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8日,农历腊月廿八,距离除夕仅剩两天。华东军校的食堂飘出阵阵糯米香,炊事班的蒸笼白雾升腾,与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交织成朦胧的暖意。沈诗涵攥着炒勺的手掌沁出汗珠,看着灶台上翻滚的油锅,突然觉得眼前的厨房与硝烟弥漫的训练场并无二致——都是需要全神贯注、精准操作的“战场”。
“诗涵姐,鸡汤要溢出来了!”陈小雨的惊呼从身后传来。沈诗涵猛地回神,迅速调小火苗,不锈钢汤勺在瓦罐里划出优雅的弧线。她想起母亲教她煲汤时说的“文火慢煨,急不得”,这与《孙子兵法》中“以治待乱,以静待哗”的道理竟不谋而合。
王丽娜抱着一筐刚洗净的春笋从水池边走来,发梢还挂着水珠:“按咱们老家的规矩,年夜饭得有‘节节高’。”她利落地将春笋切成滚刀块,刀工之娴熟让一旁的炊事班班长都忍不住点头。沈诗涵擦了擦额头的汗,目光扫过案板上的食材——温州鱼饼、皖南酱鸭、沈家秘制红烧肉,这些承载着不同地域记忆的菜肴,此刻即将在军校的灶台上完成一场特殊的“会师”。
“全体都有!”炊事班张班长突然吹响哨子,“各小组注意分工!沈诗涵组负责主菜,王丽娜组准备点心,陈小雨组布置餐桌!三小时后开饭,听明白了吗?”
“明白!”三人异口同声地回答,声音里带着训练场上的利落。沈诗涵展开提前绘制的“作战图”——这是她用战术部署的思路设计的烹饪流程表,精确到每道菜的下锅时间与火候控制。“先处理红烧肉,这道菜耗时最长。”她指挥组员将五花肉切成均匀的方块,“记住,焯水时要冷水下锅,就像我们渗透敌军防线,必须循序渐进。”
当红烧肉在砂锅里咕嘟作响时,沈诗涵转身处理鱼饼。陈小雨的父亲寄来的鱼饼泛着的光泽,她学着陈父教的方法,将鱼饼切成薄片,码放在盘里摆成梅花形状。“上官婉儿曾在诗中写‘不随红叶自飘零’,咱们这道‘寒梅映雪’,也算应了景。”她笑着对陈小雨说,却见对方正踮着脚往天花板挂红灯笼,马尾辫随着动作轻轻晃动。
王丽娜的点心组此刻正陷入苦战。她按照父亲教的配方揉制糯米粉,却总也达不到理想的韧性。“别慌,”沈诗涵走过来,沾了点凉水洒在面团上,“就像调整作战计划,遇到问题要学会随机应变。”果然,面团在水的调和下逐渐变得柔软细腻。当她们将包好豆沙馅的糯米团放入蒸笼时,王丽娜突然惊呼:“糟糕!忘记准备‘年年有余’的鱼了!”
食堂陷入短暂的慌乱。沈诗涵盯着墙上的挂钟,距离开饭还有40分钟。她迅速做出决定:“陈小雨,你去储藏室找速冻鱼;王丽娜,准备葱姜蒜;我来调汁。记住,这是一场时间战!”三人如同接到紧急任务的特战队员,在厨房中穿梭往来。当陈小雨抱着冻鱼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时,沈诗涵己经将锅烧热,油花在铁锅里欢快地跳跃。
“油温七成热,下鱼!”沈诗涵大喊。金黄的油花瞬间包裹住鱼身,刺啦声中,香气西溢。她想起大舅爷描述的战斗场景——战机稍纵即逝,必须果断出击。当鱼在盘中摆好造型,王丽娜淋上酱汁,陈小雨撒上葱花时,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红烧鱼终于完成,此时距离开饭仅剩15分钟。
夜幕降临,食堂被彩灯装点得焕然一新。学员们围坐在圆桌旁,看着满桌丰盛的菜肴发出阵阵惊叹。沈诗涵站在主桌旁,望着自己的“战果”:红烧肉色泽红亮,入口即化;鱼饼鲜香味美,造型别致;糯米点心软糯香甜,还带着竹叶的清香。更让她骄傲的是,这些菜肴里融入了《孙子兵法》的谋略智慧——“治气”的火候把握、“治力”的工序安排、“治心”的团队协作。
“今天这桌年夜饭,吃出了战场的气势!”教导员举起饮料杯,“沈诗涵,说说你的心得。”
沈诗涵站起来,目光扫过身边的战友和教官:“烹饪如作战,灶台即战场。每道菜的火候、顺序,就像战术部署中的时间与节奏;团队间的分工协作,如同战场上的默契配合。”她顿了顿,看向王丽娜和陈小雨,“最重要的是,我们将家乡的味道、亲人的牵挂,化作了这桌团圆饭。”
食堂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沈诗涵突然想起《武氏兵法》中“天时地利人和”的论述,此刻的场景不正是最好的诠释?窗外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学员们洋溢着笑容的脸庞。这一夜,没有硝烟,没有对抗,只有温暖的灶火、美味的佳肴,以及比血缘更紧密的战友情谊。
当钟声敲响十二下,沈诗涵站在食堂门口,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她知道,这场特殊的“战斗”让她对兵法有了新的理解——谋略不仅存在于金戈铁马的战场,更藏在平凡生活的点滴智慧中。而那些与战友们共同烹饪、共同欢笑的时光,终将成为她军旅生涯中最珍贵的记忆,如同年夜饭上的那盏明灯,照亮未来的每一段征途。
(http://www.220book.com/book/SI9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