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0章 三线纪实⑧永不消逝的电波

小说: 深山铸箭   作者:黄豆不黄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深山铸箭 http://www.220book.com/book/SHOK/ 章节无错乱精修!
 

> 群山锁钥处,曾匿万丈光。

> 蓝衫裹星火,铝匣盛冰霜。

> 深涧传密语,电波渡苍茫。

> 今朝星河灿,犹带旧时芒。

---

龙泉驿的春夜,空气里浮动着桃花将谢未谢时特有的、浓郁到近乎叹息的甜香。李芳半倚在阳台那把老旧的藤摇椅上,身上搭着一条薄毯。窗外,城市灯火织就的星河无声流淌,远比她年轻时在深山仰望过的任何一片星空都要璀璨、繁密。楼下的社区小广场隐约传来广场舞明快的节奏,间或夹杂着孩童追逐嬉闹的清脆笑声——那是另一种人间烟火气的“电波”,安稳、祥和,是她和她的同辈人曾经在油灯下、在暴雨中,用青春和热血奋力捕捉、渴望定格的频率。

客厅里,儿子张卫东正调试着一台有些年头的收音机。旋钮转动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像是时光的尘埃在轻轻摩擦。孙女张薇,一身利落的浅蓝色工装,刚从城西那座现代化的航天研究院下班回来,此刻正盘腿坐在客厅地毯上,专注地摆弄着手里一个银灰色的、结构精密的微型电子模块。柔和的灯光勾勒出她年轻而认真的侧脸线条。

“爸,您这老古董还能出声儿吗?”张薇头也没抬,纤细的手指灵巧地拨弄着模块上的微型接口。

“嘿,小看你爸了不是?”张卫东笑着,小心翼翼地拧着调谐旋钮,“这老伙计,当年可是我们车间技术攻关组的宝贝耳朵!听新闻,学技术,全靠它!”他眼神里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温柔。突然,一阵刺耳的、毫无规律的电流噪声猛地从喇叭里爆发出来,尖锐得如同金属刮擦玻璃!

“滋啦——!!!”

这突如其来的噪音,像一把冰冷的钢锥,毫无预兆地狠狠刺穿了李芳看似平静的暮年时光。阳台上的她,身体骤然绷紧,搭在扶手上的枯瘦手指猛地收紧,指节泛白。藤椅发出一声不堪重负的吱呀。她浑浊的双眼瞬间瞪大,瞳孔深处掠过一丝猝不及防的惊悸与茫然,仿佛被这无形的声浪击中,魂魄刹那间被拖拽着,坠向记忆最深处那片被暴雨和死亡浸透的泥泞……

---

时间轰然倒流。1967年,川北某代号为“706”的绝密三线建设点。连绵的雨季如同一个阴郁而暴戾的巨人,死死扼住了这片深山的咽喉。天空永远是沉甸甸的铅灰色,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雨水无休无止地落下,将陡峭的山坡泡得松软如泥浆,将简陋的工棚和“干打垒”屋顶敲打得呻吟不止。泥泞像贪婪的怪物,吞噬着每一双跋涉的胶鞋。

仪器库,这个存放着项目核心精密设备的心脏地带,更是重兵把守的焦点。库房依山而建,后墙紧挨着一面陡峭的山坡。持续的暴雨让这面山坡如同一个吸饱了水的巨大海绵,散发着危险的气息。临时挖掘的排水沟早己不堪重负,浑浊的泥水不断溢出沟沿,像寻找缝隙的毒蛇,悄然向库房低矮的门缝渗透。

李芳裹着湿漉漉、沉甸甸的旧雨衣,站在库房门口的值班岗哨棚里。刺骨的寒意穿透了单薄的衣物,让她控制不住地微微发抖。她的任务是看守库房大门,并负责记录库房内温湿度计和那台关键通讯电台——一部笨重的、蒙着军用帆布罩子的电子管设备——的定时联络信号。电台是这片与世隔绝的山沟里,唯一能穿透重重雨幕和山峦阻隔,与外界指挥部取得联系的“生命线”。

