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新边市遗址。
被焚毁的痕迹尚未完全清除,但一片更加规整、防御更加严密的互市场所己然拔地而起。
象征着秩序与安全的界柱——“铁柱”,被重新锻造,更加粗壮高大,深深地夯入土地,在边塞的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在林焕的强力推动和军队的保障下,新边市以惊人的速度恢复了活力,甚至比以往更加繁荣。
来自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严格监管的生活用具),与来自草原的皮毛、牲畜、药材、宝石在此交汇。
南腔北调的讨价还价声、驼铃马嘶声、算盘响声交织在一起,蒸腾起一股粗犷而旺盛的生机。
张铁山带着一队精兵,日夜在市场中巡逻,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每一个摊位、每一支商队。
林焕的将令很清楚:繁荣要保障,但监管必须比以往严格十倍!所有进入市场的商队,必须登记造册,货物严格查验,特别是金属、药材等敏感物资。
一支来自中原的大商队引起了张铁山的注意。
他们打着“诚信联”的旗号,货物大多是普通的绸缎和瓷器,手续齐全,态度也颇为配合。
但在查验时,张铁山手下一个老练的什长,发现他们运载瓷器的木箱夹层异常厚重,敲击之声略显沉闷。
“打开看看。”张铁山示意。
商队头领脸色微变,连忙赔笑:“军爷,都是上好的景德镇瓷器,小心轻放,这打开怕是不好搬运……”
“打开。”张铁山语气不容置疑。
兵士们上前,撬开夹层。里面并非违禁品,而是塞满了压得实实的、一种罕见的江南烟丝。这种烟丝价值极高,但并未在纳税清单上明确列出的。
“军爷,这…这是小人一点私货,想着…想着换点好东西……”商队头领冷汗下来了。
“私货?”张铁山冷笑一声,“数额如此之大,偷漏税款可知几何?按律,货物充公,罚银五倍!人,扣下!”
处理完这支商队,张铁山心中的疑虑并未消除。
“诚信联”……他记得汪智传来的警示中,提到“西海帮”经常利用一些看似清白的老字号商行做掩护。
这种利用货物夹层的手法,看似普通走私,却透着一种熟悉的老练。
他下令加强对所有南方来的、特别是经营品类繁杂的大商队的检查力度,并派人暗中盯梢这些商队离开市场后的去向。
北境的繁荣之下,一张无形的监控大网悄然撒开。
远在江南的萧策没有沉浸在淮安府初成的喜悦中太久。
他深知,敲响第一声铜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他继续深入到其他州府,督导新政。
阻力变得更加隐蔽和“专业化”。
豪强们不再公然对抗,而是开始利用新政条文本身做文章。
他们雇佣精通律法的讼师,在田亩核算、土地等级评定、甚至铜钟本身的校准上吹毛求疵,提出各种“合理质疑”,拖延进程。
有的地方官则开始玩起了“数字游戏”,在统计上报时,故意模糊处理,或者将压力转嫁给更弱小的自耕农,变相维持旧有的利益分配格局。
萧策疲于应付这些“软刀子”。
他一方面要求随行的户部专员更加精熟业务,另一方面开始着手制定更加细致、漏洞更少的实施细则。
同时,他也更加注重培养和提拔那些像淮安府年轻算手一样、愿意做实事的基层官吏。
这是一场比拼耐心、智慧和资源的拉锯战。
新政的钟声虽然响起,但要传遍每一个角落,涤荡所有积弊,依然道阻且长。
萧策常常工作至深夜,灯下是他批阅不完的公文和写不完的条陈。
他能感觉到无形的掣肘无处不在,仿佛有一张巨大的、柔软的网,作者“爱吃元宵汤圆的林欢”推荐阅读《烬归林》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在缓慢地消耗着他的精力。
皇帝在御书房里,反复看着汪智呈上的那份密报,脸色阴沉得可怕。
军工铜料可能被侵蚀、与神秘海外帮会“西海帮”勾结、可能里通外国……任何一个词都让他感到龙椅发烫。
他信任汪智和“寒雀”的能力,也相信这份情报的分量。但他不能声张,一旦打草惊蛇,后果不堪设想。
军工体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铁证,绝不能轻易动手。
他秘密召见了汪智。
“你的调查,要继续,要更深,但要更隐。”皇帝的声音压得很低,目光锐利,“朕给你一切必要的权限,但你要记住,我要的不是怀疑,是铁证!是要能连根拔起、让朝野上下无可指摘的铁证!”
“臣,明白。”汪智躬身。他知道,这是皇命,也是最大的压力。
“此外,”皇帝沉吟片刻,“朕会让殿前司的赵贽,以加强京畿防务、清查军械库存为名,暗中协助你。但如何用,用多少,你自己把握分寸。”
皇帝此举,既是支持,也是一种制衡。
他不能让“寒雀”一家独大,成为另一个无法控制的存在。
汪智领命而出。皇帝的态度在他意料之中。
有了皇帝的首接授权和殿前司的有限协助,很多之前不便开展的调查可以进行了。
但他也更加警惕,殿前司的介入,意味着秘密更难保守,行动必须更加周密。
他回到衙署,立刻重新部署。
“癸酉”小组继续深挖“西海帮”和军器监的线索,而新调动的“寒雀”力量,则开始秘密监控所有与军器监有往来、特别是涉及铜料采购和运输的官员、商贾乃至漕运船只。
一场无声的暗战,在帝国的肌理之下悄然升级。
目标,首指那可能存在的、足以动摇国本的巨大毒瘤。
林焕在北境的严厉稽查,像一块坚硬的石头投入水中,试图震出隐藏的鱼。
萧策在江南的细致推行,像一张细密的网,在不断收紧中过滤着杂质。
汪智在暗处的深入追查,则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试图剖开脓疮,找到病根。
三条线,以不同的方式,向着共同的隐患逼近。
那根重新立起的“铁柱”,能否真正成为守护国门的屏障,或许将取决于这场隐藏在经济繁荣之下的暗战的结果。
张铁山的严密稽查终于取得了突破。
一支来自江南、打着“苏杭绸缎庄”旗号的中型商队,在货物中夹带的并非寻常私货,而是数箱严禁出关的——精炼硫磺和硝石!
这些物资,是制作火药的关键原料,历来由朝廷严格管控。
当兵士们从密封的油布包中查出这些白色、黄色的粉末时,整个检查现场的气氛瞬间凝固。
商队头领面无人色,双腿一软瘫倒在地,其余伙计也皆尽骇然,再无之前那般油滑狡辩。
张铁山心中巨震,立刻下令将所有人单独关押,严加看管,并亲自审讯那名头领。
重压之下,头领的心理防线迅速崩溃。
他供认,这些违禁物资并非他们商号所有,而是在途中受一名神秘雇主重金委托,要求他们夹带出关,到指定地点自然有人接应。
至于雇主身份、接应者是谁,他一概不知,只知报酬极其丰厚,足以让他鋌而走险。
“联络方式?如何确认接应?”张铁山逼问。
“信…信鸽…”头领颤抖着说,“对方只通过信鸽传递指令和交接地点,每次都不一样…”
张铁山立刻派人搜查,果然在商队的鸽笼中发现了一只尚未放出的、腿部绑着细小竹管的信鸽。
竹管内的纸条上,用一种暗语写着一个新的边境坐标和交接时间。
坐标指向北境之外,一片三不管的混乱地带。
(http://www.220book.com/book/SJ5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