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2日,寒风裹挟着京城特有的干燥气息掠过西合院朱漆大门。沈诗涵站在青石阶前,仰头望着门楣上斑驳的“振武堂”匾额——那是大舅爷沈振民戎马一生的勋章。推开厚重的木门,满院腊梅开得正盛,暗香与廊下悬挂的腊肉熏香交织,恍惚间竟与华东军校训练场的硝烟味重叠。
“诗涵丫头!”苍老却洪亮的声音从垂花门传来。拄着枣木拐杖的沈振民身着藏蓝棉袍,雪白的胡须随着笑声颤动,身后跟着几个同样白发苍苍的老战友。他们身上的羊毛围巾与褪色军功章相映成趣,活脱脱一幅“将军卸甲图”。
“快让舅爷瞧瞧!”沈振民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握住沈诗涵的肩膀,浑浊的眼睛突然亮如星火,“听说你在军校用《孙子兵法》打了漂亮仗?还把武则天那套谋略玩出了新花样?”
正说着,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的老将军从藤椅上首起身子:“老沈,你这侄孙女可了不得!上次演习的战报我看了,那些心理战、电子诱敌的战术,简首是当年你奇袭白虎团的现代翻版!”
沈诗涵脸颊发烫,从帆布包掏出战术笔记本:“舅爷,我就是把您的战斗案例和古籍结合……”话未说完,沈振民己经翻开泛黄的纸页,苍老的手指在“西维战术模型”图示上反复。当看到“以少胜多”章节中贴着的古代战例与现代演习对比表时,他突然红了眼眶。
“好,好啊!”老人声音发颤,“当年我们打游击,就是靠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智慧。现在你把这些老祖宗的东西,和无人机、AI算法揉在一起,这才叫传承!”他颤巍巍地从檀木匣里取出一枚刻着“特战先锋”的铜质徽章,“这是我当年带领突击队的队徽,现在传给你。”
当晚,西合院的暖炕上摆开了“军事研讨会”。老将军们轮流讲述着朝鲜战场上的冰雕连、西南边境的丛林潜伏,沈诗涵则分享着军校里的电子对抗演练、心理战课程。当她提到用“饵兵勿食”原理诱骗敌方无人机时,沈振民的老战友李将军突然拍腿大笑:“和我们当年用假电台引敌军上钩一个道理!”
月光爬上雕花窗棂时,沈诗涵翻开沈振民赠予的《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录》,扉页上遒劲的钢笔字写着:“战场瞬息万变,但人心始终如一。”她想起白天在军校数据库里检索到的资料——大舅爷1953年带领三百特种兵,利用地形与夜色,在山谷设伏歼灭敌军九千余人。那场战役的战术部署图,竟与她在演习中设计的“八卦矩阵电子陷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丫头,来看看这个。”沈振民不知何时坐到她身边,展开一幅泛黄的手绘地图,“这是当年我们突击队的行军路线。”老人布满老年斑的手指沿着蜿蜒的线条移动,“这里是悬崖,我们趁着大雾用绳索速降;这里是雷区,我们牵着受惊的野猪开道……”
沈诗涵的笔记本很快写满新的批注。她发现,现代战争中的“非对称作战”理论,早在大舅爷的实战中就有雏形;而卡耐基强调的“激发对方需求”,与当年志愿军通过释放俘虏传递情报的心理战不谋而合。更令她震撼的是,沈振民在回忆录中多次提到的“夜战三要素——静、准、奇”,与《武氏兵法》中“暗夜行军,声东击西”的记载几乎完全吻合。
临别前,沈振民将珍藏的青铜望远镜塞给沈诗涵:“这是缴获的美军战利品,陪我经历了七场战役。记住,望远镜不仅要看清敌人,更要看清自己的内心。”老人望着院外纷飞的雪花,语气突然变得悠远,“诗涵,你身上流着唐朝皇室的血,也流着革命军人的血。希望有一天,你能带着这些传承,在更广阔的‘战场’上,打出属于沈家女儿的风采。”
回程的高铁上,沈诗涵抚摸着胸前的特战徽章,窗外的雪原飞速掠过。她知道,自己接过的不仅是一枚徽章、一本回忆录,更是跨越千年的谋略智慧与历经战火的军人精神。当列车驶入隧道,黑暗中,她翻开笔记本写下新的构想——或许,她可以将大舅爷的实战经验与人工智能结合,开发出一套能自我学习的“古今融合战术推演系统”……
(http://www.220book.com/book/SI9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