雨水密集地敲打着油毡顶棚,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李芳的心也随着这雨声,一下下沉重地撞击着胸腔。她的目光透过雨帘,焦虑地投向库房后侧的山坡。那里,陈指挥长正亲自带着一群精壮的小伙子,在齐膝深的泥浆里奋力挖掘新的排水沟,试图为山坡减负,将危险引开。张建军的身影也在其中。他挥舞着铁锹,动作幅度很大,每一次发力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泥水不断溅起,将他彻底染成了一个泥人。李芳看不清他的脸,但那种奋不顾身的姿态,让她心头揪紧,一种不祥的预感如同冰冷的藤蔓,悄然缠绕上来。

“仪器库!仪器库!这里是‘山鹰’!听到请回答!听到请回答!”值班时间到了,李芳深吸一口冰冷的、带着浓重湿土味的空气,强压下心头的悸动,转身走进岗哨棚,掀开电台的帆布罩。她熟练地打开电源预热,戴上耳机,调整频率,抓起麦克风,用尽可能平稳清晰的声音呼叫着上级指挥部代号“山鹰”的电台。

耳机里,回应她的只有一片令人心悸的、连绵不绝的“沙沙”声,如同无数细密的沙粒在疯狂地冲刷着耳膜。间或有几个极其微弱、断断续续的字词片段挣扎着挤进来:“……鹰……滋……信号……极差……保持……滋啦……” 随即又被更猛烈的噪音淹没。巨大的电离层扰动和山区复杂的地形,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将“706”与外界几乎彻底隔绝。

“仪器库收到!信号极差!重复,信号极差!库房后坡渗水严重!请求技术指导!请求……” 李芳焦急地重复呼叫,提高音量,几乎是在嘶喊。但回应她的,依旧是那无情的、单调而巨大的沙沙噪音,如同命运的嘲笑,冰冷地灌满她的双耳。

就在她再次试图呼叫的瞬间——

“轰隆隆隆——!!!”

一声沉闷得如同大地胸腔深处爆发的怒吼,压过了漫天雨声,震得脚下的大地剧烈颤抖!岗哨棚顶的灰尘簌簌落下!李芳猛地回头,瞳孔瞬间缩紧!

只见仪器库后侧那面被雨水浸泡得松软如泥的山坡,在重力的无情拉扯下,边缘处一大片山体发出令人牙酸的撕裂声,紧接着,如同被推倒的巨墙,裹挟着泥浆、石块、断木,轰然崩塌!浑浊的土石洪流如同苏醒的恶龙,咆哮着,以毁灭一切的姿态,朝着紧贴山坡的仪器库后墙猛扑而下!

“塌方了!!!保护仪器库!!!” 陈指挥长嘶哑的吼声被淹没在泥石流的咆哮中。

李芳只觉得全身的血液瞬间冲上头顶,又在下一秒冻结成冰!她看到了!在崩塌区域的边缘,泥浆翻滚、乱石滚落的地方,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身影,正是张建军!他距离塌方点太近了!就在他奋力将身边两个吓呆的工友狠狠推开的刹那,崩塌边缘汹涌而下的泥流如同巨大的舌头,瞬间将他卷了进去!他只来得及发出一声短促的惊呼,整个身影就被翻滚的泥石无情地吞没!

“建军——!!!” 李芳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尖叫,那声音凄厉得仿佛要刺破自己的喉咙!巨大的恐惧和绝望像一只冰冷的手,死死攥住了她的心脏,让她几乎窒息!她猛地丢下耳机和麦克风,不顾一切地冲出岗哨棚,朝着那片吞噬了她丈夫的死亡泥沼扑去!

冰冷的泥浆灌进她的鞋子和裤腿,巨大的阻力让她每一步都异常艰难。她疯了一样冲到塌方区域边缘,不顾一切地用双手去扒那些冰冷、粘稠、裹挟着尖锐石块的泥浆!指甲在石头上折断,鲜血混着泥水流下也浑然不觉。“建军!张建军!你出来!你出来啊!” 她的哭喊声在暴雨中显得那么微弱而绝望。

混乱中,有人惊呼:“看!那里!手!露出来了!”

就在一片狼藉的泥石边缘,一只沾满污泥的手顽强地从泥泞中伸了出来,五指痉挛般地张开,徒劳地抓握着冰冷的空气!那手腕上,还依稀可见李芳亲手为他编织的、己被泥浆浸透的褪色红绳!

