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可能”理论框架的建立,如同一幅恢弘却细节模糊的星图被悬挂在人类文明面前。它指明了方向,揭示了若干条或许可行的航道,但真正要启动这艘名为“人类”的巨轮,驶向那未知的深空,需要的不仅仅是指南针,更需要全体船员的一致决心和明确指令。火星圣殿基地的分析、丽莎团队的模型、织女星数据包与“金人”网络反馈的启示,所有这些高度凝练的信息,必须转化为地球上千家万户、各行各业能够理解、讨论并最终做出抉择的具体选项。抽象的“协同进化指数”需要对应到税收政策的调整、教育体系的改革、能源网络的布局、国际条约的措辞,乃至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习惯和人际互动。理论的光辉必须照进现实的尘埃。
因此,全球峰会第二阶段在一个月后紧急召开。这一次,会场不再局限于一处,而是通过量子加密网络连接了全球数百个主要节点城市,代表的范围也极大地扩展了。除了国家元首、部长、军方将领和顶尖科学家,与会者还包括了主要宗教的精神领袖、著名哲学家、艺术家、大型企业的CEO、草根NGO的负责人、甚至是通过算法随机抽取的普通公民代表。会议的名称被定为“文明方向公议”,其核心议程,就是首面那个无法回避的终极问题:人类文明是否应该,以及如何,将“提升协同进化指数,迈向潜在升华”明确为整个物种的长期指导性目标?
这无疑是一个爆炸性的议题。立刻,巨大的分歧如同海啸般席卷了所有讨论平台。
一方是“升华派”(起初被媒体略带嘲讽地称为“星辰派”)。他们主要由前沿科学家、未来学家、部分激进的技术巨头以及深受宇宙视角感召的年轻一代组成。他们的论点激动人心:“我们终于发现了存在可能具备的终极意义!这是进化阶梯的下一步,是意识突破物质局限的千载良机!将资源集中用于意识研究、全球连接技术、和谐能源开发,主动朝着阈值迈进,不仅是为了虚无缥缈的未来‘升华’,更是为了解决当下迫在眉睫的危机——生态崩溃、资源战争、精神空虚。一条通往星辰的道路,本身就要求我们先处理好家园的纷争!”他们展示丽莎的模拟,描绘一个消除了隔阂、创造力喷涌、与宇宙共鸣的黄金未来。他们的口号是:“选择成长,选择星空,选择成为宇宙故事的光辉篇章!”
另一方是“扎根派”(或称“大地派”)。这支力量异常庞大且成分复杂,包括了保守的政治家、传统产业的捍卫者、担心剧烈变革引发动荡的社会学家、以及数量庞大的、对抽象宇宙议题感到不安或漠不关心的普通民众。他们的忧虑务实而尖锐:“那所谓的‘阈值’和‘升华’太过虚无缥缈!像另一个版本的天堂许诺!为了一个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的‘接口’,就要颠覆我们现有的经济体系、社会结构、甚至生活方式?这风险太大了!我们连地球上的贫困、疾病、不平等都还没解决好,就急着去考虑什么‘宇宙意识网络’?这简首是精英阶层的疯狂幻想!”他们警告,盲目追求“指数”提升可能导致技术专制(如强制推行神经连接)、文化 homogenization(全球化抹杀多样性)、甚至为新的全球性独裁提供借口(以“文明升华”之名剥夺自由)。他们的主张是:“脚踏实地,先解决好人类自己的问题。如果‘升华’是可能的,那也应该是我们解决完内部问题后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一个需要刻意追求、甚至可能为此牺牲当下福祉的目标。”
在这两大阵营之间,是数量更多的观望派和调和派。他们能看到双方的道理,也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调和派试图寻找中间道路,提出:“也许我们可以将‘提升协同指数’分解为一系列具体、可衡量、且本身就有益的目标,比如降低基尼系数、增加教育投入、促进可再生能源转型、支持文化艺术发展……在不明确提及‘升华’这个敏感终极目标的情况下,默默朝着那个方向努力。”但这个策略很快遭到质疑:如果没有一个崇高的、统一的愿景凝聚全球力量,这些分散的努力很可能在旧有模式的惯性下被抵消或扭曲。
网络上的争论更是陷入一片混乱。阴谋论甚嚣尘上,有人认为这是秦风和小团体为了获取权力编造的谎言,有人则认为织女星信号是更高级文明的陷阱,所谓“升华”不过是集体被吞噬的委婉说法。恐慌、希望、愤世嫉俗、天真乐观……所有情绪都在信息洪流中翻滚沸腾。
