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林一家对抓阄结果总体是满意的。
晚上,一家三口围着那盏昏黄的油灯,仔细看着那三张决定他们未来生计的地号纸条,兴致勃勃地规划着。
哪块好地种小麦,哪块种玉米,至于那块贫瘠的山脚地,则让人有些犯愁。
顾辰看着爹娘微蹙的眉头,伸出小手指着那张写着贫瘠地号的纸条,眨巴着大眼睛,用稚嫩的声音仿佛自言自语般说道:
“爹,娘,这块地不好种粮食……能不能种点别的呀?比如……那种能开花、能泡水喝的草?或者……做饭香香的树叶子?”
顾林和张梅梅一愣。
顾林下意识地笑道:
“傻儿子,哪有种那些的……地里当然要种粮食才实在。”
但他话音未落,张梅梅却若有所思地接话道:
“他爹,辰辰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来,药材是可以卖钱的。那次你的医药费不还是靠采草药还清的吗,要是能种些价值高点的药材,是不是比硬种不出多少的粮食更划算?”
她越说越觉得有可能,眼睛微微发亮,
“我觉得这兴许是个路子,大不了就是费点力气,本来这块地也收不了几粒粮食,试试也不亏。”
顾林被妻子这么一说,也认真思考起来,觉得有几分道理。
说干就干。
第二天中午下工后,也顾不得做饭吃饭,两人首接去了李大夫家。
李大夫正在院子里翻晒药材,见张梅梅来了,笑着招呼:
“林子和梅梅来了,有啥事?”
顾林有些不好意思地把自家抓阄抓到块贫瘠地,和想种点别的值钱东西的想法说了。
特别提到了孩子说的“能泡水喝的花”和“香香的叶子”,询问李大夫的意见。
李大夫听完,捋着胡子点了点头,眼中露出赞许的神色:
“嗯,你们这想法不错!那块山脚地确实种庄稼难有收成,但光照通风还行。种些耐贫瘠的药材或者香料,确实比硬种粮食强。
金银花、柴胡这类都好活,晒干了药材铺常年都收。
花椒、八角那些香料,要是能种成,送到供销社或者集市上,也能换钱。”
他顿了顿,像是想起什么,补充道:
“哦,对了,我前两天去镇上开会,天口镇来了个市里的农业技术员,好像就是专门下来考察土质,指导咱们这种山地丘陵地方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的,叫什么‘农业专家’。
你们要是有心,胆子大点,就去打听打听,找人家问问。
专家懂得多,肯定能给你们更准的建议,看看你们那块地最适合种点啥!机会难得啊!”
两人一听,对视一眼,心里顿时有了底,更是涌起一股希望。
顾林连声道谢:“哎!谢谢李叔!谢谢您指点!我们这就去打听打听!”
得了李大夫的指点,顾林和张梅梅心里像是点亮了一盏灯。
两人一刻也不愿耽搁,第二天就西处打听,终于问清楚了那位农业专家暂时住在隔壁镇公社的招待所里,近几日都会在附近几个生产队考察指导。
顾林一咬牙,又向小队请了一天假。
夫妻俩向村长借了牛车,不放心顾辰一个人在家,所以载着顾辰。
小心翼翼地用布包好那块贫瘠地的土样,揣上几个干粮,赶了十几里路,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那位专家。
专家姓王,约莫西十多岁,戴着眼镜,看着很斯文,但说起土地庄稼的事却十分在行,也没啥架子。
他仔细听了顾林夫妇磕磕绊绊的来意,又接过他们带来的土样,用手指捻开看了看,甚至凑近闻了闻。
“嗯,这地是偏砂性,确实贫瘠,保水保肥能力都差,种玉米小麦这类大田作物,产量肯定上不去。”
王专家推了推眼镜,话锋一转,“不过,就像你们听说的,这种地其实很适合种一些耐旱、耐瘠薄的药材或者特色经济作物。”
他拿出本子,一边画一边耐心地讲解:
“比如金银花,这东西就不挑地,山坡地、砂石地都能长,管理相对粗放,经济效益却比粮食高不少。
还有丹参、黄芩,也适合。或者种点花椒树,虽然前期长得慢点,但后面收益稳定……”
王专家不仅肯定了他们的想法,还详细说了这些作物适合的种植季节、如何整地、怎么施肥、常见的病虫害防治以及大概的采收时间和晾晒方法。
顾林和张梅梅听得眼睛都不敢眨,生怕漏掉一个字,心里既激动又感激。
王专家说着就上了头,激动之下,拿出两本书。
“这几本书是一些药材和经济作物的基本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这两本书送给你们。”
“谢谢!谢谢王同志!您可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
夫妻俩连连道谢,揣着几本书和几包王专家赠送的试种金银花种子,像是揣着宝贝一样,往家里赶。
等回到家,两人对着两本书傻了眼,他们不识字啊。
(http://www.220book.com/book/SDN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