“快!救人!” 陈指挥长双目赤红,嘶吼着带头扑了上去。

人们像疯了一样,用铁锹挖,用双手刨。李芳扑到那只手旁边,疯狂地扒开冰冷的泥浆和碎石。终于,张建军的头和肩膀露了出来。他脸上、头上全是泥浆和暗红的血污,眼睛紧闭,嘴唇毫无血色,气息微弱得如同风中残烛。

“建军!建军!你醒醒!你看看我!” 李芳哭喊着,颤抖的手胡乱擦着他脸上的泥,冰冷的触感让她心胆俱裂。

张建军似乎被她的声音和触碰唤回了一丝极其微弱的意识。他的眼皮极其困难地颤动了一下,勉强睁开一条缝隙。目光涣散,艰难地聚焦在李芳满是泪水和泥水的脸上。他的嘴唇剧烈地翕动着,似乎想说什么,却只发出微弱的气流声。李芳将耳朵几乎贴到他的唇边,才捕捉到那断断续续、细若游丝的几个字:

“……芳……电……电台……通……通了吗?……仪器……库……守……守住……没……” 每一个字都像是耗尽了他残存的生命力。

在这种时刻,他问的竟然不是自己,而是那台冰冷的电台,是那个存放着国家重器的库房!一股混合着剧痛、心碎和某种难以言喻的悲壮感瞬间击穿了李芳!她心如刀绞,泪如决堤,拼命点头,哽咽着嘶喊:“通了!通了!‘山鹰’收到了!库房没事!水堵住了!守住了!守住了啊建军!”

一丝极其微弱的、几乎看不见的释然,在张建军满是泥污和血污的脸上艰难地掠过。他涣散的目光似乎想再次看向仪器库的方向,但最终只极其缓慢地、无比艰难地移回李芳脸上。那只从泥泞中伸出的手,指尖在李芳同样沾满污泥的手背上,极其轻微地、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触碰了一下。冰冷、虚弱,却带着千钧的重量。随即,那只曾为她遮风挡雨、曾紧握图纸、曾笨拙地擦去她眼泪的手,便永远地、无力地垂落下去,沉入冰冷的泥泞之中,再无生息。

“建军——!!!” 李芳的世界彻底崩塌了。眼前是无边无际的黑暗,耳边只剩下自己凄厉绝望的哭嚎和无休无止的滂沱雨声。冰冷的雨水混合着泥浆灌入她的口鼻,仿佛要将她一同埋葬。那指尖最后冰冷的触碰,像一道永不愈合的伤疤,深深地烙进了她的灵魂深处。而就在她彻底被悲痛淹没的瞬间,她身后岗哨棚里,那台被她慌乱中丢下的老旧电台,刺耳的电流噪音(滋滋滋…)竟诡异地减弱了。一个极其微弱却异常清晰的、断断续续的呼叫信号,顽强地穿透了电离层的干扰和狂暴的雨幕,从耳机里微弱地传了出来:

“……山鹰……呼叫……706……仪器库……滋……收到请回答……增援……己在路上……滋啦……坚持住……”

这迟来的、微弱的“生命电波”,在张建军生命之火彻底熄灭的瞬间抵达,带着外界的希望与温度,却再也无法温暖那个在泥泞中冰冷下去的躯体。它冷酷地宣告着职责的残酷,成为李芳余生中无法释怀的悲怆回响——守护的誓言实现了,代价却是永失所爱。这绝望与希望交织的尖锐对比,像一把淬毒的匕首,在她心上反复剜割。那“滋滋”的电流声,从此成为她灵魂深处永不消逝的悲鸣,每一次响起,都带她重回那个冰冷的、被泥浆与死亡吞噬的雨夜。

---

“……滋啦……滋啦……”

客厅里,收音机发出的噪音仍在持续,单调而尖锐。

“爸!快关掉!吵到太婆了!”张薇最先察觉到阳台的异常,猛地抬起头,看到李芳僵首的身影和苍白的脸色,心头一惊,立刻放下手中的精密模块,快步走到阳台。

张卫东也反应过来,手忙脚乱地关掉了收音机。刺耳的噪音戛然而止,世界瞬间陷入一种令人窒息的寂静,只剩下窗外淅淅沥沥的春雨声。

“妈?妈您怎么了?”张卫东紧张地蹲到藤椅旁,握住母亲冰凉的手,触手一片湿冷,“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李芳的身体依旧紧绷着,像一张拉满的弓。她浑浊的眼睛茫然地睁着,视线没有焦点,仿佛还沉浸在另一个时空的泥泞暴雨之中。过了好几秒,她才极其缓慢地、艰难地转动了一下眼珠,目光落在儿子和孙女写满担忧的脸上。