火星基地里,秦风、霍震和丽莎通过屏幕密切关注着地球上的激烈辩论。他们没有试图强行干预,因为强制性的统一恰恰违背了“协同”的本质——它必须源于内心的理解和自愿的选择。
“分歧比预想的还要深。”霍震叹了口气,他看到许多曾经支持他“积极控制”理念的人, now 转向了极端的“扎根派”,恐惧任何形式的全球性议程。
“这是正常的,”秦风的目光深邃,仿佛早己预见,“这是一个文明在面临跳跃性进化时必然的阵痛。旧有的范式、既得利益、对未知的恐惧,都会形成巨大的阻力。真正的选择,不是在平静中做出的,而是在这种激烈的冲突和混乱中,逐渐浮现的共识。”
丽莎指着一段数据:“有趣的是,尽管观点两极分化,但全球网络的‘平均共鸣度’指标并没有暴跌,反而在剧烈波动中呈现出缓慢抬升的趋势。”
“因为人们在真正地思考、感受和参与,”秦风解释道,“即使是在争吵,这也是一种深层次的参与。比起麻木不仁的顺从,这种充满张力的对话,更接近‘协同’所需要的活性状态。关键不在于消除分歧,而在于能否在分歧中保持连接,并孕育出新的、更具包容性的理解。”
会议进行到第三天,一场意外的“演示”改变了气氛。并非来自官方日程,而是源于一个自发的全球性公民活动。
起因是几位著名的音乐家和艺术家,有感于会议的僵局和网络的撕裂,发起了一场名为“地球心跳”的全球性即兴艺术活动。没有主题限制,没有形式要求,只鼓励人们在特定时刻,无论身处何地,用任何方式(歌唱、演奏、绘画、舞蹈、甚至静默冥想)表达自己对家园、对未来的希望与感受,并通过标签共享。
活动的规模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到了约定时刻,从东京到里约,从北极科考站到非洲村庄,数以亿计的人参与了进来。卫星和地面传感器捕捉到了惊人的数据:全球的环境噪音频谱发生了微妙而和谐的变化;互联网上的信息流从争吵转向了创作与分享;甚至地壳的微弱振动都似乎受到了亿万人类活动节律的影响。
虽然没有再次引发全球性的意识合唱,但这种分散却又同步的创造性表达,产生了一种弥散性的、温和的愉悦与连接感。它短暂地穿透了意识形态的壁垒,提醒着人们超越争论的那份共同归属感。
活动结束后,峰会的气氛明显缓和了。极端的声音虽然没有消失,但更多代表开始尝试真诚地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担忧与渴望。
一位小岛国的代表,他的国家正面临海平面上升的灭顶之灾,发言时泣不成声:“你们争论着遥远的星空,而我的家园正在沉没……但今天,我突然明白,无论是‘升华’还是‘扎根’,如果我们不能首先学会作为人类共同体去共同面对眼前的危机,我们哪也去不了。或许……或许那条路,起点就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彼此,如何对待这个正在受伤的星球。”
他的话引起了深深共鸣。选择时刻,其核心或许并非二选一,而是意识到,无论最终目标如何设定,通往那里的道路,都必须由“更好的合作”、“更深的共情”和“更负责任的行动”铺就。
峰会的最终决议没有强制要求所有文明成员都必须致力于“升华”目标——那本身就不符合“协同”的精神。但会议达成了一项历史性的共识:人类文明正式承认自身处于一个关键的进化十字路口,并承诺将“提升全球福祉、促进深层理解、保障生态可持续性以及探索意识潜能”作为文明级的优先发展方向。 同时,成立一个开放、透明、多元化的“文明未来指导网络”,持续研究织女星和“金人”数据,评估进展,并向全球公众提供报告和建议。
这不是一个轰轰烈烈的胜利宣言,而是一个谨慎、务实却又充满希望的开始。它承认了道路的漫长与艰难,尊重了不同的观点,但毕竟,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第一次尝试抬起头,共同望向同一个方向——无论那个方向的终点是星辰,还是一个更美好的地球,亦或两者本就是一体。
选择时刻,人类没有按下某个简单的按钮,而是选择了一起绘制那张复杂无比、也宏伟无比的前行地图。第一步,己经迈出。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探墓从秦皇陵开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SIG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