浪矶隔江相望,有诸多值得一看的景色,以下是具体介绍:
小孤山
- 自然景观
- 孤峰耸立:小孤山独立于长江之中,形态特异,山势挺拔,以奇、险、独、孤著称,有“长江绝岛、中流砥柱”之势,从不同方向看有“东看太师椅、南望一支笔、西观似悬钟、北眺啸天龙”的形象特点。
- 怪石嶙峋:山上怪石形态各异,或如蹲伏的巨兽透着威严,或似展翅的飞鸟仿佛要翱翔天际,在岁月雕琢下成为大自然独特的艺术品。
- 绿树成荫:满山的绿树犹如垂落的发丝,青枝绿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下,地上布满星星点点的光斑,宛如梦幻金纱。
- 江景壮阔:登顶远眺,长江如练,烟波浩渺,水天相接处云朵飘浮,与湛蓝天空、浩渺江水构成绝美的画卷,还能看到大江南北,云山迭映,沃野平畴的景象。
- 人文景观
- 古建筑群:有始建于唐代的启秀寺,还有梳妆亭、观涛亭、半边塔、弥陀阁、先月楼等古迹。建筑风格各异,均为砖木结构,飞檐翘角,朱柱灰瓦,古朴端庄。
- 石刻碑文:全山共有石刻29处,如元代俞瀚题书“海门第一关”和“启秀寺”,明代兴献帝所题古诗一章和嘉靖敕建的御诗碑等,书法苍劲遒秀,真草隶篆多体,记录了小孤山秀丽风光和人物活动历史。
澎浪矶
- 自然景观
- 怪石屹立:以怪石屹立江中,顶风遏浪,惊涛澎湃得名,形态奇特,与小孤山的秀丽形成鲜明对比,共同构成“江南第一景”。
- 江景如画:站在澎浪矶上,可欣赏到长江的波澜壮阔,江水滔滔不绝,尤其是在夕阳西下时,金色的余晖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与小孤山的倒影相互映衬,如同一幅绝美的水墨画。
- 人文景观
- 寺庙建筑:唐武后天授年间曾在石矶壁台上建有龙寺,供奉小姑佛像和彭郎塑雕,明清两代屡次修缮,建筑华丽,造型精秀,配套建筑有前厢、正殿、后宫、偏房,临江面水,别具风格。
(http://www.220book.com/book/SAL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