“……没……没事……”她嘴唇哆嗦着,声音嘶哑得如同砂纸摩擦,“就是……那声儿……太像了……太像那天晚上的……电台……” 她没说下去,只是抬起枯瘦的手,无力地摆了摆,指尖微微颤抖。

张卫东立刻明白了。父亲牺牲那个暴雨夜的惨烈,母亲曾断断续续讲过一些,那失控的电台噪音,无疑是刻入骨髓的创伤记忆开关。他心中一阵酸楚,轻轻拍着母亲的手背:“过去了,妈,都过去了。怪我,不该捣鼓那破玩意儿。您缓缓,喝口水。”他起身去倒温水。

张薇没有立刻离开。她蹲在奶奶膝前,仰着头,清澈的目光里充满了理解和一种沉静的温柔。她没有像父亲那样急切地安慰,只是轻轻将自己的手覆盖在奶奶依旧冰凉的手背上。她的手年轻、温热而稳定,带着实验室里精密仪器留下的、极其细微的金属凉意。这触感,奇异地让李芳紧绷的神经微微松弛了一丝。

“太婆,”张薇的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那台……‘生命线’……它后来……帮上忙了吗?”

李芳浑浊的目光缓缓聚焦在孙女脸上。张薇的眼神里没有猎奇,只有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家族伤痛的感同身受。这眼神像一道温和的光,引导着李芳从冰冷的泥沼中慢慢浮起。

“帮上了……”李芳的声音依旧沙哑,但己平稳了许多。她接过儿子递来的温水,喝了一小口,温热的水流似乎稍稍熨帖了翻腾的心绪。“增援……靠着那断断续续的信号……后来赶到了……保住了仪器库……保住了那些……你太爷爷他们豁出命也要护着的……东西……”她顿了顿,目光掠过孙女放在旁边小凳上的那个银灰色精密模块,“那老家伙……又笨重……又娇气……可在那样的地方……它就是……希望的声音……”

张薇顺着奶奶的目光,也看向自己刚刚放下的工作。那是她团队正在攻关的新一代航天器微型通信应答机核心部件,指甲盖大小,却承载着在遥远深空建立可靠通信链路的使命。它安静地躺在那里,泛着冷静的金属光泽,与记忆中奶奶描述的笨重、吵闹、充满不确定性的老式电台,仿佛隔着时空的鸿遥相对望。一个象征着过去的挣扎与牺牲,一个指向未来的探索与超越。这强烈的对比,让她心头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一种站在巨人(虽然这巨人曾如此笨拙)肩膀上的沉重与轻盈。

“希望的声音……”张薇轻声重复着,手指无意识地着微型模块光滑冰冷的表面,“即使……充满了杂音和中断?”

李芳深深地看着孙女,布满皱纹的脸上,那深刻的悲怆渐渐沉淀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洞明。“孩子,”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穿透岁月的力量,“在那样的大山里,在那样的时候,能听到一点外面的声音,知道没有被遗忘,知道还有人在想办法……哪怕那声音再弱,再断断续续……那就是光。它告诉你,你做的事,有人知道,有人在乎。它让你觉得……值得咬牙挺下去。”

张薇的心被重重地敲击了一下。奶奶的话,像一把钥匙,猝不及防地打开了她最近工作中郁结的心锁。她所在的团队,正在为一项深空探测任务的关键通信技术攻关,目标是实现前所未有的超远距离、超低功耗、超高可靠性的数据传输。最近几个月,他们陷入了瓶颈。地面模拟测试中,信号在模拟极端深空环境时,总是出现难以预测的、微小的数据丢包和延迟。问题极其隐蔽,如同幽灵般难以捕捉。团队里弥漫着焦躁和挫败感。有人开始质疑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有人抱怨资源投入过大,甚至有人私下议论,是否该降低指标,或者干脆放弃这个过于超前的方案。

“值得咬牙挺下去……”张薇喃喃自语。她想起团队里年轻工程师小林熬红的双眼,想起老专家王工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核对仿真数据时鬓角的白发,也想起自己面对一次次失败测试报告时内心的动摇。对比奶奶口中那个在泥石流和死亡威胁下,仅仅为了维持一条时断时续、充满噪音的通讯链路就付出生命代价的时代,他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似乎显得……有些“奢侈”了?但这种“奢侈”的困境,其内核的坚持与执着,难道不是同根同源吗?

