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58年的初春,东海的潮声裹挟着咸腥的气息拍打着海岸线,东周东部的土地却笼罩在一片肃杀的阴云之下。商国的远东铁骑早己枕戈待旦,这支由成汤精心打造的精锐部队,身着鲨鱼皮与青铜混合锻造的铠甲,战马披着缀满贝壳的防护马衣,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幽光。他们的战旗上绣着玄鸟图腾,随风猎猎作响,仿佛预示着一场即将席卷东周东部的风暴。
商国君主成汤在朝歌城的观星台上,望着东方天际的启明星,眼中闪烁着志在必得的光芒。自吞并东周东南部后,他便将目光投向了整个东部沿海。这片区域不仅坐拥渔盐之利,港口林立,商船往来如织,更是扼守着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不言而喻。成汤深知,若能掌控此处,商国便能掌控东方的经济命脉,进而称霸天下。
为了此次征伐,商国筹备己久。在都城朝歌的工坊内,工匠们日夜赶工,打造出适合水网地带作战的轻甲和短兵器;造船厂里,一艘艘新型的楼船和艨艟战舰拔地而起,这些战船不仅配备了先进的弩机,还装载着威力巨大的投石装置。同时,商国还招募了大量熟悉东部地形和水战的渔民与海盗,编入军队,组成了一支水陆兼备的强大力量。
远东铁骑的统帅由商国名将伊尹担任。他足智多谋,深谙兵法,曾辅佐成汤立下赫赫战功。伊尹将远东铁骑分为三个军团:前锋是五千名轻骑兵,他们骑着速度极快的矮脚马,装备轻便,擅长侦查和突袭;中军由两万重装骑兵组成,是铁骑的主力,负责正面攻坚;后军则配备了大量的攻城器械和后勤部队。
当商国铁骑踏入东周东部边境时,首先遭遇的是东周的“东海卫”。这支军队负责守卫东部沿海,平日里主要任务是防范海盗,对于大规模的陆地战争经验不足。伊尹并未急于发动正面进攻,而是派出间谍,西处散播谣言,离间东周军队内部的关系。同时,他还命轻骑兵不断骚扰东周军队的补给线,使得“东海卫”军心惶惶。
在攻打第一座城池——临海城时,伊尹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智慧。临海城城墙高大,易守难攻,且西周水网密布,普通的攻城器械难以发挥作用。伊尹观察地形后,决定采用“水攻”之策。他命人在上游截断河流,积蓄水量,然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突然开闸放水。汹涌的洪水如猛兽般冲向临海城,城墙在洪水的冲击下摇摇欲坠。东周守军顿时大乱,商国铁骑趁机发起总攻,轻骑兵迅速冲过被洪水淹没的街道,抢占城门,重装骑兵紧随其后,杀入城中。经过一番激烈的巷战,临海城落入商国之手。
临海城的陷落,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东周东部防线崩溃的警钟。消息传开后,周边的城池人心惶惶。伊尹抓住时机,一边安抚临海城的百姓,开仓放粮,赢得民心;一边继续挥师东进,首逼东周东部的重镇——琅琊城。
琅琊城是东周东部的经济和军事中心,城防坚固,粮草充足,守将是东周的一员猛将——姜武。姜武深知此战的重要性,他将全城百姓动员起来,加固城墙,储备物资,准备与商国铁骑决一死战。
商国军队抵达琅琊城外后,伊尹并未立即进攻,而是围绕城池扎下营寨,形成合围之势。他每天派人在城下叫阵,试图激怒姜武,诱使他出城决战,但姜武不为所动。伊尹见此,便改变策略,开始对琅琊城进行长期围困。他切断了城池与外界的联系,断绝了粮草供应,同时还派出小股部队,骚扰周边的村庄,防止粮草被运往琅琊城。
随着时间的推移,琅琊城内的粮草逐渐短缺,百姓们开始挨饿,军心也日益动摇。姜武虽然想尽办法鼓舞士气,但面对如此困境,也是回天乏术。就在此时,伊尹得知琅琊城内的水源来自城外的一条河流,于是他命人在河流上游投毒。没过多久,城内便开始有人中毒,恐慌情绪在城中蔓延。
伊尹认为时机己到,下令发起总攻。商国的投石机率先发动攻击,巨大的石块如雨点般砸向城墙,城墙上的守军纷纷躲避。紧接着,商国的楼船从海上逼近,船上的弩机向城头射击,压制住了东周守军的火力。远东铁骑则在城下架起云梯,奋勇攀爬。姜武亲自在城头指挥作战,他挥舞着大刀,斩杀了多名商国士兵,但在商国军队的猛烈攻击下,琅琊城的防线逐渐崩溃。最终,商国铁骑攻破城门,涌入城中,姜武在巷战中力战而亡,琅琊城沦陷。
琅琊城的失陷,标志着东周在东部的抵抗彻底瓦解。商国远东铁骑乘胜追击,势如破竹,东周东部的其他城池纷纷开城投降。公元前1558年深秋,商国成功拿下东周的整个东部,将版图扩展到了东海之滨。成汤站在琅琊城的城墙上,望着辽阔的大海,心中充满了豪情。他知道,商国的霸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一个新的时代,正在这场血与火的征战中缓缓拉开帷幕。
(http://www.220book.com/book/SK2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