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风带着药材特有的清香,吹过漫山遍野的梯田。
顾林站在新落成的加工厂房前,看着赵管事的货车扬尘而去,嘴角还挂着笑意。
“老顾,这批柴胡的品质,在整个地区都是头一份。”
赵管事临走前用力握着他的手,“下次我带省城的客户来参观,你这基地,绝对让人眼前一亮!”
五年的光阴,让当初那个在黑市小心翼翼打听价格的庄稼汉,成了能从容不迫与各地客商洽谈的顾老板。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个正在县一中埋头苦读的少年。
加工厂里,新招的女工们正在流水线前分拣药材。
这些都是村里的媳妇姑娘,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到不比城里差的工钱。
“桂枝姐,听说你家又添了台电视机?”一个年轻媳妇笑着问。
“可不是嘛,这都得感谢顾林家。”
被叫做桂枝的妇人手下动作不停,“要不是来这上班,我家那房子还不知道啥时候能翻新呢!”
后山的果园里,又是一番热闹景象。红艳艳的山楂压弯了枝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
“慢点摘,注意别碰掉花芽,明年还要结果呢。”顾林巡视过来,叮嘱道。
“放心吧,林子叔!”一个半大小子灵活地从树上滑下来,“辰哥上次回来教的,我们都记着呢,分级采摘,保证品相!”
不远处的老宅却格外冷清。
高翠花坐在门槛上,看着山上忙碌的人群,眼神复杂。
她手里攥着刚卖金银花的钱,比市场收购价格高了整整两成。
这是顾林特意交代的,想到自己从前对老二一家的刻薄,她无比后悔。
当然,她这人良心发现的可能性很低。更重要的是经济命脉被顾林握在手里。
不仅金银花销售需要顾林帮助,而且现在顾林在村中可是声望最高的人,他可惹不得。
高翠花正想着,外面传来福宝的声音。
“奶奶,我回来了。”
福宝低着头从外面进来。她今年刚刚六年级毕业,学习成绩很不好,不过好在有九年义务教育。
家中因为就两个孩子,也让她继续上下去,不过就这样,肯定是考不上高中了。
“又去哪野了?”高翠花皱眉,终究没像从前那样发作,只是叹了口气,“去把你爷的药熬上。”
就在这时,村口突然传来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紧接着是喧天的锣鼓。
一个半大孩子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边跑边喊:
“中了!中了!辰哥中状元了!”
整个村子瞬间沸腾了。人们放下手中的活计,纷纷往顾林家跑。
顾林正在车间检查新到的烘干设备,听到消息时,手里的扳手“哐当”一声掉在地上。
县一中的校长亲自带队,县委书记紧随其后,一行人敲锣打鼓地来到顾家新盖的二层小楼前。
大红的喜报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捷报——顾辰同学以全省理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张梅梅激动得首抹眼泪,小顾曦兴奋地在小伙伴中间穿梭:
“我哥是状元,我哥最棒!”
县委书记将两块沉甸甸的牌匾交到顾林手中:“科学致富带头人”、“教子有方”。
他握着顾林的手说:“老顾啊,你不仅是咱县的致富榜样,更培养出了文曲星!这是全县的荣耀!”
接下来的日子,顾家门槛都快被踏破了。
市县领导、报社记者、十里八乡的乡亲,络绎不绝地来取经,这个十几岁刚出炉的小状元,震惊了许多人。
当然,来了之后,很多人又将目光放到了工厂上,这种林下经济模式很少见,至少在全国范围内还很少。
顾林领着客人们参观基地,介绍起各类药材的习性和林下经济模式,己是驾轻就熟。
“这片丹参还要两年才能采收,但价格是金银花的三倍。”
他指着远处的梯田,“我们正在试验药材与果树的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
最让顾林惊喜的是,一家外贸公司主动找上门,对他们的种植模式很感兴趣,想要签订长期供货合同。
临行前夜,张梅梅在灯下仔细清点行李,把每一件衣服叠了又叠。
"听说北京比咱这儿冷得多,这毛衣可得带上。"她喃喃自语,眼眶又红了。
顾林从外面回来,手里拿着西张崭新的火车票,脸上带着难得的激动:
“县里特意给买的卧铺!说是不能让咱们的状元一路辛苦!”
清晨,吉普车把他们送到火车站。
月台上,县委书记亲自来送行:“老顾,你们全家都去,好好看看首都。”
第一次坐上卧铺车厢,顾曦兴奋地在上铺翻来覆去:“爹,娘,这床还会晃呢。”
张梅梅小心翼翼地摸着干净的床单:
“这卧铺可真宽敞,比咱家炕都舒服。”
火车缓缓启动,顾辰望着窗外熟悉的景色渐渐远去,心里百感交集。
顾林坐在他对面,轻声说:"你娘昨晚一宿没睡,既高兴你要去最好的大学,又舍不得你走这么远。"
夜幕降临,车厢里响起规律的轨轮声。张梅梅还是睡不着,悄悄爬到顾辰的铺位边,给他掖了掖被角。
“娘,我没事。”顾辰轻声说,“您快去睡吧。”
“娘知道...”张梅梅抹了把眼泪,“就是想起你第一次去镇上上学,也是这般舍不得...”
第二天午后,列车广播响起:“旅客朋友们,前方到站,北京站...”
顾曦第一个跳起来,扒在车窗上:“哥!快看!那么多高楼!”
(http://www.220book.com/book/SDN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