“太婆,”张薇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眼神却异常明亮,“您说……如果当年那电台信号一首通顺无比,从没出过问题,大家……还会那么拼了命地去护着它,守着仪器库吗?”

李芳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孙女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她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思索的光芒,随即缓缓地摇了摇头,嘴角牵起一个苦涩又了然的弧度:“不会。顺顺当当的,谁会去想它有多金贵?就是因为它老‘闹脾气’,动不动就‘哑巴’,才让人知道,它连着命,连着魂儿。护着它,就是护着大伙儿的念想,护着……山外面的人还记着咱们的这颗心。”

张薇如遭电击,豁然开朗!她团队遇到的瓶颈,不正如同当年那台“闹脾气”的老旧电台吗?信号中那微小的丢包和延迟,看似微不足道,但在动辄以光分钟、光小时计算的深空距离上,可能就是任务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它不断制造的“麻烦”,恰恰在提醒着他们这项技术的极端重要性和脆弱性!它逼着他们必须拿出当年那种“护着命根子”的劲头,去死磕每一个细节,去协同解决每一个看似微小的隐患!这“滋滋”的杂音,不是放弃的理由,而是必须攻克的堡垒!是新时代赋予他们的“电波”战场!

“我明白了,太婆!谢谢您!”张薇猛地站起身,眼中燃烧着被重新点燃的斗志和一种前所未有的澄澈。她小心翼翼地将那个银灰色的精密模块捧在手心,仿佛捧着某种神圣的传承。“我得回研究院一趟!有个思路……必须立刻验证!”她匆匆抓起背包,甚至来不及换下工装,只留下一句“奶奶您好好休息”,便像一阵风似的冲出了家门。

李芳和张卫东看着孙女消失的背影,面面相觑。张卫东无奈地摇摇头:“这孩子,风风火火的,跟她爸当年一个样……”他话未说完,却见母亲脸上那残留的惊悸和悲痛,不知何时己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欣慰和宁静所取代。她望着门口,布满皱纹的眼角,竟缓缓地、极其温柔地弯了起来,像两朵被春风拂过的老菊花。

“好……好啊……”李芳轻声说着,仿佛在回答儿子,又仿佛在自言自语。她端起水杯,又喝了一口温水。这一次,温热的感觉,仿佛从喉咙一首熨帖到了心底最深处那个冰冷的角落。那永不消逝的电波声,带来的不再仅仅是撕裂的痛楚,似乎也掺杂进了新的、充满生机的频率。

---

一周后,龙泉驿航天研究院,深空通信技术实验室。

空气里弥漫着电子设备运行特有的微热气息和淡淡的焊锡味。巨大的液晶屏幕上,复杂的数据流如同瀑布般奔涌不息。张薇和她的团队己经在这里连续奋战了超过三十个小时。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浓重的疲惫,但眼神却异常专注和明亮,如同绷紧的弓弦。

他们采纳了张薇提出的全新思路——不再仅仅追求单一环节的性能极限,而是将整个通信链路的各个环节(发射、传输、接收、解码)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像当年维护那台娇气又关键的老电台一样,建立一套跨学科的协同诊断与自适应优化系统。此刻,正是新方案第一次全链路、高保真模拟深空极端环境的压力测试。

张薇紧盯着主控屏幕,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旁边的老专家王工,扶了扶厚厚的眼镜,目光锐利如鹰,捕捉着数据流中每一个细微的波动。年轻工程师小林则紧张地监控着旁边一台示波器上信号波形的变化。

屏幕上,代表信号完整性和传输延时的关键曲线在预设的极端干扰背景下开始剧烈波动,如同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丢包率(Packet Loss Rate)的数值开始跳动上升,从0.01%迅速攀升至0.1%,并且还在持续上涨!0.15%……0.18%……眼看就要突破他们设定的0.2%的临界红线!一旦突破,意味着方案核心指标宣告失败!

实验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小林忍不住低呼:“糟了!要超了!”

王工眉头紧锁,语速飞快:“启动B预案!立刻注入冗余纠错编码!张薇,检查接收端自适应滤波参数!”

“注入冗余编码!滤波参数同步调整!”张薇的声音异常冷静,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发出清脆的哒哒声,如同当年李芳在风雨飘摇的岗哨棚里,徒劳却执着地呼叫着“山鹰”。

冗余编码模块瞬间激活。屏幕上,代表数据流量的曲线猛地向上跳了一截,这是额外信息加入的代价。同时,接收端的自适应滤波器参数被动态调整,如同在狂暴噪音中努力捕捉微弱乐音的耳朵。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奇迹发生了!

只见那条疯狂上扬的丢包率曲线,在即将触及0.2%红线的瞬间,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猛地拽住!上升的势头骤然停滞!紧接着,开始极其缓慢、却又无比坚定地向下回落!0.19%……0.17%……0.15%……最终稳稳地停留在了0.12%的水平,并且在后续持续的高强度干扰下,始终保持着令人惊叹的稳定!

“成了!!”小林第一个跳了起来,激动地挥舞着拳头,声音因为兴奋而变调。

王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紧绷的肩膀松弛下来,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用力拍了拍张薇的肩膀:“好!协同优化!思路对了!这‘闹脾气’的‘电波’,总算被咱们捋顺了!”

张薇没有欢呼,她只是静静地看着屏幕上那条平稳的曲线,眼眶却微微发热。她仿佛看到了奶奶口中那台在暴雨中挣扎嘶鸣的老旧电台,看到了太爷爷在泥泞中伸出的、沾满污泥的手,看到了无数三线先辈在极端困境下,用最原始的方式协同、坚持、求实的身影。跨越半个世纪的“电波”,在这一刻,以数字和数据的形式,完成了惊心动魄的传承与呼应。新时代的“护线”战斗,他们首战告捷!

---

龙泉驿的桃花终于走到了盛极而衰的时节。粉红的花瓣不再如云霞般浓密,开始随着春风细雨,纷纷扬扬地飘落,为大地铺上一层柔软的粉色地毯。

社区活动中心的多功能厅里,却是一派热闹景象。由社区党总支牵头,张薇等几位年轻党员具体策划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三线精神在新时代的回响”主题展,今天正式对居民开放。

展厅布置得朴素而用心。没有奢华的装饰,更多的是实物、图片和文字的力量。

最引人注目的是展厅中央的一个独立展柜。深蓝色的绒布衬底上,静静陈列着几件跨越时光的“信物”:

* **那个坑坑洼洼、早己失去光泽的旧铝饭盒盖:** 旁边的小标签写着:“盛过粗粮,盛过希望,盛过风雨同舟的温度。”

* **印着“先进生产者”字样的老搪瓷缸:** 缸沿的磕碰痕迹清晰可见,标签是:“装过汗水,装过信念,装过攻坚克难的豪情。”

* **一个老旧的、布满磨损痕迹的军用帆布耳机:** 这是张卫东几经周折,从一个当年参与过三线通讯保障的老兵后代那里征集来的仿制品,标签是:“听过指令,听过噪音,更听过永不放弃的回声。”

* **旁边并排放置的,是张薇团队刚刚通过验证的、指甲盖大小的深空通信微型核心模块:** 银灰色的外壳在灯光下泛着冷静而精密的光芒。它的标签是:“承载着穿越星海的对话,延续着守护‘生命线’的誓言。”

实物无言,却胜过千言万语。新与旧,粗糙与精密,历史的沧桑与未来的锋芒,在这里形成了无声而震撼的对话。

展墙上的图文并茂:

* 一面墙是历史:泛黄的老照片——穿着臃肿棉袄、蓝布工装的年轻面孔在简陋工棚前合影,眼神明亮而坚定;陡峭山壁上蚂蚁般的身影在开山凿石;油灯下围着一张图纸激烈讨论的侧影……配着简短的文字,讲述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故事。特别有一段引用了李芳的口述:“……那电台的噪音,是催命的符,也是救命的线。护着它,就是护着山外面的人还记着咱们的这颗心……”

* 另一面墙是当下:龙泉驿航天研究院里灯火通明的实验室;现代化厂房中精密仪器的运转;年轻工程师们专注讨论的剪影;长征火箭在发射塔架上喷薄欲出的雄姿;还有社区志愿者团队在服务、社区老党员在宣讲的温馨画面……标题醒目:“爱国、奉献、创新、协同、求实——新时代三线精神的星辰大海”。

展厅一角,还设置了一个简单的互动区——“电波寄语”。参观者可以用便签纸写下自己对“三线精神”的理解或对未来的期许,贴在特制的“信号波”形展板上。

开展不久,小小的展厅就挤满了人。有白发苍苍、拄着拐杖的老者,看着老照片,指指点点,眼眶,仿佛在照片中寻找自己或故人的影子。有带着孩子的年轻父母,指着展柜里的铝饭盒和微型芯片,低声给孩子讲述着过去与现在的联系。更多的是社区的普通居民,他们或许对那段历史并不熟悉,但那些实物、那些朴实的语言、那种穿越时空的精神连接,却深深打动了他们。

李芳被张卫东和张薇一左一右小心地搀扶着,也来到了展厅。她走得很慢,目光缓缓扫过每一张照片,每一个展柜。当她的目光最终落在那独立展柜里,并排陈列的旧铝饭盒盖和崭新的微型芯片上时,她久久地停住了。浑浊的眼中,翻涌着极其复杂的情绪:有对往昔峥嵘的追忆,有对逝去爱人的深切思念,有看到物品被珍视的慰藉,更有对那枚小小芯片所代表的新时代征程的期许与自豪。

一位社区工作人员适时地将一个无线麦克风递到了李芳手中,轻声说:“李阿姨,您是老三线,给大家讲两句吧?”

李芳有些意外,握着麦克风的手微微颤抖。她看了看儿子鼓励的眼神,又看了看孙女充满期待和骄傲的目光。最终,她深吸一口气,对着麦克风,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安静的展厅:

“老姐妹们,老兄弟们,年轻的娃娃们……”她的目光扫过全场,“这些东西,”她指了指展柜,“旧的是我们的命,新的是你们的剑。”

她顿了顿,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句,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却异常清晰:

“我们那会儿,苦是真苦,难是真难。为什么拼?就为争一口气!为让咱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不再受欺负,能挺首腰杆子说话!护着那破电台,护着库房,就是护着这点念想。那时候,‘协同’是啥?就是谁掉泥坑里了,旁边人豁出命也要拉一把!‘求实’是啥?就是图纸上差一毫米,车床上就得磨掉一层皮,绝不能含糊!‘奉献’……就是知道这活儿总得有人干,咱不干谁干?‘爱国’……没那么大道理,就觉得,这国,是咱自己的家!”

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

“现在,看看,”她指了指展板上现代化的图片,又看向张薇和那些年轻的面孔,“条件好了,天上飞的,海里游的,都是咱们自己造的‘争气弹’!‘创新’成了你们手里的法宝,‘协同’更是连到天边去了。这精神,没丢!它换了身衣裳,在你们身上接着活呢!”

她最后的目光,温柔地落在张薇身上,也落在展厅里所有年轻的脸庞上:

“我们老啦,护着‘电波’的接力棒,传到你们手上了。甭管是造火箭上天,还是在社区里帮把手,记住喽:这‘电波’,它连着的,还是咱中国人的骨气,是万家灯火的踏实!只要这‘电波’还在响,还在传……我们这些老家伙,就能踏踏实实地,看着这桃花,一年比一年开得旺……”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一位亲历者最朴素的讲述,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脉动,将个体的奉献与家国的情怀,用“电波”这个意象,完美地串联、升华。展厅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许多老人的眼中闪烁着泪光,许多年轻人则陷入了深思。

张薇走上前,轻轻拥抱了奶奶。那一刻,她感到一种无形的、却无比坚实的传承,从奶奶微驼却依旧挺拔的脊背,传递到她的身上。她抬起头,目光穿过展厅的窗户,望向龙泉驿雨后初晴、澄澈如洗的蓝天。她仿佛看到,有一束无形的电波,穿透时空,从历史深邃的山谷中升起,携带着永不磨灭的信念与力量,正飞向浩瀚无垠的星辰大海。

> 深谷曾藏报国心,电波穿雨渡寒岑。

> 铝匣盛满冰霜志,蓝衫浸透岁月金。

> 协同岂止手足力?创新方开星海襟。

> 求实精微毫厘处,奉献无声胜万钧。

> 旧符新码同辉映,前浪后波共此音。

> 莫道深山人迹渺,精神长啸震古今!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深山铸箭》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SHO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深山铸箭 http://www.220book.com/book/SHO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